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幅扣人心弦、对仗工整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一个不很引人注目的角落里。这是1972年1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9时许,毛泽东同志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出现在追悼会上。毛主席面对陈毅同志的遗像,默然肃立。
顷刻,他扫视着数以百计的花圈、挽联、挽幛。倏忽间,老人家像发现了什么!他缓缓地走过去,伫立在一幅挽联下,周总理和工作人员的脚步紧紧追上毛主席。毛主席低声吟诵:“仗剑从云……遍树红旗。”“中州张伯驹敬挽”,备加赞赏地说:“这幅挽联写得好啊!”老人家沉思了片刻,徐徐转过头来,向张茜夫人问:“张伯驹呢,张伯驹来了没有?”
“张伯驹没有来。……追悼会不允许他参加。他们夫妇俩从吉林回来,一没有落户,二没有工作,生活很困难。”张茜的声音低沉,强抑着眼中的泪水。
这时,毛主席的目光又回到张伯驹的那幅挽联上,良久,他转过身子,对周总理说:“你过问一下,尽快解决。”
一幅挽联竟然引起了毛泽东同志如此重视,实属罕见。
此联用典浑然融化,巧妙贴切至极。上联“干城”中的“干”,指盾牌。干和城都比喻捍卫者。语出《诗•周南•免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下联的“挥戈挽日”,亦作“撝戈反日”。语出《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捞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撝戈反日”赞扬坚强勇敢的战士,排除困难,扭转危局;“尊俎”,指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接尊俎”系从“折冲尊俎”变化而来,指在会盟的席上战胜对方。语出《国策•齐策王》:“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折冲”,打退敌方的战车,意谓抵御敌人。后泛指外交谈判为“折冲尊俎”。联中将“折冲”换为“接”字,意指陈毅同志任外交部长期间,为发展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九原”语出《礼记•檀弓下》,是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泛指墓地。张伯驹在联中深情地追忆了陈毅同志非凡的战斗生涯和光辉的革命业绩,赞颂了陈毅同志忠贞不渝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自己对陈毅同志由衷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所以这幅非同寻常的挽联,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赞叹。几乎所有的刊物报纸竞相刊载,而且给予极高的评价。这是后话。
陈毅同志追悼会以后,张伯驹其人及那幅挽联成为新闻,在人们中间广泛传开了。而这条新闻的主角张伯驹在僻静的后海已是悲痛欲绝。
1月6日,陈毅副总理与世长辞。张茜同志特派人通知了张伯驹夫妇。得此噩耗,伯驹老人捶胸痛哭,仰天长啸。他怀着对陈毅元帅的无限崇敬和爱戴的深情,和着泪水书写了上面那幅挽联,托人转交给张茜同志。
此后,这对老人终日垂泪相对,他们日夜盼望着能够接到参加追悼会的通知,以瞻仰陈毅的遗容。然而,当时的历史背景,怎么会有可能呢?张伯驹“攻击”江青,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被单位强迫退职,在北京既无工作,又无户口,怎么能准允他参加国家领导人的追悼会呢?
1月11日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以沉痛的声音播出了陈毅同志追悼会已于1月1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消息。张伯驹这时才知道追悼会已经开过了。知音永诀,连最后致哀的机会也被剥夺,他悲痛欲绝,痛断肝肠!
