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建设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建设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粟裕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在第一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时候,一直期望有朝一日将我军建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南京一解放,粟裕就很有远见地给司令部交代:“司令部要有管空军、海军的部门,哪怕是一个股也好。”他指示将林遵起义的国民党江防舰队改为人民解放军海军,并以此充实了刚刚建立的华东海军。粟裕到总参谋部工作后,分管海、空军和陆军特种兵的建设,正是实现他多年愿望的绝好机会。他亲自到下面调查了解各军兵种的情况。1952年4月12日,粟裕陪同朱德副主席视察了位于北京长辛店的第一战车学校,接见了全体教员和学员。为加强对军兵种部队建设的管理和领导,在他建议下,总参作战部设立了特种兵处,调了一批有军兵种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干部来工作。那时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很多,有一段时间他每周都要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军兵种的有关情况,使各军兵种的建设迅速走上了轨道。

  粟裕深深感到,人民解放军建设现代化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这样一些问题,即:采取什么样的方针?重点是什么?使我军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快速建设起自己的现代化合成军队。为此他深入各军兵种了解情况,与各军兵种领导同志广泛交换意见。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经济实力还弱,战争仍在继续,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武器装备,以适应军队作战和建设之需要。但粟裕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我们不能长期依赖外国,必须及早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否则势必影响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建设的顺利发展。以空军为例,如果仅仅依靠向外国订购飞机,外国不但会在数量、时限、零备件以及配套的装备等方面限制我们,大修时还要“回娘家”,付出一大笔修理费,长此下去,绝非良策。1952年7月20日,粟裕给毛泽东主席写报告,对建设航空工业与空军建设提出具体意见。

  报告分析了一旦战争爆发可能出现的情况和空军的任务之后说:“我国空军建立不久,且工业尚未发达。但应加强我们的空军力量,否则我们虽有强大的陆军及其无比强大的后备力量,也难以发挥其强大的作战能力,更难确保我国工业建设的安全。”

  报告列举确凿的事实说:我空军现有各种飞机因缺乏备份零件无法修理而停飞者已占相当一部分。而1952年国外订货,除飞机一项已得对方复电,但未能满足我原订数字外,其他各种飞机备份零件对方全部未作答复。为此,粟裕在报告中直抒己见:“建议军委对建设航空工业的方针,迅速作明确的决定。”“不论朝鲜何时停战,似以早下决心为宜。”“我如不以大力建设航空工业,则自造飞机固无法解决,即目前教练机与备份零件之来源亦大成问题,且现有各部队飞机亦将逐渐停飞……如今后数年内战争再起,我国亦将等于没有飞机。”

  报告还谈到了建设空军后备力量问题,认为“我国建设航空工业之困难虽多,在我主观努力及友方援助下仍可克服解决。但飞行员不能像飞机一样日夜三班用机器大量制造,故飞行员之培养更属重要”,“需下大本钱,才能适应今后需要”。

  报告最后说:“基于上述种种原因,经再三考虑,为增强空军后备力量,似应多办几个航校(至少须于1953、1954年各增加三个航校),并以大力进行航空工业之建设,以解决飞机生产与目前迫待解决之飞机修理与备件制造问题。”“建议全国各大城市建立航空俱乐部,展开群众性航空滑翔与跳伞运动,借资帮助空军培养后备力量。”

  这个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完全同意粟裕的建议,次日(7月21日)就作了批示:“我意可以照办。请彭(德怀)以电话与周总理一商。”彭德怀与周恩来商量后于7月23日批示:“照所拟办理。”空军建设上的重大问题就这样顺利解决了。

  粟裕又转过身来抓落实,一件一件实施经中央军委批准的报告中的各项内容。

  1952年8月3日,北京西郊机场,一场精彩的航空表演正在进行。粟裕亲临观看。这场航空表演是粟裕提议并报请军委领导批准举行的,目的就是贯彻培养空军后备力量的决策精神,鼓励部队和社会青年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对航空的兴趣。表演非常精彩,非常成功,军民争相观看,一睹为快。没有能够看到的纷纷写信给有关部门,要求再举行一次。粟裕从群众的情绪中看到了空军建设的大好形势和美好前景,心中十分高兴,并决定在8月10日再举行一次表演,满足群众的要求。这两次航空表演对提高群众对航空的兴趣起了很大作用,许多青少年从这里激发起爱国热情,献身空军,实现报国之志。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研究和实践,粟裕对合成军队建设的重点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1954年6月25日,粟裕给中共中央写报告,提出加强空军为主的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

