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世事坎坷 相濡以沫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屡遭磨难的张伯驹和潘素,带着一身寒气,回到了故地——北京。

  两位老人怯生生地走进了后海旧宅,这里呈现一派萧条、凄凉的景象。空旷的院落里残壁乱石,昔日令人喜爱的三株牡丹,有两株已无影无踪,只剩下一株躲在败壁乱石之旁。屋子里冷冷清清,满是灰尘。

  “不见剪绒簇簇红,金铃谁复护芳丛。可怜薄命依荒宅,那忍深恩梦故宫。”这就是张伯驹赋词记述的当时的情景和心境。

  两位老人住进了旧宅,总算有了存身之处。可是既没有工作,也未能落户,既没有粮油,又没有经济来源,怎么生活下去?

  潘素兜里揣着户口,提心吊胆地到了辖区派出所,小声细气地问:“同志,您看能否给解决一下,我们就夫妇俩,原来一直在北京居住……”户籍员接过去看了一眼,没好气地说: “不用说了,不用说了,解决不了。”

  “您可否向领导汇报一下,再商量商量。”潘素仍抱着一线希望。

  “商量什么?你那户口分明是写着迁落舒兰县,到北京来落什么户口啊!”

  “情况是这样的,舒兰县不同意给我们落户。”

  “那就回长春。”

  “长春已将我们退职啦!”

  “那就——那就等着吧!”

  潘素一连去了几次,苦苦相求,均无结果。潘素每去一次,不是增加了一分希望,而是多了一分愁意。

  潘素每次回来,都见丈夫独自站在院子里等着她。她每次见到丈夫那渴求希冀的目光,内心都有一种难言的痛苦。从此这两位老人成了没有户口的“黑人”,生活也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

  潘素,这位驰名中外的女画家已年过半百,她面对政治上的严重打击,生活上的极度困窘,坚强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撑起了这个濒临破败的家。这时家中的一切生活都是潘素亲自动手。她要自己去买煤,打煤饼子,自己买劈材,劈劈材,燃炉子,买菜,烧饭等,样样都干,一天累得直不起腰。开始一段时间,手上除了血泡就是被劈材划破的口子。丈夫见了,心疼地抚摸着夫人手上的血泡,默默地凝视着那张好看的脸和依然妩媚动人的眼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丈夫不忍心夫人一人劳累,他也拖着两条行走不便的腿帮着忙乎,他悄悄动几下,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喘,夫人还得把他搀扶到床上。

  劳累,对于潘素来说,也还算不了什么,虽然她从未做过这么苦这么累的活。唯独有一件事,使她实在是太犯难了,但是,再难也得去做。

  一天,潘素收拾完家里的活计,换了一身刚洗过的旧衣服,和丈夫打了声招呼,出门了。

  她下了电车,又换了汽车,到了一位朋友家。她在朋友家门前徘徊不定,进去吧,难以启齿,向人家借钱、借粮,唉!太难了!不进去吧,总得生活啊!花什么?吃什么?她在门外走动了足足有一刻钟,最后还是进去了,她只是搪塞说来看望一下,没有什么事,便匆匆告辞了。

  这日夜里,她蒙头暗泣,无法入睡。她怨恨自己无能,连借一点钱粮的本事都没有,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下去?

  后来,她终于启齿向亲朋故友告贷。

  在困境之中,一位故友光临。

  “你家处于这样的困境,真令人同情,我有个办法,想商量一下,不知可否?”朋友开门见山。

  潘素流露出十分感激的神情。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对于任何一点帮助,都觉得非常珍贵。

  “感谢您老先生,还想着我们,什么好主意,请说。”

  “请夫人每月送我一幅画,一年12幅,要不重样的。这样,我每年除给你500元做生活费外,再为你存上1.2万元。”潘素继续听着。

  “只是有一条,此后请你不要再为别人作画。”