潘素听到广播以后,冒着凛冽的寒风和飘舞的雪花。匆匆上街,等了许久,终于买回一张《人民日报》。她把报纸置于丈夫的案头,在一旁坐下。张伯驹抬起头来看了一眼夫人,取过报纸,他读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消息,久久地凝视着陈毅同志的遗像,又低声抽泣起来,一会儿变得脸色苍白,目光呆滞。夫人见状,急忙上前把他扶到床上……
陈毅同志的逝世,对张伯驹的打击是很沉重的。他,一位旧世出身的知识分子,一位普普通通的百姓,国家的副总理曾先后三次邀请他到家里同桌对弈,开怀畅谈,而且陈毅了解他、关怀他、爱护他,与他有知遇之恩,如今,他去了,永远去了……
张伯驹在蒙蒙■■中,似乎触摸到了那位功业彪炳的元帅向他伸过来的一双大手;他似乎听到了那位赫赫功名的元帅的朗朗笑声;他依稀看见了那位副总理坦诚、直爽、蔼然、可亲的面容;还有他那气势磅礴、直泻胸臆,如倾峡水、波涛滚滚的革命经历的纪实诗篇。一位融军人的刚健与诗人的潇洒于一身的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在这位老人的脑海里浮现、幻化、扩大,他进入了甜美的梦境。
其实,张伯驹夫妇的困境,虽然那位善良的吴同志没有向陈毅同志如实汇报,陈毅同志还是从张茜那里知道了情况。周总理前去医院看望陈毅同志时,陈毅同志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向总理讲述张伯驹对国家的贡献和目前的窘境。中央文史研究馆的章士钊同志也已向周总理作过汇报,周总理已作了“予以安排”的批示,但是,那种特殊的年代,阻力重重,希望成了泡影。
周总理遵毛主席嘱托,又亲自过问此事。此后,进展之快,异乎寻常。
不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亲自派员将聘请张伯驹为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送到了后海南沿的丛碧山房,并告之,这是毛主席、周总理嘱咐和陈毅同志生前嘱托办理的。
继之,所在派出所所长和户籍员主动登门,为张伯驹、潘素夫妇办理了落户手续。
在党的关怀下,夫妇俩相携走出了困境。冬天过去了,春天悄然而至。丛碧山房的院子里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手触摸,软绵绵的,像一块块绿色的绒毯。院子里的花竞相开放,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两位老人迎着习习微风和随风飘过来的花香,陶醉在满园的春色中。
张伯驹夫妇的生活虽有了转机,但老人的精神和感情一直经受着痛苦的折磨。陈毅同志的逝世,对他的打击没有在短时间内消除。他常常独坐书房,向隅而泣。1973年,在陈毅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他一连数日,痛苦不堪。不久,他的右眼失明了。
伯驹放下手中的书,揉揉眼睛向远处望去,昏淡无光。他拿起书来,用手捂住左眼,一片漆黑,一丝忧伤不免袭上心头。他坐卧不安,异常痛苦。夫人焦急万分,为他四处延请医生,八方讨药。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好转。
两位老人又一度陷入了困境。但不论怎样,他们对祖国和党始终是一往情深。这年冬日,女画家挥毫写了一株青松,松的主干挺立劲拔,枝叶繁茂苍翠,松的右上方一轮红日高悬,左上方题写篆书《日升松茂》,“恭祝主席八旬大寿,潘素敬贺。”
这幅一丈二尺的画卷落成后,二位老人立于松树的一左一右,请人摄影。至今,潘素仍然保存着这幅珍贵的照片。
右眼失明的张伯驹,这时也留有一些作品,他在词中称自己为“盲翁”,他认为自己的眼睛已不能复明。
在绝望之中,夫妇俩接到在西安工作的女儿和女婿的来信,恭请老人去陕治疗。
传■与原就读于燕京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楼宇栋先生结为伉俪后,共同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后去西安工作。传■于1967年赴长春看望双亲,离别时,安慰双亲,说要回来服侍二老,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这时她已儿女成行,怎么离得开?女儿的一片孝心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女儿家,女婿女儿请来了西安市最有名的医生,为老人会诊,并决定住院动手术。几个月的治疗,老人的眼睛奇迹般地复明了。
