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建军先建校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粟裕到总参谋部工作不久,就在一个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完全统一的现代化国防军,必须从培养干部做起。他说:只有勇而无谋不能成为将才。现代战争要求各级指挥员不仅有勇,还要有谋,谋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其办法首要的是办好学校。

  粟裕在战争年代没有机会进军校学习,但他深知军校对培养军事人才的作用,并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中央苏区时期他担任过红军学校队长。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先后兼任平阳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抗大九分校、苏中公学、苏浙公学、雪枫大学等校校长,常常在戎马倥偬中抽出时间去学校上课,检查、视察工作,了解教学和教职学员的思想情况,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现在他站在一个新的时代高度,为着完成国家赋予军队的新的重要职责及任务,考虑着军队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并且首先把重点放在大力抓好军队院校的整编和整顿工作。

  经过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改建和增建,到1952年初,人民解放军有高初级步校17所,同时有一大批专业技术学校。粟裕对这些学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校比较杂乱,数量多而质量不高,没有典型的好学校,有的学校领导和师资力量不强,办校思想不明确,不能适应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1952年2月,粟裕提出对现有军校进行统一整编,统一学制,明确教学分工和办学方针,并根据建军要求新建必要院校的设想。

  粟裕责成总参谋部有关部门与总政治部、总干部部及其他有关部门协商研究,提出了初步的军校整编方案。粟裕想到这个方案必须与在军事上有很深造诣的军事教育家刘伯承商讨一次,征求他对军校整编方案的意见,并和他商量军事学院的扩编事宜。1952年3月,粟裕向毛泽东主席报告了他的想法。经毛主席批准,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于3月30日抵京。粟裕立即召集会议,邀集各有关单位领导与刘伯承一起商讨军校的整编问题。粟裕在会上说:“联合兵种联合作战的一套,我们未学到,在座者只有刘院长学过。今天我们特请他来,把我们已经研究的学校整编初步方案,交换一下意见。”他接着介绍了步校整编的初步方案,谈了军事学院在保持原来状况的基础上,增加海军系、空军系、政治系,并考虑增设装甲、炮兵系的意见,最后又谈了干部教育、学员条件、师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粟裕说:“必须采取少而精的办法,办好几个学校。”“要集中力量进行干部教育,所有排以上干部都要进军校学习,经过一次正规的教育。学员入学条件要把严,有些干部要先学文化,提高文化水平,可以缩短进学校的时间。”“为了解决教员的不足,军校可以先办一期,把学员培养出来,变成更多的教员。”

  粟裕把他的想法详细介绍以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刘伯承院长完全同意粟裕的院校改革思路和所提的军校整编方案及办学要求,对军事学院增开几个特种兵系和政治系,也表示赞同。军队学校的整编方案就在这次会上基本确定下来了。

  4月18日,粟裕与代理总长聂荣臻联名写报告给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朱德、周恩来、林彪副主席。报告提出:为统一干部培养和统一教育方针与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对军队院校进行整编。拟将军事学院增加到9个系,其中2个系(速成、政治)招收师以上学员,余为团、营干部。步兵学校由现在的17所缩编为总高级步校1所、高级步校2所、步兵学校9所。总高级步校主要训练团、营干部,高级步校主要训练副营级干部,步兵学校主要训练连排干部。报告建议学校的整编和今后学校的管理分别由总参军训部和各大军区负责。

  因毛泽东主席身体欠安,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当时未呈送这个报告。5月17日,毛泽东才对这个报告作了批示:“同意。退聂粟。”

  1952年4月,粟裕召集各军兵种司令员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开会,继研究各步兵学校整编之后,又研究了特种兵学校的整编问题,确定将各军兵种学校整编为24所,并明确了各校的分工及领导关系。接着对后勤所属的各类学校也进行了相应的整编和整顿。

  粟裕认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在于做好当前工作,还要深谋远虑地预见与关注未来。他在领导对已有学校整编和整顿的同时,着眼于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未来战争的要求和人民解放军长远建设的需要,提出了新建一批军事院校的建议。

  粟裕首先考虑办一所全军的军事工程学院。他认为,我军技术兵种发展较快,但发生事故也比较多,除了纪律不严外,技术不高也是重要原因。而各技术兵种技术人才缺乏,应该办一所全军的高水平的工程学校,以培养军兵种建设所需的技术人才。粟裕把这个想法先和军训部萧克部长和有关部门作了探讨。大家都支持他的想法。随后,他又当面向周恩来副主席汇报。周恩来同意粟裕的意见。

