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粟裕生平大事年表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1947年 40岁

  1月3日 与陈毅电复中央军委询问,报告他们二人已于上月29日会合,“共同主持战役”。同日,发起鲁南战役,经4昼夜激战,全歼国民党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3万余人。

  1月6日 建议乘胜攻取峄县、枣庄,并到峄枣前线指挥作战。11日,指挥第八师攻克峄县,全歼守敌。20日,枣庄战斗胜利结束,全歼守敌,生俘中将师长以下3700余人。

  1月下旬 华东野战军组成,任副司令员。

  2月5日 与陈毅一起提出“舍南取北”作战构想以及“主力急行北上,彻底歼灭北线之敌”的作战方案,并于当天电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6日复电“完全同意”。

  2月10日 与陈毅一起召开纵队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决定集中53个团歼灭李仙洲集团。15日,主动放弃临沂,同时下达围歼李仙洲集团的作战预令。20日,发起莱芜战役。经3日激战,歼灭国民党军队5.6万余人,生俘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以下将领17名。

  3月8日 在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作《莱芜战役初步总结》报告。

  3月10日 陈毅对山东《大众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指出华东野战军在宿北、鲁南、鲁中接连取得空前大胜,“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3月28日 与谭震林、陈士榘联名发出报中共中央、陈饶、张黎并告刘邓电,提出对付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作战部署。4月7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

  4月22日 指挥发起蒙阴战役,战至26日,攻克泰安县城,歼灭整编七十二师师部和两个旅,生擒中将师长杨文泉。

  5月3日、4日 与陈毅复中央军委电,认为蒋介石“以进攻山东为其战略要点”,敌军密集靠拢、增援较快、行动谨慎,我们“正考虑作更远的打算”,决定适时改变作战计划,以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打大歼灭战的战机。中央军委电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

  5月11日 华东野战军情报部门截获汤恩伯限七十四师于5月12日攻占坦埠的电令。粟裕判断,敌人企图在两翼和后续强大兵团掩护下实行中央突破,首先摧毁我军指挥中心,然后聚歼我军主力。认为这是难得的有利战机,建议改变原定打第七军和整编四十八师的计划,以中央突破对中央突破,将整编第七十四师于敌人重兵集团中割裂出来予以歼灭。陈毅赞同粟裕的意见,说:“我们就是要有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5月13日,向中央军委并刘、邓报告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决心和计划“我们于今晚集结一、四与八、九纵向七十四师出击,于明晨完成包围。战斗约需两三天,待歼灭七十四师后再视机扩张战果”。中央军委14日复电指出:“以一、四、八、九纵歼击七十四师极为正确”。15日指挥华野各部发起总攻,16日全歼整编第七十四师于孟良崮山区,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

  6月29日 中央军委致陈毅、粟裕、谭震林电,改变原来要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以两三个纵队出鲁南,以两个纵队出鲁西,以4个纵队监视正面之敌。指出:“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深远后方之方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陈粟谭决定兵分三路,7月1日开始行动,于6月30日将这一部署上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7月2日复电指示:“周内数电悉,布置甚好”。

  7月10日 与陈毅、谭震林连发两电给中央军委并刘邓,判断“蒋仍决心维持东攻西守政策”,建议刘邓切断津浦、陇海两路,华野全军西进,与刘邓会师,打大歼灭战。7月13日,得知敌军调整部署,与饶漱石、黎玉、陈毅、谭震林报告中央军委,改变计划,先歼南麻之敌十一师5个团。7月17日,发起对南麻之敌整编第十一师的进攻,歼敌9000余人,我军伤亡400余人,21日撤出战斗。

  7月23日 得知李弥率领国民党第八军5个团进占临朐县城,企图切断南北交通,威胁华东野战军后方。与陈、谭决定,乘敌人立足未稳,以速战速决的战法,歼灭第八军于临朐城及其东南地区。经两天两夜恶战,多次攻城未能奏效。加上暴雨成灾,山洪暴发,部队行动受阻,决定撤出战斗。