  他在报告中说:“鉴于我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投资于重工业,不可能抽出大量经费用于国防建设,根据目前国际形势,三五年内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虽不大,但为预防战争一旦发生,有备无患,应以有限之军费用于最迫切需要的方面。我国陆军已有相当基础,但海空军尚年轻,今后应主要加强海空军为主。而最近十年或十余年内尤以加强空军为主”。

  为了实现加强空军建设的思想,粟裕积极为之创造条件。一天,他召开会议,研究各特种兵年度的经费分配。各军兵种都想为自己部队的建设争取多得到些经费。粟裕边听边记。大家讲完后,他从容不迫地站起来,平和但又坚定地说:“各位同志的发言不无道理,大家急于把部队建设好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把大家所提出的数字加在一起,几乎超过这次分配总额的一倍。我们的国家刚刚建立,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现在是僧多粥少,又正在进行抗美援朝作战。请同志们不要见怪,常言说得好:钱要用在点子上,钢要用在刀刃上。必须保证重点,没有重点则一事无成。所以请大家腾出些钱来,相对地集中用于空军建设,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对空军的支援。空军搞好了,也会支援你们的。作为一得之见,请大家考虑。”粟裕一席话,把到会同志说得心悦诚服。海军萧劲光司令员首先主动削减自己报的数字,接着大家纷纷提出了较大的削减数字。散会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对粟裕说:“粟副总长,您支持了我们空军建设!”粟裕说:“这是大家的支持。空军建设应该是重点,必须保证。请你们精打细算,千万不要浪费。”①

  在中央军委的重视和关怀下,至1954年初,空军航空兵共组建了28个师70个团,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形成了包括歼击、强击、轰炸、侦察、运输航空兵的空中力量。建立航校13所,培养训练飞行员近6000名。并且初步建设了自己的航空工业,1954年8月,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国产飞机。

  关于海军建设,粟裕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建设道路。1952年粟裕参加海军军事、文化教育会议,全面阐述他的观点和看法。他说:“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东方与世界和平,我们必须巩固海防,只有巩固海防才能巩固国防,没有海防就没有国防。因此,加强我们的海军建设,使之成为一支坚强的海上力量,是万分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建设现代化的海军,依靠于重工业的发展。在我国重工业刚刚开始建设的今天,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建设起强大的海军是不可能的。”他形象地比喻说:“在建设海军上,我们是刚进幼稚园,一下子就想进大学是不可能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步骤。如果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这一点,脱离现实条件而过急地要求,结果是会悲观失望的。”

  海军建设应遵循什么样的路子呢?粟裕在一次会议上根据国家的经济、工业、技术情况指出,当前的海军建设,“采取先艇后舰的办法,先装配后建造”。从1954年起,中国造船厂开始利用从苏联购买的材料、设备与技术资料进行装配、制造舰艇的生产。粟裕考虑到建造海军舰艇的有些工厂,从开始设计到全面生产需时颇久,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抽出一部分经费,安排了高速、中速柴油机厂的建设及透平机厂的设计等,使海军建设走上了扎实而又较快速的发展道路。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说:海军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是粟裕同志帮助和支持的结果。

  至1955年,海军共拥有各种舰艇14?郾1万吨。各种飞机500余架。

  陆军各特种兵的建设,粟裕尤其重视炮兵和装甲兵的发展。粟裕分析我国交通地形条件和炮兵数量不足的情况,率先提出建立由军委直接指挥的战略炮兵。到1954年战略炮兵已初具规模。他根据我国淮河以北可以大量使用坦克的地理条件,提出要重视装甲兵建设,把装甲兵培养成有突击力量的兵种。他于1954年6月提出:根据未来战争需要与我军建设趋势,须组建若干机械化师(坦克与摩托化步兵、炮兵混合编成)。装甲兵至1954年已建成3个坦克师另6个独立坦克团及40多个步兵师属坦克团。

  粟裕负责领导的特种兵建设迅速发展,使人民解放军在1953年就完成了由单一兵种向诸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1954年合成军队的建设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总参谋部坚决贯彻中央军委精简整编部队的要求,大幅度压缩步兵和机关员额,到1953年底,全军减少员额160万,其中主要是陆军步兵部队,而各特种兵的人数则有所增加,在全军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其中陆军特种兵在陆军中所占比例达到15%以上,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