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984年
1980年 73岁
1月3日在广州写信给叶剑英,简要报告在南方视察中了解到的涉及政策性的一些问题。1月5日返京。
1月8日、9日、14日代表国防部主持接待来我国参加第三十四届国际军体理事会的50多个国家来宾,并在会议开幕式上讲话。
2月23日―29日出席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3月3日―12日出席军委扩大会议,就改革我军体制问题发言。
3月11日在人大会堂会见了日本防卫研修所第一战史室室长岩岛久夫和防卫大学教员土井宽。
3月22日在人大会堂会见了突尼斯总统特使穆罕默德•恩纳赛及大使级顾问乌阿内斯。
3月为江苏《淮安报》题词:“以周恩来同志为光辉榜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在新的长征中奋勇前进!”
3月24日去南京考察,30日上午赴上海。
4月23日写信给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对建立“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表示支持。
5月17日返京参加刘少奇追悼大会。5月21日去上海。7月6日返京。
5月为记叙原华东某军英勇战斗业绩的《江海风云》一书题词。
6月为《浙江民兵斗争史》一书题词。
7月16日―8月8日去承德休息考察,并在驻军副处长以上干部会上就如何研究未来反侵略作战问题讲话。
7月31日看到《解放军报》7月27日发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资料),没有提到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的革命斗争,写信给《解放军报》负责同志,建议采取措施予以补正。
8月1日回忆山东人民支援前线的文章《真正的铜墙铁壁》在济南军区《前卫报》发表。
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选举粟裕为副委员长。
9月27日回忆录《挺进苏北与黄桥决战》在南京《新华日报》发表。
10月8日就汤景延之子来信要求为其父全部平反,并使家属得到应有的待遇,写信给江苏省委负责同志,认为这个要求是合理的。
11月18日因病未能参加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将自己的意见写成书面发言,上送中央办公厅。
12月28日就有的报纸发表的回忆文章,仅仅根据某些传说,就轻易地把被敌人杀害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负责人刘畴西称为叛徒一事,写信给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说:“涉及到任何一个同志是否有过叛变这样大的问题,应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同日就刘英写的《北上抗日与坚持浙闽边三年斗争的回忆》一文,写信给总政、中共中央宣传部及党史研究部门,声明自己的看法,并要求将这封信列入有关档案。
1981年 74岁
1月3日写信给江苏省委秘书长,要求江苏省委有关部门继续做好汤景延烈士的平反及家属遗留工作。
2月1日患脑出血。
7月26日回忆录《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解放军报》发表。
夏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军史副主编张照远,谈了战役指挥的9条原则。
9月23日接见遂昌县委赴京访问粟裕的3位同志。
1982年 75岁
2月21日中共中央任命粟裕为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委员。
4月回忆录《鲁南大捷》在《军事学术》杂志发表。
5月7日应《淮海千秋》摄制组要求,参加有关淮海战役的座谈会。
6月24日与谭震林、江一真、伍洪祥一起撰写的回忆张鼎丞的文章《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在人
民日报上发表。
7月3日回忆录《豫东之战》在《河南日报》、《新华日报》、《军事学术》1982年第7期同时发表。
8月1日在《解放军报》发表《伟大的转变――读朱德同志的<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有感》的文章。
9月1日―11日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月13日列席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
11月3日会见江苏省党史编委会工作人员。提出编苏中党史比较适合的领导人是陈丕显同志。
11月18日写信给浙江省委领导同志,建议对浙江遂昌县云峰公社门阵村按老区待遇,并落实有关各项政策。
12月3日、13日写信给陈丕显和管文蔚,建议苏中党史的编写工作,由陈丕显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1983年 76岁
5月6日写信给党中央:“感谢党中央委托(薄)一波同志向我传达中央关于人事安排的若干决定。我年老病重,实难担任人大常委的重任,退出人大是我的衷心意愿。”
7月6日回忆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在解放军《党史资料征集情况》增刊一号发表。
7月为苏中反“清乡”斗争胜利40周年题词:“人民斗争的胜利”。
8月为《白衣战士忆陈总》一书写了序言。
9月29日与叶飞、钟期光、王必成一起撰写的纪念陶勇的文章――《战将陶勇》,在《人民日报》发表。
1984年 77岁
1月18日病情加剧。
1月25日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上作书面发言。
2月5日16时33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