  “我是画家,尽管生活再难维持,我也绝不出卖自己的艺术灵魂,更不容许你垄断。”潘素热情可亲的面容“唰”地一下变了模样。

  “不要动那么大的肝火啊!人家是商量,又不是强迫。我们不同意就算了嘛!”伯驹还未系好裤带,急忙出来周旋。

  潘素傲然地坐在椅子上,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许久不说话。客人有些尴尬,稍许,便告辞了。

  伯驹看着怒气未消的夫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株傲雪的梅花。

  “梅花,又一个冬天过去了,尚未见到一株梅花,岂不遗憾?”伯驹心里想着,沉重的脚步移动了。他出了后海,穿过斜街,来到市场。他在行人稀稀落落的市场一角,忽然发现有一小盆梅花,花朵刚刚绽开笑脸。他想:把这盆梅花带回去,和夫人合作一幅梅花,夫人的气岂不就消了。他问过梅花的价钱,正欲掏钱购买,可惜囊中空空。他难为情地绕着这盆梅花转了几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张伯驹向来花销大,用起钱来很慷慨,如今……他的内心涌出一股难言的酸楚。他未能购得梅花,但留下了一首词《渭城曲》,阕首为:

  肆间初见小梅姿,风韵依然似旧时。

  画图愿买折枝写,无奈囊空惟剩诗。

  人本来就处在逆境之中,然而,又增加了新的不幸。1971年,春节刚过,张伯驹身患重疾,卧于病榻。一连数日高烧不退。他双目微闭,茶饭不思。夫人急忙请来医生诊治,并且亲自跑药店买药,煎药,做病号饭。虽生活清苦,但她还是想尽办法,精心调理,她日夜守护在丈夫床前。

  元宵节的夜晚,明月的清辉洒落在宽阔的街道上。观灯赏月的行人如流。潘素依然陪伴着病中的丈夫。她将自己的眼睛贴在丈夫的额头上,兴奋地说:“不热了,丛碧,烧退了。”伯驹握住了夫人的手说:“我感觉也好多了。”

  夫人的心情轻松了许多,她坐在床头,与丈夫依偎在一起。

  “今天是元宵佳节,去,取来纸笔,我作首词。”

  “你尚未痊愈,好好休息,好了再写。”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一直记挂着,为夫人生日祝贺,请你代笔怎么样?”

  夫人甜甜地笑了,她取来了纸笔,丈夫支撑着身子坐起来,略加思索,吟出词一阕。伯驹说一句,夫人记一句:

  白首齐眉几上元,金吾不禁有情天。打灯无雪银街静,扑席多风玉斗寒。 惊浪里,骇波间,鸳鸯莲叶戏田田。年年长愿如今夜,明月随人一样圆。(调寄《鹧鸪天》)

  夫人的目光落在后半阕上,她感受着丈夫对自己深沉的爱,似乎有一股暖流注入心田。丈夫何尝不感激夫人!她是自己艺术上的知音,生活中的伴侣,也是精神上的支柱。到了晚年,由她一人操持家务,她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无微不至,她的喜怒哀乐一切都顺应自己的脉博跳动,是她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沉浮中相依为命。她是一位多么善良温厚而又刚毅不屈的女性啊!他信心百倍地对夫人说:“桑榆未晚,我们再搞一次合作,你看如何?”

  “好的,我写花卉,你填词,明日就开始。”

  就这样,潘素在繁忙的家务劳动之余,开始了绘制花卉。她先写了一幅《白梅》,丈夫以《小秦王》词牌填入:“寒风相妒雪相侵,暗里有香无处寻。唯是月明知此意,玉壶一片照冰心。”她又写了一幅《素心兰》,丈夫又以《小秦王》填入:“予怀渺渺或清芬,独抱幽香世不闻。作佩勿忘当路戒,素心花对素心人。”

  潘素捧读,爱不释手,“素心花对素心人”,真可谓巧思妙笔,词意精当新颖,一语双关,蕴涵丰富。她甚为喜欢。淡泊、素雅,向来是她所崇尚和追求的。梅与兰都是高洁的象征,诗人自己也是如梅如兰般地洁身自好,具有一种高雅清淡,怡然自适的雅趣。

  厄运往往更容易造就人的高尚品质。这两位老人,精神上备受压抑,生活上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但从无怨言,始终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伯驹与夫人在困难中合绘的《梦华图》,一共15幅,每幅画都有题词。他们借对花卉的描绘和赞美,寄托了弥足珍贵的深情,流露了他们对祖国和党的热爱,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信心,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张伯驹夫妇相濡以沫,苦度着艰难的岁月;然而,苦中有乐,苦中也有甜啊!