  8月4日 起草并发出给华东局并报中共中央、刘邓的电报,从战略指导和战术指导两方面分析两仗未打好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并表示自己“应负全责,为此请求给予应得之处分”。8月6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8月4日 中央军委连发3电,指令粟裕率领炮兵主力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粟裕建议:(一)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二)为了造成战役上的优势,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三)留在山东的二、七、九3个纵队组成东兵团,执行内线作战任务。取得陈毅同意后,当天上报中央军委和华东局。8月6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陈粟率野直及六纵去鲁西南,谭黎许组成东兵团”。8月8日,陈、粟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和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向鲁西南进军。

  8月15日 与陈毅致电陈士榘、唐亮并报中央军委、刘邓,指示:克服急于回内线情绪,配合刘邓打几个好仗。中央军委于19日复电指出,陈、粟15日电“极为正确”。

  8月16日 中央军委致陈、粟电,询问西线兵团下一步行动打算。此时陈毅已去渤海区处理后方工作。粟裕于18日复电,报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提出“西兵团目前应位鲁西南及陇海线上行动,必要时以一部挺入路南,破袭津浦,威胁徐州,才能有效拖住敌人”。毛泽东24日复电指出:“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

  8月31日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与陈毅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及六纵、十纵、特纵日夜兼程南进,9月2日渡过黄河,9月5日与陈、唐、叶、陶率领的5个纵队会合于山东郓城地区,支援和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行动。

  9月3日 在华野指挥机关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总结“七月分兵”以后作战指导上的经验教训,分析我军战略进攻的特点,指出“今后几个月正是由敌强我弱转变为敌弱我强的关键时期”。

  9月6日 主持召开纵队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发起沙土集战役。经3天激战,全歼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9500余人,俘虏中将师长段霖茂以下官兵7500余人。

  9月22日 中共中央决定组成包括陈毅、粟裕在内的晋冀鲁豫中央局,陈、粟代表晋冀鲁豫中央局指导黄河以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淮河以北之党政军民工作。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归陈粟指挥。

  9月24日 与陈毅一起决定向豫皖苏进军。从9月27日到10月2日,指挥华野西兵团主力分两路越过陇海路,在3000公里正面前进150公里,攻克县城13座和重要集镇几十处,切断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歼灭反动武装5000余人,完成战略展开,初步站定脚跟。

  10月23日 与陈毅向中央军委报告,决定集中主力发起陇海路破击战。中央军委复电同意。从11月8日到17日,破坏铁路150余公里,歼敌1.1万余人,攻克县城9座、车站17个,威胁战略要点徐州,迫使敌人抽调15个旅向北增援,推迟围攻大别山的计划。

  11月8日 陈毅离开华野指挥机关去邯郸局商谈后勤供应问题,后又奉命到西柏坡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陕北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直到1948年4月返回濮阳华野驻地。在此期间,粟裕担负独立指挥华野西兵团作战任务。

  11月16日 向中央军委和刘邓报告徐蚌路破击战情况,建议刘邓、陈谢两路大军乘敌部署未妥之机,提前发起平汉路破击战。

  11月20日 向邯郸局并中共中央、华东局报告《部队进入豫皖苏地区工作情况、思想倾向及克服办法》。中共中央于28日复电指出“所指各点是正确的”,并指示“今年九月初到明年八月底之一年时间做到完成土改、消灭敌人两大任务”。

  12月7日 得知蒋介石集中33个旅围攻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决定改变原定作战计划,主力转向平汉线,直接配合大别山作战。经中央军委批准,发起平汉路郑州许昌段和陇海路郑州兰考段破击战。

  12月10日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探索,认为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解放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关键是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在这个基础上,写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

  12月19日 发出致中央军委电,建议:“我们及陈谢必须长期配合刘邓行动,直至完全粉碎敌人对大别山之进攻为止”。中央军委于20日复电,“完全同意粟皓丑电意见”,“‘提议由粟亲率(一、三、四、六等4个纵队)南下与陈谢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线向南直迫武汉”。

  12月24日 与陈赓会合,决定于25日发起平汉路战役。战至27日,歼灭国民党整编第三师于祝王寨、金刚寺地区。然后乘胜南进,围攻确山之敌,重创敌整编第二十师。迫使敌人从大别山抽调13个旅增援。

