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发布时间: 2010-03-17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10-03-17
  字体:(     ) 关闭窗口

  吴敬琏的生命只与两个字有关救国

  80年间,他的救国主题有过3次转折:20岁前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科学技术迷,信仰的是科学救国产业救国35岁前,他相信革命救国,认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将让自己的国家摆脱贫困,变得无比强大,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60岁前,他信奉经济体制救国,坚信市场经济将是中国变革的终极目标;而此后的他发现,唯有建立民主法治的社会体制才可能完成现代化的目标,他成了法治救国的倡导者。

  即便在晚年的忧虑与不安之中,吴敬琏也没有失去他本质上的那种满腔希望。

  从顾准、孙冶方到吴敬琏一代,他们深受唯物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熏陶。受难者顾准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我相信,人可以自己解决真善美的全部问题,哪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不需乞灵于上帝。他因此进而说,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既然如此,那么,人们就必须拒绝任何形式的先验论,必须承认任何一种社会或经济模式的演进,是多种因素-包括必然和偶然-综合作用的产物。顾准的这种思想也同样影响了吴敬琏,使他在认识论上确信人类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相信民众以及一个国家能够摆脱迷茫,最终选择理性和趋优化的道路。

  吴敬琏的人格特征,似乎可以如此描述:他是一个批评性精神与建构性人格的混合体。

  50多年的经济学家生涯中,他一直努力保持思想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这在他看来似乎是最最重要的。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你对自己成为决策层智囊是否感到骄傲?他当即回答说:智囊不智囊的,一点不重要,作为经济学家首要的职责是研究科学,发现真理,做一个有独立立场的观察者。他的女儿吴晓莲也这样评论他的父亲:公众可能认为我的父亲距离决策层很近,但我不觉得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只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学者,向决策者提出尽可能正确的建议,至于被不被采纳,那是另外一回事。从本性而言,吴敬琏不是一个好斗的人,他同计划派人士对阵作战,与一些学者激烈辩驳有时候还包括多年的老朋友,在晚年,他与某些激进的网民势不两立,在这些过程中,他并没有感到什么乐趣,甚至还因自己的反对态度而付出了代价。然而,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必需的。

  同时,他又总是以建构性的角度来思考所有的问题,即便在最困难的局面中,他仍然希望找到一条可能的出路。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的知识阶层就形成一种善于颠覆、乐于破坏的悲情情结,非极左极右,视改良主义为犬儒,对中庸和妥协的精神抱持道德上的鄙视,这实际上造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多次反复与徘徊。吴敬琏的学术人生无疑与这两种极端主义格格不入。在公众舆论及学界,吴敬琏常常遭到误读。有人因吴市场之名,认定他是一个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主张把一切都扔给市场来解决;也有人因他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及政策设计人的身份,认定他是中央行政集权的最大拥护者。而两种观点似乎都有偏颇。吴敬琏的经济理论要复杂得多,与放纵任何一方相比,他似乎更相信有限”-有限的政府、有限的市场、有限的利益与有限的正义。即使对于他所情有独钟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那也是一种在别无选择情况下无奈的次有选项。所以,他总是向人重复在1988年维也纳改革经济学国际讨论会上从东欧同行那里学来的一句仿丘吉尔论民主制度的话:市场经济是一种不好的体制,但它在人类可能实行的制度中是最不坏的一个。”①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的社会变革正是呈现出一种渐进、改良的特征,尽管一直到今日,它仍然没有到达真正的终点,然而它确乎在质疑和摇摆中走出了一条曲线前行的道路。而这正可谓是吴敬琏式的胜利。

  晚年的吴敬琏因种种言论而遭到指责,不过,他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改良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性。在一篇题为《的和的极端主义都会带来灾难》的读书笔记中,他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同时将之与整整40年前,顾准与他在牛棚里一再苦思的那个问题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联系在了一起。

  他用饱含历史感的文字写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好像一直在反复提出娜拉出走以后怎么样的问题,暴政起义新王朝新的暴政再起义,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们许多人都认为,问题已经得到彻底的解决,历史的周期律将不再重复。但是事与愿违,当也曾相信过革命将会给中国带来地上天堂的顾准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18年后的1967年,亲眼目睹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为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时候,重新提出了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的问题。顾准的回答是:我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要为反对这种专制主义而奋斗到底!

  为什么激进的革命道路没能带来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进步,相反还转化成了新的专制主义?吴敬琏的思考答案是不论是的极端主义还是的极端主义,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在重大的社会变革中,理想的模式是政治观点分歧双方温和派的结合。如果不是这样,只要一方出现极端派,另一方也必定分裂出自己的极端派,如果两边的温和派不能掌控局面而逐渐被边缘化,社会就会被撕裂而趋向极端,而在两个极端之间震荡,不走到绝路绝不回头

  吴敬琏由这个结论,进而推演到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值得庆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政界、学界、企业界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在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国家这一基本共识的基础之上,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中国离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一些重要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改革迟滞,一些社会矛盾变得尖锐起来。人们由于社会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往往对于这些矛盾的由来作出了不同的解读,提出了不同的解救之策。在这种社会矛盾突显、不同政治诉求之间争辩趋于激化的时刻,如何防止各种极端派的思潮撕裂社会,造成两端对立,避免不走到绝路绝不回头的历史陷阱,就成为关系民族命运的大问题。防止这种悲剧的关键,在于具有不同政治倾向的人们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讨论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