意外的收获,使老人的心情进入佳境,这时他戏作《小秦王》几阙,读来十分有趣。其中有两阙是:
半是阴阴半是晴,开云拨雾见天青。
画中我亦猫头鸟,一目盲来一目明。
丘明左史是吾师,名将名王各一时。
借问先生谁得似,珠帘寨上李■儿。
处世何须判白青,观棋如对满天星。
独睁只眼长如炬,从此元宵不逛灯。
空花又现镜中光,舜羽重瞳是故乡。
笑我一生成画虎,只无四眼比英王。
词虽属戏作,但也暗含深刻的讽刺。“画中我亦猫头鸟,一目盲来一目明”即是。70年代初期,江青、王曼恬把一批老画家集中到北京饭店画画,然后挑出一批所谓“黑画”,开了一个“黑画店”,《猫头鹰》就是其中的一幅。他们妄称画中的猫头鹰睁一眼闭一眼是诬蔑社会主义。毛主席在观看画展时,见了这幅作品,说:“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嘛!”猫头鹰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张伯驹在写这首词时,眼睛已经复明,但他仍以“一目盲来一目明”隐喻、嘲讽那些专门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借以打棍子、搞阴谋的妄人。
张伯驹夫妇回到北京,就接到了词人黄君坦、周采泉等朋友祝贺他右眼复明的诗词,他也作诗填词答和……
一日,一阵门铃声,把他惊醒了。夫人含笑引进一位客人。
“我特受张茜同志委托,前来将陈毅同志生前一直使用的围棋送与二位老人。张茜夫人希望二老生活得愉快,并祝愿你们健康长寿。”说着,他把张茜夫人的亲笔信和一副小巧玲珑的玉质围棋,双手交给了张伯驹。
继之,所在派出所所长和户籍员主动登门,为张伯驹、潘素夫妇办理了落户手续。
在党的关怀下,夫妇俩相携走出了困境。冬天过去了,春天悄然而至。丛碧山房的院子里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手触摸,软绵绵的,像一块块绿色的绒毯。院子里的花竞相开放,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两位老人迎着习习微风和随风飘过来的花香,陶醉在满园的春色中。
张伯驹夫妇的生活虽有了转机,但老人的精神和感情一直经受着痛苦的折磨。陈毅同志的逝世,对他的打击没有在短时间内消除。他常常独坐书房,向隅而泣。1973年,在陈毅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他一连数日,痛苦不堪。不久,他的右眼失明了。
伯驹放下手中的书,揉揉眼睛向远处望去,昏淡无光。他拿起书来,用手捂住左眼,一片漆黑,一丝忧伤不免袭上心头。他坐卧不安,异常痛苦。夫人焦急万分,为他四处延请医生,八方讨药。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好转。
两位老人又一度陷入了困境。但不论怎样,他们对祖国和党始终是一往情深。这年冬日,女画家挥毫写了一株青松,松的主干挺立劲拔,枝叶繁茂苍翠,松的右上方一轮红日高悬,左上方题写篆书《日升松茂》,“恭祝主席八旬大寿,潘素敬贺。”
这幅一丈二尺的画卷落成后,二位老人立于松树的一左一右,请人摄影。至今,潘素仍然保存着这幅珍贵的照片。
右眼失明的张伯驹,这时也留有一些作品,他在词中称自己为“盲翁”,他认为自己的眼睛已不能复明。
在绝望之中,夫妇俩接到在西安工作的女儿和女婿的来信,恭请老人去陕治疗。
传■与原就读于燕京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楼宇栋先生结为伉俪后,共同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后去西安工作。传■于1967年赴长春看望双亲,离别时,安慰双亲,说要回来服侍二老,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这时她已儿女成行,怎么离得开?女儿的一片孝心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女儿家,女婿女儿请来了西安市最有名的医生,为老人会诊,并决定住院动手术。几个月的治疗,老人的眼睛奇迹般地复明了。
意外的收获,使老人的心情进入佳境,这时他戏作《小秦王》几阙,读来十分有趣。其中有两阙是:
半是阴阴半是晴,开云拨雾见天青。
画中我亦猫头鸟,一目盲来一目明。
丘明左史是吾师,名将名王各一时。
借问先生谁得似,珠帘寨上李■儿。
处世何须判白青,观棋如对满天星。
独睁只眼长如炬,从此元宵不逛灯。
空花又现镜中光,舜羽重瞳是故乡。
笑我一生成画虎,只无四眼比英王。