  12月底 经过3个月的艰苦转战和深入工作,陈粟大军与刘邓大军、陈谢大军共同完成了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

  1948年 41岁

  1月1日 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和4个纵队集结于河南临颍地区休整待机。

  1月5日 在华野直属机关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指出:“去年一年的战争,我们只是在战略上争取了优势,今年我们要在数量上技术上争取优势。如果我们在各方面都完全取得了优势,那时候反攻的形势即可急转直下,革命的全国胜利即可迅速到来”。

  1月17日 发出致中共中央、华东局电,报告豫皖苏新区土改和地方武装建设情况。毛泽东复电指出:“你的布置极为适当”。

  1月22日 发出致中央军委、刘邓电,“斗胆直陈”1947年12月10日起草的《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

  1月25日 在华东野战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作《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的报告。

  1月26日 在华野师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再次论述战略进攻的特点和优势劣势的转化问题。

  1月27日 中央军委电示粟裕,由他率领华野3个纵队渡江南进,在湘赣浙闽诸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以吸引中原地区敌军20个至30个旅回防江南。渡江时间和地点,提出3个方案,认为各有利弊,要他“熟筹见复”。粟裕于31日复电,报告对渡江时间、地点和路线方案的意见,同时重申1月22日电的基本观点以及在中原地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建议。3月上旬,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部队集结于黄河以北的濮阳地区休整,进行渡江南进准备。

  3月10日 毛泽东致刘少奇电,通知中央机关将于3月20日东移,“届时拟约粟裕一商行动计划”。

  3月15日 主持召开华野前委扩大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顿纪律的指示。

  4月2日 陈毅由西柏坡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返回华东野战军驻地濮阳,与粟裕会合。

  4月18日 发出致中央军委、华东局电,再次“斗胆直陈”对目前战局的认识和对作战方针的建议,提出华野3个纵队暂不过江,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

  4月21日 中央军委电示陈毅、粟裕,请他们到中央工委开会,“商量行动问题”。25日,毛泽东提议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议题之一是“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30日,与陈毅一起到达阜平县城南庄,同日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着重汇报了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粟裕的建议。

  5月7日 毛泽东约粟裕谈话,传达中共中央决定,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粟裕再三请求陈毅仍留华野,后又建议继续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陈毅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职务,“陈在华野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

  5月10日 与陈毅陪同朱德总司令离开石家庄南下,12日到达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驻地濮阳。

  5月14日 与陈毅一起发出致华东局、中原局及陈士榘、唐亮电,传达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方针。同日,召开华东野战军团以上干部大会,欢迎朱德总司令。

  5月20日 与陈毅报中央军委电,提出三个纵队夏季作战预案。中央军委于21日复电,指示“以歼灭五军为夏季作战之中心目标”,“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世友)谭(震林)在津浦路上之配合作战”。

  5月28日 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5个纵队由濮阳出发,31日渡过黄河,向鲁西南城武地区挺进。

  5月30日 中央军委任命粟裕“兼华野副政委,负担副政委各项工作责任,并于陈毅同志不在华野总部工作时代理政委职权”。

  同日 指导组建华东野战军渡江先遣纵队。

  6月初 分析中原地区敌我态势,认为在鲁西南歼灭五军的条件尚未成熟,因而设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腹案。6月15日,与张震联名报告中央军委、刘邓(小平)、陈邓(子恢)、华东局。16日午时,再报中央军委,说明“因情况急迫,请示不及,已令各部执行”。中央军委于17日复电指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

  6月16日 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激战5昼夜,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4万余人。

  6月23日 中原局报中央军委,请中央批准豫皖苏分局名单。中央军委于24日电示同意,并令“粟裕兼军区司令员”。

  6月27日 发起睢杞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激战6天,歼灭区寿年兵团的兵团部、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部和第六旅1个团。接着,又给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共歼敌5万余人。

  7月12日 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使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于孤立。

  7月13日 中共中央致中原局并告粟裕等电,指示:“粟兵团应在现地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

