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中国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
发布时间: 2009-12-23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一,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哲学思想、理论基础的正确与否,是决定成败的根本。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事求是地观察世界形势、分析时代特征,其结果是人们的思想从传统认识的拘囿中解放出来,对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逐渐取得合乎实际的正确认识,并由此出发,确定前进的目标和战略部署,指引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脚踏实地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从实际出发,改革的步骤是:从农村开始,见效之后再在城市推开;先搞经济体制的改革,再进至政治体制的改革。改革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针,既审慎行事,稳扎稳打,又大胆地干,大胆地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16]“在大胆的行动中要采取谨慎步伐。”“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步,总结一步经验。”[17]大至整个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到证券市场的设立和开放,莫不如此。这种渐进的、尊重实践检验的方法,保证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改革的成功。不仅如此,还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不断总结新鲜经验,进行理论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无比的生机、活力,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第二,从错误中学习。中国人深深领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古训。中国的成功之路是从错误和挫折中找到的,是吸取了犯错误的教训后开辟出来的。民主革命是如此,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邓小平说得好:“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的历史,正好印证了恩格斯的名言:“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19]      

  第三,在打压中自强。在军事上,新中国创建之初就受到朝鲜战争的威胁,六七十年代又遭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南北夹击;在经济上,有五十年代的禁运,六十年代的逼债,八九十年代的制裁;在政治上、文化上,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分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面对各方面的打压,我们不屈不挠,奋发图强,或战胜,或顶住,或冲破,或化解。中国为什么压不倒、打不垮?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史鼓舞着中国人民,晚清以来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激励着中国人民,“五四”以来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教育着中国人民。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源泉,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而决不被任何困难和敌人所屈服的精神支柱。

  第四,在反倾向斗争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前进的过程,是反对“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取得胜利的过程。这就要求处理好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既要反‘左’,又要反右。”[20]反对“左”的倾向、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其积极的结果是:实现了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引进国外的设备、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允许一些资本主义进入,作社会主义的补充,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各种经济成分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对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属性的正确判断,导致确定其可以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此等等。与此同时,从改革开放以来,也没有放松对右的倾向即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1983年反对精神污染,遏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蔓延的势头;1986年制止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鼓动起来的学潮;1989年平息了政治风波。通过这些斗争维护和保卫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邓小平说:“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21]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第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亿万人民伟大实践的结晶。党的领袖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集中群众的智慧,是取得成功的法宝。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乡镇企业以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行村民自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兴办合作医疗以解决农民最重要的社会保障问题,实施多种形式办学以普及义务教育:这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道路,完全是尊重农村干部、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

  第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果说,由于五十年代中期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未能把握住机遇,由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我们又丧失了机遇,因而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那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自觉地抓住了二十世纪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现代化的新进展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提供的机遇,主动地迎接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以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港、澳、台地区的发展向社会主义制度提出的挑战,虚心地学习、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顺应和融入世界历史潮流,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发展自己,取得优胜。中国近年来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就是中国有能力应对挑战、在竞争中胜出的证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五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中国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同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离预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还有很长路程;现实生活中也还存在许多矛盾、许多困难。但道路已经开辟,前途充满光明。中国人民充满信心,沿着我们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创新,奋勇前进。我们坚信,我们预期的目的一定能达到。我们坚信,中国一定能够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 本篇发表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题为《中国的成功之路》。详细摘要以《中国走上成功之路的若干经验》为题作为专论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5年第27期。


  [1]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1949年9月21日),《新华月报》创刊号(1949年11月15日出版),第4-5页。

  [2]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56页。

  [3]毛泽东:《纪念孙中山》(1956年11月),《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

  [4]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归纳中国成功的公式为: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控制的市场+现代化管理。转引自《参考消息》2004年5月1日载《苏维埃俄罗斯报》2004年4月29日文章《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访华之后》。

  [5]法国《回声报》副主编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于2005年2月出版的《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一书中的话。不久,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作《当世界改变中国的时候 ――一个中国人的回答》一文在法国《回声报》上刊出。2005年4月4日,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与吴建民在北京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就“中国改变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中国”进行了探讨,双方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中国新闻社作了报道。本文据中新网2005年4月5日报道:《中法专家面对面:中国改变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中国》。

  [6]转引自詹得雄:《有关“中国模式”“北京共识”议论的思考》,载新华社编发的内部参考资料第1280期(2004年7月8日)。“北京共识”是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治亚·库珀·雷默提出的。2004年5月11日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了他的以《北京共识》为题的长篇研究报告。

  [7]柬埔寨首相洪森参加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发表的意见,引自《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赢得亚洲亚洲政党好评》,《人民日报》2004年9月5日。

  [8]一位缅甸代表参加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发表的意见,引自《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赢得亚洲亚洲政党好评》,《人民日报》2004年9月5日。

  [9]印度社会学家拉姆戈帕尔·阿加瓦拉的论点。转引自詹得雄:《有关“中国模式”“北京共识”议论的思考》,载新华社编发的内部参考资料第1280期(2004年7月8日)。

  [10]据吴冷西:《十年论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

  [11]《三中全会以来 ――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页。

  [12]《三中全会以来 ――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8、839-844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15]薄一波:《永久的怀念   ――在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书面发言》(2004年8月21日)。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

  [17]《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6页。

  [18]据《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19]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文第2版序言引1892年1月11日写的该书英国版序言中的话。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32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