词虽属戏作,但也暗含深刻的讽刺。“画中我亦猫头鸟,一目盲来一目明”即是。70年代初期,江青、王曼恬把一批老画家集中到北京饭店画画,然后挑出一批所谓“黑画”,开了一个“黑画店”,《猫头鹰》就是其中的一幅。他们妄称画中的猫头鹰睁一眼闭一眼是诬蔑社会主义。毛主席在观看画展时,见了这幅作品,说:“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嘛!”猫头鹰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张伯驹在写这首词时,眼睛已经复明,但他仍以“一目盲来一目明”隐喻、嘲讽那些专门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借以打棍子、搞阴谋的妄人。
张伯驹夫妇回到北京,就接到了词人黄君坦、周采泉等朋友祝贺他右眼复明的诗词,他也作诗填词答和……
一日,一阵门铃声,把他惊醒了。夫人含笑引进一位客人。
“我特受张茜同志委托,前来将陈毅同志生前一直使用的围棋送与二位老人。张茜夫人希望二老生活得愉快,并祝愿你们健康长寿。”说着,他把张茜夫人的亲笔信和一副小巧玲珑的玉质围棋,双手交给了张伯驹。
张伯驹一直深深地怀念陈毅元帅,他曾撰文回忆,深情而真挚地写到:“全国解放一年冬,余在上海曾趋谒陈帅,值其去南京,未晤。1957年夏,始相晤于北京,坐接春风,陈帅如冬日可爱,平易近人,言谈爽快直接,全出于诚。1961年,余于役吉林,又相晤。二次皆以要忠于社会主义,忠于毛主席相嘱。”
张伯驹不仅仅是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陈毅元帅交情厚重。他向来待人宽厚,对朋友忠诚,即或是朋友于他有过失之处,他也从不嫉怨,身处厄运困境,也一如既往。
张伯驹虽说是安排了工作,但仅月工资支付两位老人的花销仍然是很拮据的,况且还有些债务。钱宝森逝世时,钱家差人通知了伯驹,恰好,伯驹的故友张琦翔也在座。
伯驹告诉夫人,差人送去100元奠礼。张琦翔心里一阵酸楚。他方才看见伯驹夫妇进餐时,每人只有一碟炒白菜,一碗清汤。另外,家中也没有像样的家具,客厅里只有一只沙发,还是3条腿。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常常坐在这仅有的沙发上,怀抱爱猫,接待客人,谈笑自若。
“伯老目前手头紧,给50元行了。”张琦翔实在是控制不住,冒出了一句实话。
“不,不,100元,100元!”老人坚持。
这时,张琦翔又想起了1957年反右时的情景。当时批张伯驹时,钱宝森发言有欠考虑之处,还有一些朋友因张伯驹定成“右派”也受了牵连。反右以后,张伯驹的行动已不能随便,伯驹仍请夫人到钱宝森家,到受他牵连的朋友家探望慰问。潘素一家一家地慰问说,伯驹说都是他不好,连累了大家,心里很难过,大家对他的揭发批判,他毫不在意,受受教育是好事嘛!
“作为朋友,可交可敬,虚怀若谷,实为难能。”张琦翔伸出了大姆指,道出了发自肺腑之言。
1976年是中国的多事之年。
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使张伯驹又一次陷入了悲痛之中。他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期间,周总理视察文史馆工作,曾特意向馆领导询问过他的生活及健康情况。总理对他的关怀,他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总理逝世时,他挽之以联,其中有:
奠山河于磐石,登人民于衽席……
建社会以繁荣,措政治以休明……
半年之后,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余震波及北京,北京人连日披雨衣,打雨伞立于街中。伯驹右眼复明后,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缠身。他在雨中站了几个小时,双腿双脚肿胀,连鞋都穿不上了。女儿传綵在千里之外也惦念着老父、老母,一封急信催双亲赴陕,伯驹与夫人双双登程。
伯驹夫妇受到女儿全家的热情款待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病情日趋缓解,精神振奋。人入老境,倍加珍惜光阴。只差一岁便是80的老人,与夫人相携,重游了西安名胜古迹,填词数阕。这期间的日记便是其活动的见证:
7月28日,为地震感赋《满江红》一首;
8月10日,重浴骊山华清贵妃池,作《满江红》一首;
8月13日,早点后与潘素去雁塔坐,茶余,天气凉爽,时来微风,蝉声断续,与潘素登塔望南山。是夜,也在外边支床睡,见天南白光时,楼上电灯摇摆,始入室睡;
8月20日,归京,赋《满江红》词,计去西安半月,婿、女、孙女等极孝顺,天伦之乐之可贵也!
