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在《历史决议》稿再次经过党内40多人讨论后邓小平发表的谈话
党内40多人的讨论,从1981年3月31日开始进行。4月7日,邓小平找胡乔木、邓力群谈话。他说:“讨论中间有许多好的意见,要接受。也有些意见不能接受,比如,说八届十二中全会、九大是非法的,说‘文化大革命’中党不存在了,不能这样说”。他还针对一些人认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交、经济等方面没有做什么工作,没有什么成绩,指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事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尽管国内动乱,但是中国作为大国的地位,是受到国际上的承认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提高。”他列举基辛格访华、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公报、恢复中日邦交以及自己出席联大六届特别会议等事实加以证明。
经40多人讨论后,起草小组对《历史决议》稿作出了修改,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讨论,第二天提交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
1981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开幕。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胡乔木对《历史决议》稿作了说明。
邓小平对《历史决议》稿一年多来的起草和修改情况作了评价,称起草小组的同志“下了苦功夫”。他说:“这个文件是在4000人讨论和最近40多位同志讨论的基础上修改的,好多好的意见这里面吸收了。比如陈云同志提出,前面要加建国以前的28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见,现在前言有了。还有其它许多重要意见,大家一看就晓得哪些是根据大家提的意见修改的”。“这个稿子是根据一开始就提出的三项基本要求写的。现在的稿子,是合乎三项基本要求的”。“要说有缺点,就是长了一点”。
邓小平指出,当然,对于党内讨论中提出的有些意见,《历史决议》稿没有接受。他列举了10条,如:认为毛泽东同志从建国以来就离开了马列主义;1957年以来就存在着一条贯彻始终的“左”倾路线;“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成绩不是主要的,错误是主要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反革命,不同意是内乱的提法;认为八届十二中全会和九大是非法的;等等。明确表示这些提法或论点没有接受,对有的意见表示“这个说法不好。”
针对这些不恰当的以至错误的意见,邓小平又一次强调指出:“总之,中心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还是错误是第一位?第二,我们32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前10年,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错误是主要的?是漆黑一团,还是光明是主要的?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这些错误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还是别人也有点份?这个决议稿中多处提到我们党中央要承担责任,别的同志要承担责任,恐怕这比较合乎实际。第四,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
邓小平还针对不急于搞这个决议的看法,强调了作历史决议的紧迫性。他说:“这个决议,过去也有同志提出,是不是不急于搞?不行,都在等。从国内来说,党内党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个东西来,重大的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国际上也在等。人们看中国,怀疑我们安定团结的局面,其中也包括这个文件拿得出来拿不出来,早拿出来晚拿出来。所以,不能再晚了,晚了不利。”
邓小平在讲话中强调了搞《历史决议》的领导方法:“现在的方法,就是开政治局扩大会议,70几个人,花点时间,花点精力,把稿子推敲得更细致一些,改得更好一些,把它定下来;定了以后,提到六中全会。设想就在党的60周年发表。纪念党的60周年,不需要另外做什么更多的文章了。”
七、邓小平对《历史决议》作出的总的评价
1981年6月13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并决定提交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这时,原来第一部分的标题“前言”,改为“建国以前28年历史的回顾”。
从6月15日起,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议开始分组讨论决议草案。
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审议决议稿的同时,还征求了参加过1980年4000人讨论的中央党政军机关近1000人的意见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的意见。
中央委员们在讨论中,对决议稿又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其中包括对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经过7天分组讨论,到第8天,6月22日下午,中央常委召开各组召集人碰头会,着重讨论怎样根据预备会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对决议稿进行修改。会上,邓力群汇报了根据大家意见进行修改的情况,各组召集人提了补充修改意见。几位常委都讲了话。邓小平说:“又听了好多新的意见。没有时间了,这个稿子要定下来了,有些问题可以不放到这个文件来解决。”
“总的说来,这个决议是个好决议,现在这个稿子是个好稿子。我们原来设想,这个决议要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使这个决议起到像1945年那次历史决议所起的作用,就是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我想,现在这个稿子能够实现这样的要求。”
邓小平认为,经过上上下下反复征求意见,广泛发扬民主,这个决议“我看是相当认真、严肃,也相当仔细了”。他还说:“核心问题是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稿子的分寸是掌握得好的。”
邓小平还就讨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作了解释。
召集人碰头会开得生动活泼。最后,大家同意委托常委会的同志定稿。
会后,胡乔木、邓力群等还是按大家的意见,对决议稿进行精心修改。到6月26日,修改好了准备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正式讨论通过的稿子,首先送给常委诸同志审阅。这个稿子采纳、吸收了预备会上提出的意见,与提供给预备会讨论的稿子相比,篇幅约增加了3000多字;所作的增补和修改,使决议的内容更加充实、全面,表述更加准确、恰当。
陈云看了这份决议草案后,委托秘书告诉胡乔木:改得很好,气势很壮。
叶剑英高龄有病,亲自向中央常委和全体到会同志写信,信中写道:“在小平同志的亲自主持下和参加写作的同志辛勤努力下写出了‘决议’修改稿,又经过同志们认真细致的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决议’。虽然由于我长期在病中,未能详尽地研究,但我是同意和拥护中央所做的这一决定的。‘决议’中确立毛泽东同志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对于我们党的千秋大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981年6月27日到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在6月27日全体会议上,《历史决议》草案经讨论获得一致通过。
在6月29日的闭幕会上,邓小平最后讲话。他说:
“我确信,我们这次全会解决的两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好。第一个,就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真正是达到了我们原来的要求。这对我们统一党内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当然,胡耀邦同志说,统一思想还要一年的工作。但是,今后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要在这个统一的口径下来讲话。思想不通,组织服从。相信这个决议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
《历史决议》发表后,得到党内党外、国内国外普遍的好评。学习、贯彻决议精神以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增强团结,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一心一意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一年多以后,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而正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对中国共产党6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
邓小平在十二大闭幕后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而正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继往开来,为打开这条新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 本篇发表于《文献与研究》第29期,2008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