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公报指出:“在当前和整个90年代,抓住国内和国际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这个指导思想要坚定不移。”二中全会的这一精神,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历史任务,对于党在1993年的工作,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它对于我们认清当前形势、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工作要领,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把握机遇,历来是战略家们关注的中心。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事业家,都是很善于把握机遇的。建国以来43年的历史发展,也曾有过得时的经验和失时的教训,这是大家都清楚的。去年初,邓小平同志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今年春节,邓小平同志又指出:“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有没有强烈的机遇意识,能不能珍惜时机、把握时机,并把它变为自觉而得力的行动,是对一个领导干部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工作能力的严重考验。
去年以来,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全国形势发展很快很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人民高兴,世界为之瞩目。总的来说是好的,发展是健康的。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值得注意的苗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群众中焕发出来的高度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将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引上更加健康发展的轨道。
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速度与效益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必要的速度,难以取得较高的效益;没有效益的速度,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速度。国民经济的外延扩大必不可少,特别是西部地区乡镇企业严重滞后,更需发展,但把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办好,提高其集约程度,则更应重视。国民经济的集约式经营,要求我们下功夫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节约能源,减少原材料消耗,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速度,是扎扎实实的速度,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
要正确处理主观发展愿望与客观物质条件的关系。国民经济是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所谓条件,就是要考虑宏观和微观的多种因素,例如,产品有无市场、资源有无保证、资金是否落实、人才有无来源、技术条件是否具备等。在发展条件上,不同地区、不同产业情况不同,因此,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速度问题上不搞一刀切,不盲目攀比。凡是条件具备的,要尽可能搞得快一些;条件不具备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快发展。
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个结构问题。结构协调,发展速度就快;结构严重失衡,想快也快不了。当前我国结构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农业后劲不足,农民购买力提高不快,各种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交通、能源、重要原材料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低,不利于一、二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善于抓重点、抓薄弱环节,把我们领导经济的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总之,在经济工作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既要看到经济发展出现某些不平衡,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毫不奇怪,经济发展的稳定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又要正视矛盾,以积极态度解决矛盾,不使经济发展出现大的波折;既要积极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头脑冷静,认真考虑客观可能性和科学性,不要做那些条件不具备,一时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做那些超过市场需求的重复建设的事情,不要做那些今天勉强上去了,明天又坚持不下来的事情。有了辩证的发展观,我们就可以游刃有余,从容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
去年我国大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实际上是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的反映。无论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还是提高质量和效益,都离不开深化改革。因此,“八五”后三年,要把加快和深化改革放到突出地位,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寻找出路。许多问题的解决,如果不从微观上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制度,不从宏观上进行计划、金融、财政、投资体制改革,是难以奏效的。中心的环节,是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实行政企分开,理顺产权关系,按照市场需要改革企业制度。同时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我们相信,全党上下认识一致,抓住机遇,扎实工作,我们的国民经济就一定能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