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20世纪50年代“防治血吸虫病”运动
发布时间: 2010-11-22    作者:阳 欣    来源:国史网 2010-11-22
  字体:(     ) 关闭窗口

图为湖区群众查找血吸虫病传染源钉螺。

图为医生在湖区调研血吸虫病传染源情况。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钉螺是其主要的传染源。血吸虫病患者,均有乏力、贫血、消瘦和劳动力减弱等症状;晚期患者则脾脏肿大,腹水,骨瘦如柴。据统计,建国时全国共有13个省、378个县的1000多万人患此病,。血吸虫病由此被称为“瘟神”。建国初期,湖南省血吸虫疫区人口感染率最高达80%,最低的乡村也在20%以上。

  50年代中晚期至60年代。血防工作贯彻积极防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在1956-1959年期间,形成了群众运动高潮。全省以围垦灭螺为主,结合药杀,处理钉螺面积400余万亩,消灭钉螺面积100余万亩,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乡、村设点治疗工作,抢治了大批急、慢性和晚期病人。血防人员深入洞庭湖广阔有螺湖洲,为每年春季的20余万打草民工开展集体防护和个体防护,使大批群众免受血吸虫病感染之苦。

  1955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同年,中央成立了中央血防9人领导小组,提出了限期消灭血吸虫病的要求。

  在1956年3月的会议上宣布了一个剿灭血吸虫病的7年计划。按计划,先用两年时间研究问题的所在,然后用三年时间铲除这一病症,最后用2年时间做扫尾工作。在头两年的研究期内,大量患者得到了国家出资培训出来的医护人员的治疗。 

  1958年6月3O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通讯,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文章报道说,余江人民从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起,就掀起了全面歼灭血吸虫病的群众运动。他们把血防工作同兴修水利结合起来,调整水系,开挖新的灌溉沟,形成一个新的脉络纵横的水利灌溉网,也消除了血吸虫的孪生地,给祖国医学史增添了新的一页。看到这篇通讯后,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人民领袖毛泽东,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诗篇《送瘟神》。 

  在1958年11月上海召开的全国寄生虫病会议上,大会决定扩大群众消除寄生虫运动的规模,并缩短了原计划彻底铲除5种主要寄生虫病所需的时间。这5种寄生虫病是疟疾、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和血吸虫病。大会的决议称:“考虑到各地防寄生虫病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和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决心努力在明年彻底铲除这五种寄生虫病”。因此,(到1960年年初为止)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动员了上百万农民来铲除寄生虫的宿主。大部分疫情流行地区基本上消灭了疫情,疫情一度得到有效控制。

   在当时能够消灭血吸虫病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政策支持 当时国家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议事协调机构,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很大,保障各项防治措施能得到较好落实,有利于血吸虫病防治。
   2、各项措施得到较好贯彻落实。当时实施的是以控制钉螺、阻断传播为主的防治策略,对钉螺孳生环境采取多种形式的灭螺措施和环境改造措施,对控制流行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地方钉螺得以控制和消灭,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
   3、群防群控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群众都积极参与到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中来,思想行动一致。

    1.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的交通宣传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