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新路形成体系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正因为功勋如此卓著,所以,邓小平和孙中山、毛泽东一起,列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三大伟人。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邓小平有两句经典性的名言。在1982年9月1日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十二大后,9月18日,邓小平陪同金日成到四川访问,路上交谈,邓小平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这句话具体指明了开辟这条新路的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
一、邓小平在毛泽东和周恩来支持下,以“三项指示为纲”领导1975年整顿,是第二次历史转折的前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酝酿。江泽民同志指出:“这次整顿实质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代表了党的正确领导,在短时间内就取得显著成效。”[6]胡乔木指出:“这里(按:指“三项指示为纲”)已经提到一个中心,一个基本点,另一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当时还不可能提出来,只能叫整顿,实际上不但包含了改革,也包含了开放。当时主要是指外贸,首先是引进国外先进项目。这由周恩来在1972年开道,毛泽东也表示赞同。”胡乔木还指明,邓小平“把侧重点放在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上面”,“这两个口号的实质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直到十三大和十三大以后,都还起着指路标的作用”。[7]
在毛主席逝世后,小平同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第二次历史转折。1978年12月13日下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的主题报告,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新理论的宣言书”。
三中全会前后,扼要地说,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工作有:
――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及时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1978年秋,邓小平在东北视察时就指出,要从揭批“四人帮”第三战役及时地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与此同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和确立,带来了农村改革的突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且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农业工业化、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城市企业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大大加快,不仅大量引进外资,而且在广东、福建创建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以后又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总之,在工作着重点转移的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开创了一条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紧接着召开了理论工作务虚会。继续分清路线是非,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继续打破禁区,探讨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总结理论工作的经验教训。总的说来,这是一个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解放思想的会议。会议后期,社会上右的、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的泛滥,严重影响生产秩序、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右的错误思潮在思想理论战线上也有表现,并有蔓延之势。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于1979年3月30日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重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这一著名讲话以后,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
四、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叶剑英国庆30周年讲话,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这篇讲话对四个现代化作出了新的解释,不仅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而且还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相当完整地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纲领。讲话说:“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也作了新的概括:“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8]“中国特色”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