  1952年3月18日,粟裕正式写报告给毛泽东主席,朱德、周恩来、林彪副主席,提出建立军事工程学院。报告说:“两年多以来,我军各特种部队发展甚快,成绩亦大,其装备正日益增加和复杂。唯在技术上尚落后干部队的发展和不能满足部队的要求。”“长此以往,则势必影响特种兵部队的建设和质量的提高。且各特种兵武器的供应,不宜长期依赖苏联的帮助,必须从建设国防工业、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上着手”。为此,“有即着手建立军事工程学院,藉以培养军事工程技术干部之必要”。报告对该学院部系的设置、学制及校址等提出了具体意见。

  周恩来看了这个报告,即于3月19日批示:“请林彪同志审阅或约粟裕同志一谈,如觉可行再送主席批办。”

  朱德、林彪阅后均批示:“同意。”

  毛泽东于3月26日阅后批示:“同意。退粟裕办。”

  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各项事宜,又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粟裕肩上。粟裕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选一个好的校长。他深知,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校长,是难以办好的,何况这是全军技术院校的首府,更需要一个政治、文化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在全军有威望的领导。粟裕想到了黄埔军校毕业当过红军学校校长的陈赓。解放战争中他们在一起配合打过仗,陈赓很善于开创局面,有他去当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是最合适不过了。但是这时陈赓正在朝鲜战场,能否调他回国,必须由中共中央决定。粟裕将他的想法首先报告了周恩来,经周恩来与毛泽东商量,决定调陈赓回国,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1952年6月陈赓从朝鲜返国,即对军事工程学院进行具体筹备。为保证军事工程学院有足够的师资力量,粟裕报请周总理准予从政府系统教育部门延聘一批教授。

  在粟裕统一筹划和领导下,空军、防空军、海军和各大军区都根据需要,增建了一批院校。

  粟裕对新建军事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了周密的考虑。为了使军事院校的教学与新装备接轨,他建议拨出一个步兵师的进口装备,分配给各军事院校供教学用。他亲自同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商谈说:目前部队少一辆坦克影响不大,从长远打算,拨一部分技术装备给院校教学、研究是合算的。在他的关心下,满足了军事工程学院和一些军校对技术装备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全国军校的管理领导,粟裕提议成立了专门的军校管理部。

  1952年6月,粟裕根据基本确定的军队院校整编、整顿和新建方案,草拟上报了《调整全国军事学校命令》稿。6月23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颁布。至此,军队院校教育初步形成了初、中、高相衔接,专业门类齐全的培训体系。学校教育是人民解放军培养提高干部的重要路子,但每年进学校学习的毕竟是少数。因此,粟裕积极提倡在职学习,要求有条件的单位组织在职干部集训,学习现代化知识。1952年6月,在粟裕倡导下,总参组织各总部、各军兵种主要领导干部共128人学习现代化合成军队作战知识,每周在中南海居仁堂请专家来讲一次课,严格规定上课期间不安排其他工作,无特殊原因不准请假。粟裕以身作则,带头听课,并且给各部队提出:“人民解放军的每一个战斗人员,都必须精通自己手中的武器,掌握现代军事技术;每一个指挥员更要精通战术,善于组织和指挥战斗,提高战术素养和指挥艺术,而且不仅要精通自己兵种的战术和武器性能,同时还要熟悉其他兵种的战术和武器性能,以便诸兵种协同作战。”① 各部队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和训练,以较短的时间掌握了新装备新技术,初步学会了诸兵种联合作战。

  粟裕脑海里又在考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建立军队的正规制度。他和军训部领导及军校首席顾问谈话,强调建立条令条例的必要。他说:过去我们的战士从农村入伍,为应付战斗情况,不能按部就班地搞正规教练,而是入伍就学战斗动作,或未经学战斗动作即拉上战场,部队基本教练未打下基础。现在我军虽已成为强大的正式兵团,但无正规制度习惯。粟裕认为,我军政治上已打下巩固基础,但军事生活、工作制度不严格,军事纪律不如党的纪律,工作效率低。这种现象如不改正,会成为走向现代化的障碍。

  1952年1月在总参及军训部领导的会议上,粟裕提出:为加强部队的管理教育,要重新审修条令。2月,粟裕通知军训部准备成立机构,进行条令的统一编写。他和萧克反复协商,决定成立条令局。粟裕特别提出要把内战、抗战、解放战争和志愿军在朝鲜的战争经验包括进去,要选调文武兼备的干部来担负条令的编写工作。他亲自参加共同条令的审定,结合自己从士兵、基层干部到高级干部的经历,及执行条令的切身体会和带兵经验,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意见。经过总参谋部与有关总部一年的努力,编写出了内务、纪律、队列和警备四大条令。1953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颁布修改过的共同条令,即:《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人民解放军在实行统一编制、统一装备、统一训练、统一纪律、统一制度的正规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