  7月16日 与陈士榘、唐亮、张震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时间休整一个月,尔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中央军委于17日、23日复电同意休整,并指示:休整完毕,或在陇海路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打援,“由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8月10日 与陈士榘、唐亮、张震、钟期光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并致山东兵团、苏北兵团,提出休整以后“集中华野全部(包括许谭、韦吉共约三十万人),或先攻济南,或先转到外线进行大规模歼灭战”,并提出“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的作战方案。

  8月23日 与谭震林等发出报中央军委并致管文蔚、陈丕显、韦国清、吉洛电,建议调苏北兵团参加济南战役。同时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

  8月25日一29日 主持召开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军委指示,统一战役指导思想,制定攻济打援作战部署。8月31日,向中央军委报告攻济打援作战方案。中央军委9月2日复电,“完全同意未世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部署”。

  9月1日 粟裕、谭震林、唐亮、钟期光签发《济南战役政治动员令》,号召“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2日,下达《徐济作战预备命令》。

  9月9日 到攻城部队西集团参加作战会议,并在干部大会上作动员报告。

  9月11日 中央军委复许世友并告粟裕等电,指示:“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9月16日 发起济南战役,24日胜利结束,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在阻援打援战场上,敌军迟迟不敢北上增援,我军不战而胜。

  9月24日 发电报给中央军委、毛泽东并华东局、中原局,建议下一步举行淮海战役。25日19时,中央军委复电指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10月5日 主持召开有师以上干部参加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精神,讨论通过《关于加强纪律性克服党内无纪律无组织无政府状态的决议》,并3次召开作战会议讨论制定淮海战役作战方案,于10月24日结束。

  10月11日 中央军委致饶粟谭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提出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及淮海战役之后的作战计划。

  10月23日 签发淮海战役预备命令。

  10月28日 向中央军委报告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计划。中央军委30日复电指示:“计划与部署甚好,请即照此执行”。

  10月31日 发出致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电,报告“淮海战役当遵令于齐(8日)晚发起战斗”,建议“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于11月1日复电指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11月4日 发出《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6日,率领华野指挥机关进至山东临沂。根据敌军动向和潜伏于冯治安部的共产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在发动起义上更趋积极,决定将淮海战役发起时间提前两天,于6日晚发起攻击。同日戌时将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陈邓等。中央军委7日20时复电:“完全同意鱼戎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11月7日 与陈士榘、张震发出致谭震林、王建安并报陈邓、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电,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或孤立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认为“目前主要关键为能否全歼黄兵团,同时作下一步准备”,“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建议中原、华东两野战军主力攻击徐蚌段。中央军委于8日7时复电指出“估计及部署均很好”。

  同日 与张震彻夜长谈,分析全国战略态势,认为在辽沈战役胜利后,应当迫使蒋介石采取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的方针,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8日发出电报,向中央军委、陈邓并华东局、中原局建议: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固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消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中央军委9日电示:“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11月8日 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冯治安部23000余人起义。华野3个纵队通过起义部队防区,迅速切断黄百韬兵团西撤通路。

  11月9日 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前进到运河车站,指挥华野各部追击黄百韬兵团,11日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

  11月13日 率领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邳县土山镇东南之火神庙,就近指挥围歼黄百韬兵团。

  11月14日 与陈士榘、张震9时致谭震林、王建安电,分析11月以来围歼战斗进展不快的3个原因,提出调整指挥关系的两个方案,征询谭、王意见。当天晚上,召集主攻纵队首长会议,总结经验,改进战法,调整部署,决定由谭震林、王建安统一指挥围歼黄兵团的6个纵队。15日发出歼灭黄百韬兵团攻击令。17日发起总攻,22日胜利结束,全歼黄百韬兵团。

  11月16日 中央军委电示刘、陈邓并粟、陈、张等,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

  11月18日 与陈士榘、张震连发两电,向刘、陈、邓和中央军委报告,“邱李东援部队进程甚缓”,“估计邱李已不敢大胆东援,纵(敌)东援歼灭可能性不大”,建议“争取时间首歼碾庄之敌。尔后再转移一部南下,配合中野歼灭李、刘或黄维”。

