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冬天,著名老生杨宝森疾病缠身,陷于困境。程很关切,陪杨去找马少波,商讨帮助杨宝森摆脱困境的方法。马建议二人先合作录制一出戏的唱片,既可留下珍贵的音响资料,又可使杨宝森有所收入,暂缓燃眉之急,并愿代为同中国唱片社联系。程表示同意,杨是求之不得。
戏选定为《武家坡》,随即开始准备、练乐。
按身份惯例和实际条件,对戏、练乐应该在程砚秋家中进行。时值寒冬,杨宝森有病,每天从虎坊桥去西四报子胡同程家,有很大困难。他正在为此发愁时,程砚秋来访,一来问病,二来好像洞悉杨心中的难处,提议对戏、练乐就在杨宝森家中。程砚秋的体贴关怀,使杨宝森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可是乐队中有人却不以为然,认为灌唱片程已帮了杨很大的忙,没有必要再这么屈尊。程砚秋坦然说:"宝森有病,如果让他每天跑西四,他那身体怎么受得了?再说,他没有车,每天的车就是问题,叫汽车花销大,雇三轮,天这么冷,热嗓子吹冷风,不是添病吗!不如我去他家。咱们不能总讲老规矩,要多体谅人家的困难。好在你们几位每天都要出来,去他家和去我家是一样的,也许路还近些,这可给宝森解决了大问题。"
杨宝森早年与程砚秋合作过,艺术风格相近和谐,还留下了舞台演出照。40年代后期,程演出较少,杨又相中了程的得意弟子赵荣琛,几次相约合作,却机缘不凑巧没能实现。
在程极力维持下,《武家坡》的练乐、录音很顺利,音响效果远胜于程、杨早年灌制的其他唱片。唱片录完后尚未来得及发行,1958年1月,四十九岁的杨宝森溘然长逝。这张《武家坡》唱片,也就成为程砚秋和杨宝森两位以声腔艺术闻名的京剧名家的最后绝响。
杨宝森的病逝,对程砚秋是个很大的打击。他面对杨宝森的遗像默哀,心中思绪万千。他为突然失去这样一位艺术上的知心好友而悲痛,更为京剧界失去这样一位造诣精深的老生名家而惋惜;所幸的是:在杨宝森临终前,总算抢录下一点珍贵的东西。他从杨宝森也想到自己,他比杨宝森大四岁,平素身体还好,但近日也觉不行,主要是演出时,嗓子常有力不从心之感。1956年拍摄电影《荒山泪》之后,他自知嗓子非比从前,已在走下坡路,所以决心告别舞台。1957年11月,一次临时任务,在中南海怀仁堂的名家汇集的京剧晚会上,他演出了《六月雪》。这天,他的嗓子发干发涩,唱得很不痛快。戏演完,他闷闷不乐地卸妆、回家,在汽车上一言不发,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都有。从嗓子、体型的实际看,作为一个京剧演员,他深知自己的舞台生命,到此必须告一段落。再勉强挣扎上台,那只能破坏艺术美感,对观众不负责任。他决心把怀仁堂的这场《六月雪》,作为自己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登台。别了,舞台!程砚秋从十一岁登台唱戏,到如今五十三岁,在京剧舞台上整整活跃了42个春秋,究竟演了多少了场戏,自己也数不清。如今一旦脱离舞台,从此不再也不能唱戏了,要同他所熟悉的脂粉、戏装、场面和观众永远告别,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正在此时,杨宝森突然故去,不仅使他怅然若失,甚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也许留给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深感重任在身,时不我待,要抓紧时间工作,等待自己去做的事很多,很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