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与史料 >> 五年经济计划 >> 第七个五年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简介
发布时间: 2009-07-29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7-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6~199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简称“七五”计划。
  计划编制经过
   198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包括对前十年的具体部署,到全国各地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等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并加以初步测算、论证。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七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一系列适应新形势的方针政策。国务院根据这个建议,对计划安排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反复进行综合平衡和各种计算,同时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编制了“七五”计划草案,1986年 4月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向全国人民公布。“七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比过去几次五年计划都较完备和及时。
  计划内容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进一步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七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①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②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③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这三项任务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项任务。
  综合考虑这些任务的要求,“七五”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6770亿元,比1980年增长1.3倍;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170亿元,比1980年增长 1.6倍。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为8960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近70%。逐步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教育五年共培养近500万高级专门人才,比“六五”期间增长一倍。进出口贸易总额1990年比1985年增长40%,并相应地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五年增长27%左右,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
  “七五”时期的工作部署,大体分为前两年和后三年两个阶段。前两年,在经济建设方面,要着重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的问题,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基本平衡;后三年,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和生产建设,全面完成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任务。
  “七五”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做好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①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②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③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围绕这三个方面,配套地做好计划体制、价格体系、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形成一整套把计划和市场、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有机结合起来的机制和手段。争取在今后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七五”计划还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方针、政策和具体指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