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
发布时间: 2009-12-23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与概括和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命名

  十二大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随之丰富发展。从1982年十二大到1

  997年十五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内涵的概括和论述从未间断,直到十五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15年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与论述,举其要者,有十一次之多。

  第一次,1983年7月17日,为解释、宣传当月出版的《邓小平文选(1975-1982)》,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作题为《试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讲话。

  讲话指出:“《邓小平文选》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在1975年到1982年这关键性的八年中走过的道路,内容涉及国际国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非常广泛,非常丰富。总起来说,《邓小平文选》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讲话扼要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果,指出: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提法,不是偶然地或者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我们经验的总结,历史发展的必然。可以说,这样一个提法,是对于我们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5]这篇讲话以十二大精神为指导,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初步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究竟包含一些什么内容”的问题。[6]

  第二次,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谈话中,相当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想。[7]

  邓小平指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思想路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基本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

  在谈到改革开放问题时,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现在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我们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

  第三次,1987年10月25日,中共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报告对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首要问题作出鲜明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应当确立的具有长远意义的六条指导方针:第一,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二,必须坚持全面改革。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第三,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第四,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第五,必须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第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报告指出:“总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报告还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并着重论述了走好第二步、实现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解决好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二、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报告列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指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第四次,1990年12月30日,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建议》概括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倡导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从十二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作了概括。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