夫妇俩回到北京40天后,知毛主席不幸逝世的噩耗,失声痛哭。新中国的缔造者,一代伟人与世长辞,有如天塌地陷。
张伯驹挥泪书写了一幅挽联:
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
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
张伯驹一直深深地怀念陈毅元帅,他曾撰文回忆,深情而真挚地写到:“全国解放一年冬,余在上海曾趋谒陈帅,值其去南京,未晤。1957年夏,始相晤于北京,坐接春风,陈帅如冬日可爱,平易近人,言谈爽快直接,全出于诚。1961年,余于役吉林,又相晤。二次皆以要忠于社会主义,忠于毛主席相嘱。”
张伯驹不仅仅是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陈毅元帅交情厚重。他向来待人宽厚,对朋友忠诚,即或是朋友于他有过失之处,他也从不嫉怨,身处厄运困境,也一如既往。
张伯驹虽说是安排了工作,但仅月工资支付两位老人的花销仍然是很拮据的,况且还有些债务。钱宝森逝世时,钱家差人通知了伯驹,恰好,伯驹的故友张琦翔也在座。
伯驹告诉夫人,差人送去100元奠礼。张琦翔心里一阵酸楚。他方才看见伯驹夫妇进餐时,每人只有一碟炒白菜,一碗清汤。另外,家中也没有像样的家具,客厅里只有一只沙发,还是3条腿。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常常坐在这仅有的沙发上,怀抱爱猫,接待客人,谈笑自若。
“伯老目前手头紧,给50元行了。”张琦翔实在是控制不住,冒出了一句实话。
“不,不,100元,100元!”老人坚持。
这时,张琦翔又想起了1957年反右时的情景。当时批张伯驹时,钱宝森发言有欠考虑之处,还有一些朋友因张伯驹定成“右派”也受了牵连。反右以后,张伯驹的行动已不能随便,伯驹仍请夫人到钱宝森家,到受他牵连的朋友家探望慰问。潘素一家一家地慰问说,伯驹说都是他不好,连累了大家,心里很难过,大家对他的揭发批判,他毫不在意,受受教育是好事嘛!
“作为朋友,可交可敬,虚怀若谷,实为难能。”张琦翔伸出了大姆指,道出了发自肺腑之言。
1976年是中国的多事之年。
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使张伯驹又一次陷入了悲痛之中。他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期间,周总理视察文史馆工作,曾特意向馆领导询问过他的生活及健康情况。总理对他的关怀,他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总理逝世时,他挽之以联,其中有:
奠山河于磐石,登人民于衽席……
建社会以繁荣,措政治以休明……
半年之后,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余震波及北京,北京人连日披雨衣,打雨伞立于街中。伯驹右眼复明后,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缠身。他在雨中站了几个小时,双腿双脚肿胀,连鞋都穿不上了。女儿传綵在千里之外也惦念着老父、老母,一封急信催双亲赴陕,伯驹与夫人双双登程。
伯驹夫妇受到女儿全家的热情款待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病情日趋缓解,精神振奋。人入老境,倍加珍惜光阴。只差一岁便是80的老人,与夫人相携,重游了西安名胜古迹,填词数阕。这期间的日记便是其活动的见证:
7月28日,为地震感赋《满江红》一首;
8月10日,重浴骊山华清贵妃池,作《满江红》一首;
8月13日,早点后与潘素去雁塔坐,茶余,天气凉爽,时来微风,蝉声断续,与潘素登塔望南山。是夜,也在外边支床睡,见天南白光时,楼上电灯摇摆,始入室睡;
8月20日,归京,赋《满江红》词,计去西安半月,婿、女、孙女等极孝顺,天伦之乐之可贵也!
夫妇俩回到北京40天后,知毛主席不幸逝世的噩耗,失声痛哭。新中国的缔造者,一代伟人与世长辞,有如天塌地陷。
张伯驹挥泪书写了一幅挽联:
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
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