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安徽60年奋斗与发展的辉煌历程
发布时间: 2010-02-02    作者:沈葵    来源:《党史纵览》 2010-0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1990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给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步伐,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安徽段全长400余公里,俗称“八百里皖江”。当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皖江地区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4市以及合肥、黄山两市,加快开发开放的步伐,加大改革力度,迅速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后,安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皖江地区的开发开放水平。例如,规划芜湖市以发展新型工业和外贸、外运港15城市为中心;针对黄山市的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等。到2000年,开发开放皖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皖江地区以占全省365%的人口创造出占全省43%的生产总值,其中工业产值更占全省的46%,人均产值为全省平均水平的l倍。

  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进展还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长期灌输并影响人们思想的所谓“政治挂帅”、“阶级斗争”逐渐淡出精神领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人心,占据着社会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转变。80年代初期,安徽城乡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l985年起,安徽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活动,并逐步引领这一活动向纵深发展,提出创建文明街道、文明单位、文明村庄、文明家庭等,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人们思想和价值观的变化,在整个90年代,安徽不失时机地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诉求,在农村开展“创文明、奔小康”活动,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活动,在行政机关开展廉政建设,在服务行业开展“窗口”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对群众文化则扶持、倡导和鼓励文明健康的娱乐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打黄扫非”斗争。通过持久地开展上述活动,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还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起着正面引导作用。

  2000年,安徽顺利完成“九五”计划规定的各项指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3038亿元,位居全国第l4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73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l29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009亿元;粮食产量2472万吨,肉类产量309万吨;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34元;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安徽历史性地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省向工业——农业省的转变。

  新世纪以来,安徽坚持走扩大改革开放的道路。东向发展战略是新世纪初期安徽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大开放”和“融入长三角”发展战略的具体化。东向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以扩大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加快推进安徽的工业化。从2005年起,安徽连续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面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与长三角地区接轨;在交通运输、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与长三角的对接;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加强与长三角的联系,还在软硬件环境上加强实力,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产业互补发展。到2008年底,苏浙沪地区有2000多亿资金流入安徽,成为安徽省外资金最主要的来源地;全省1000万外出务工者中有600多万流向长三角地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5%左右。沿江地区及黄山的经济年增长率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是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

  安徽加快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举措,是结合安徽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出台了“861行动计划,即建设八大重点产业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原材料产业基地,化工产业基地.能源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文化大省),构筑六大基础工程(防洪保安工程、通达工程、信息工程、生态工程、信用工程和人才工程),实现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l000美元以上。在全省人民通力合作下,“861行动计划很快得以实施。建设了一大批电力、煤炭、汽车制造、盐化、工程机械、公路铁路、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大大提升了安徽的工业化水平。到2007年,全省第二产业实现产值3289亿元,工业化率达45%。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继2005年突破l000美元,达l049美元后,2007年上升到l580美元,大大超过了预期目标。2008年以来,“861行动计划仍在持续深化和实施中。

  为使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更多更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新世纪伊始特别是从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安徽将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任务。先后开展了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以及推进就业、教育公平和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逐年增加,2008年,全省仅在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财政支付就有40多亿元。此外,村村通公路、电话和电视等项目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镇居民危房改造等等,都比之前有明显的进展。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0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9平方米,人均消费支出95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02元,人均住房面积299平方米,人均消费支出3284元。各项数据指标与30年前的1978年比较,增长了数十倍,比60年前的1949年更是增长百倍以上。

  新安徽走过了60年的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省人口从2800万发展到6700万,其中,城乡人15比例从694转变为405595;经济总量从2068亿元增长到887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从34亿元增加到4137亿元。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学技术、教育、卫生,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更是60年前的人们无法想象的。经过60年的发展,崭新的安徽已经呈现在全中国人民面前。展望未来,安徽人民必将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呈现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1. 以创新驱动为美好安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 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 创造安徽发展美好前景
    3. 安徽:重问题导向 解群众难题
    4. “十三五”安徽农业应有五个新作为
    5.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设美好安徽的根本保证
    6. 李晓新:建设法治安徽必须深化三个重大改革
    7. 首单土地流转信托落地安徽
    8. 安徽医改 敢闯“深水区”
    9. 汪洋参加安徽团讨论:改革就是要拿刀割自己的肉
    10. 大战略推动大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