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与史料 >> 历次政府工作报告 >>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09-08-18    作者:朱镕基    来源:新华社 2002-03-05
  字体:(     ) 关闭窗口

  按照这个总体要求,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是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推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同时采取其他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

  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一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仍然是落实“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任何地方都不得发生新的拖欠。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中央财政预算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低保”资金,地方财政预算也必须增加所需资金。对特困行业和企业的职工,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搞好在辽宁全省和其他省、自治区部分城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努力筹集和管好、用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三是继续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并相应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各类所有制企业也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职工收入。对一些地方拖欠干部、政法干警、教师工资的问题,有关地方政府务必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加以解决。地方财政首先要保工资发放,对过去拖欠的工资,也应尽快补发。宁可不上新的建设项目,不办或者少办不是急需的事,也要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严格定编定员的基础上,对发放工资确有困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市、县级财政有困难的,省级财政也要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四是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这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扩大社区服务就业门路。实行弹性大、灵活性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认真落实鼓励自谋职业和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五是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通过深化改革,调整政策,消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鼓励居民扩大住房、旅游、汽车、电信、文化、体育和其他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保持国债投资的必要规模,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根据需要和可能,今年拟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债建设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公检法司等方面设施的建设。1998年以来开工建设的大部分国债项目,要在今年内基本完工。目前,居民储蓄存款增加较多,银行资金比较充裕,利率水平较低,市场价格稳定,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在安全线以内,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还有一定的空间,不会有大的风险。用国债投资进行重要的和社会急需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培植财源,而且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各方面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扩大国债投资的同时,还要采取措施用活用好其他国内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要高度重视资金的合理、节约使用,坚决防止无效投入和重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合理规划,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不可过分超前。继续加强对国债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各种截留、挪用国债资金的行为。

  努力做好财税工作,保持税制稳定,加强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堵塞“跑、冒、滴、漏”。认真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区别轻重缓急,该保的一定要保,该压缩的要坚决压缩。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支持西部开发,从今年开始,对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的办法。中央从所得税增量中多分享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金融机构要在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努力改进服务。银行要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国债投资项目、农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尽量满足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发展个人住房、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加快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内部机制,强化经营管理。商业银行从今年开始要全面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改进信息披露。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继续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加强金融法治和监管。加快信息化建设。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化,严防国际短期资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确保金融安全。

  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购买力,是扩大和培育内需十分重要的方面,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

  从根本上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布局调整和优化。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中部粮食主产区要抓住主销区腾出部分粮食市场的机遇,扩大优质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要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深化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改革,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继续实施“星火计划”,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绝不能搞强迫命令。各级政府要做好规划,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加强服务,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了使农民收入尽快有较多增长,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扩大退耕还林规模。两年多试点证明,在中西部一些地方实行退耕还林(包括还草、还湖),既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也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充足,是加快退耕还林的良好时机。今年要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推进休牧还草,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完善配套措施,抓紧培育和供应优良种苗,保证退耕还林质量。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都要重视搞好后续产业的开发,以保障群众长期的生活来源和有关地方必要的财政收入。要抓紧研究制定退耕还林的法规。

  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今年要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主要放在中部地区的粮食主产省和农业大省,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在部分县市进行试点。中央财政在预算内安排相应资金予以支持,试点地方的财政也要安排适当资金支持改革。同时,要搞好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配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既要明显减轻农民负担,又要保证乡村正常工作和发展的必要经费,特别是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尚未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地方,要严格执行中央有关规定,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电价、建房等方面乱收费的专项治理。全面落实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措施,大力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进和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推动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继续做好棉花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各项工作,保持棉花生产和市场稳定。

  三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提高发展水平。扩大城乡经济往来有利于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各地要清理、取消不合理的限制和乱收费,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方便,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四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采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措施,努力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和草场围栏等设施建设。要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信息咨询和农民培训等方面加强对农业的支持。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改进金融对农业的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加大对灾区和特困地区的支持,减免农、牧业税,并真正落到实处。积极帮助农村特困户和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