  11月19日 中央军委电示粟、谭并告刘、陈、邓,指出“南线集中中野三、四纵及叶飞一纵歼灭李延年于宿县以东地区,是极关重要的一着。李延年歼灭后即可续歼刘汝明或将其驱至蚌埠,则黄维便陷孤立”。“尔后即可全力歼灭黄维,如像在碾庄歼灭黄百韬那样,获得一个伟大胜利”。同日,刘、陈、邓致中央军委、粟、陈、张电,建议先打黄维兵团。20日2时,粟、陈、张复电,表示完全拥护军委指示对南线作战方针。同日亥时(21―23时),又发电报给刘、陈、邓并报中央军委、华东局,表示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抽出4至5个纵队,必要时还可增加3个纵队,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并建议“首先求得彻底歼灭黄维为主”,华野“全力保刘陈邓歼黄胜利”。刘、陈、邓于21日15时复电,表示“完全同意二十日亥时电部署”。

  11月21日 中央军委电示粟、陈、张并告刘、陈、邓等,指示:“华野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是歼灭李延年。请粟陈张、谭王从目前起,即将主要注意力及兵力部署的重点放在歼灭李延年三个军的上面”。

  11月21日 18时与陈士榘、张震致刘、陈、邓、中央军委并谭震林等电,决定以7个纵队监视徐州近郊之邱、李、孙兵团,采取逐次削弱,坚决阻击其南窜,以保刘、陈、邓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并作出具体部署。刘、陈、邓于23日辰时(7一9时)复电,“完全同意二十一日十八时电部署”,并指示“战役第一步由中野全力打黄维,华野全力歼李延年、刘汝明(宿县城由华野控制)。尔后再视战况发展,实行调整”。

  11月23日22时 刘、陈、邓致粟、陈、张并报中央军委电,指出黄维兵团之十八军向我南坪集阵地发起进攻,“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我们意见除王张十一纵外,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加歼黄作战”。粟、陈、张于24日午时(11―13时)、25日巳时(9―11时)复电,表示“完全拥护先集中力量歼灭黄维的作战方针”,决定除王张十一纵外,再派3个纵队先后参加歼黄作战,并作出阻击南北两线敌军的部署。

  11月28日 中央军委于4时、22时先后发出两电,指出:“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武汉逃窜可能”,因此战后应应付意外。粟裕分析敌我态势,认为徐州之敌有不待黄维被歼灭就放弃徐州的可能,判断敌人突围有3种可能的方向,而以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将兵力部署的重点放在敌人向西南逃窜的可能上。29日,即将上述判断和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刘陈邓、华东局。中央军委于30日复电指出“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

  11月30日 华野指挥机关从各种渠道的情报得知,杜聿明集团已撤出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窜。粟裕一面上报中央军委和刘陈邓,一面组织指挥华野11个纵队追击、兜围。12月4日,将杜聿明集团30万人马团团包围在陈官庄地区,并于12月6日全歼企图突围的孙元良兵团。

  12月10日 得知蒋介石有调兵增援黄维和杜聿明的动向,判断围歼杜聿明集团还需半月20天时间,可以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决定再抽调一部分兵力参加歼黄作战。10日晨,将上述分析和建议上报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刘、陈、邓接到此电,立即通过电话与粟裕等商定,由华野再抽两个纵队和一部分炮兵参加歼黄作战。当天晚上,就由陈士榘参谋长率领南下。

  12月11日 中央军委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准备今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留下杜率明集团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14日电示粟裕:“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粟裕于当天亥时复电,报告围歼杜聿明集团情况及调整后的作战部署。毛泽东16日1时复电:“部署甚好”。

  12月17日 参加在华野指挥机关驻地蔡凹举行的总前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着重讨论渡江作战和部队整编问题。

  12月15日 建议召开一次包括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方面代表的联合支前会议,统筹解决粮食供应及其他支前问题。中央军委和总前委采纳粟裕的建议,于26日到29日在徐州召开联合支前会议。

  12月31日 与陈士榘、张震一起发出致中央军委、刘陈邓张(际春)、华东局电,建议乘敌饥寒交迫、士气低落之机发起对杜聿明集团的进攻。中央军委于1949年1月2日复电,指示:“同意你们世亥所提作战意见,望即照此实施”。当天,华野发出全歼杜聿明集团命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