  潘素这位杰出的女性,对逆境中的丈夫忠贞不二,温柔倍至;丈夫对她情深似海,感激不尽。的确,真正的爱情往往与政治上的荣辱呈现出相反的情形。张伯驹对夫人的感情在他晚年词中多有抒发。辛亥中秋的《人月圆》中有“双双对影,画眉秃笔,老了张郎”和“白头夫妇,红妆儿女,喜共团圆”句;在壬子上元,与夫人在西郊同饮并赋诗,祝贺夫人生日,中有“白头犹觉似青春,共进交杯酒一巡。喜是团圆今夜月,年年偏照有情人”。甲寅元宵,伯驹又作《人月圆》,祝贺夫人60寿辰:“一年月与人同好,涌出玉轮高。清光照到,花灯立处,喜上梅梢。交杯换盏,三人成五,对影相邀。白头百岁,未来还有,四十元宵。”这年的夏日,院内牡丹盛开,伯驹约友人相聚赏花,劳其夫人重作羹汤,词记之:“曾经三日下厨房,四十年来老孟梁。相笑早非新嫁妇,重劳洗手作羹汤。”之后,伯驹赴西安小住,怀念夫人,写《鹊桥仙》词寄她。后半阕为:“白头共咏,黛眉重画,柳暗花明有路。两情一命永相怜,从未解,秦朝楚暮。”

  一对老夫老妻在困境中的爱情诗,不但没有“哀”呀,“愁”呀,却有一种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足见其纯洁真挚的情意和诗人恬淡的情怀,超然的雅趣和刚毅坚强的高尚品格。

  张伯驹夫妇生活的窘境为一些故友知晓后,他们便悄悄寄来或送来粮票和钱款。这对于身处逆境中的老人是极大的精神安慰。

  张伯驹从舒兰回到北京后,无法得知陈毅元帅的境况,一直很忧虑。

  一日,一位姓吴的同志来访,他说是受陈毅元帅的委托,专来探望张伯驹先生。伯驹尚未来得及说声感谢,就急忙问起陈老总的境况。

  “陈老总患病正在医院,1971年初做了一次肠癌切除手术,术后又一度出现过心肌梗塞的严重病情。”

  张伯驹的眼角滴出了几颗晶莹的泪珠。

  “后来,陈老总以坚强的毅力和爽朗乐观的性情,很快又从重创中恢复过来。”

  “请转告陈老总,我祈祷他早日康复!”伯驹紧紧地握着吴同志的手。

  吴同志回到医院向陈老总转告了张伯驹的问候,病榻上的陈老总,不顾自己身染沉痼,急切地打听张伯驹的境况,吴同志语塞。这时大夫进来查房,将此事岔了过去。哪知大夫一走,陈老总仍然追问。吴同志只好说,他们夫妇从吉林回来了,情况还好。陈老总半信半疑。

  后来,吴同志向张茜同志汇报张伯驹夫妇的窘境和困难。张茜同志也深为关注和同情。

  不久,张伯驹得知陈老总两个儿子昊苏、丹淮同时结婚,夫妇商定,以诗画祝贺。潘素精心画了两幅梅花,伯驹题款,装裱好以后,请吴同志转给陈老总。

  病榻上的陈毅同志,看见这两幅傲雪的梅花,异常兴奋。他轻轻地吟诵自己的诗作:“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这两幅画摆在床前,欣赏,玩味数日。陈老总睹物思人,他向孩子们讲述了张伯驹先生无偿捐献国宝的业绩和生活中遭受的坎坷,但始终对党对祖国忠心耿耿。他教育孩子,不论遇到任何风浪,都要坚定革命的信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