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在“浮冰世界”艰难考察
作者:张建松    发布时间:2010/07/27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为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堪称“浮冰世界”。湛蓝的大海上漂浮着洁白的冰块,蓝白间杂,美不胜收,但给科考队员的海洋调查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和安全隐患。

   考察队员在浮冰区回收用于调查海底沉积物的箱式采泥器(7月25日摄)。自从7月25日驶入北纬72度、西经164度附近的北冰洋海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的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深受浮冰困扰。大量随波逐流的浮冰将“雪龙”号团团围住,密密麻麻,一望无际。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自从7月25日驶入北纬72度、西经164度附近的北冰洋海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的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就深受浮冰困扰。大量随波逐流的浮冰将“雪龙”号团团围住,密密麻麻,一望无际。

  在浮冰密集的海域,考察队员在进行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调查采样时,放到海里的仪器钢缆一旦被浮冰挂上或缠住,极易导致钢缆断裂、仪器损坏,甚至人员受伤,十分危险。不仅如此,在密集的浮冰阻挡下,“雪龙”号只能以七八节的航速“吭哧、吭哧”艰难航行,大大耽误了奔赴下一个海洋考察站位的时间。

  26日,考察队决定启用船上的“海豚”直升机进行空中探路。红白相间的“海豚”来自中信通用航空公司,此次是首次参加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海豚”从“雪龙”号飞行甲板上腾空而起之前,经验丰富的机组人员让每一位登机人员都穿上了救生衣。

  从空中鸟瞰北冰洋上的“雪龙”号,犹如大海中一朵红色浪花,十分醒目。极目远眺,北冰洋大部分海域都被白色浮冰所覆盖,冰海之间犬牙交错,令人叹为观止。一条绵延几十公里的浮冰带,横亘在“雪龙”号驶往下一个作业站位的必经之路上,一直延伸到天际线的尽头。

  不过,当“海豚”直升机飞越这条浮冰带上空时,还是能清楚地看到白色浮冰中间夹杂了蓝黑色的水道。坐在“海豚”直升机上,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余兴光和“雪龙”号船长沈权,一边仔细勘察这些冰间水道,一边详细记录。

  27日,“雪龙”号经过一夜迂回曲折的航行,终于穿过这个密集的浮冰带,来到北纬72度18分、西经152度34分的加拿大海盆深水站位,进行8个小时的海洋综合调查。利用这段时间,部分科考队员还乘坐小艇,冒着浓浓的海雾,在“雪龙”号周围找到一块较大的浮冰,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短期冰站观测、采样等工作。

  “在风力和海流的影响下,北冰洋上的浮冰密集区每时每刻千变万化,一些以往没有浮冰的海洋调查站位,今年都遭遇了浮冰,这给我们下一阶段的海洋调查带来一定困难,”余兴光介绍说,“目前,考察队一方面加强了各项安全作业措施,另一方面也根据冰情,对海洋考察站位进行一些调整,力争寻找一些浮冰较少、相对开阔的水域,确保考察任务的圆满完成。”

  截至目前,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计划进行的126个海洋调查站位,已经顺利完成近90个,其中包括两个国际联测断面。

    1.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打响"长期冰站"考察攻坚战
    2. “雪龙”号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