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是个有性格的人,律己很严。他之成功、享名,固然有机遇、外助等因素,但主要靠他个人奋斗。由此也形成了他性格上的某些弱点:不够十分宽豁,有时比较有猜疑性等。这十分影响他同周围的关系。
四大名旦之间既有莫逆的深厚友情,又是艺术竞争的对手。尚、荀难以对程构成威胁,这三位之间相处较好;梅兰芳德高望重,威名远播,程砚秋多年来,有意无意的以梅兰芳为主要竞争对象,各方面都要一较长短,贯穿于几十年梅程相处中。
远者不言,1946年、1947年,梅、程在上海的中国戏院和天蟾大舞台打了两期66天的对台,双方抖擞精神,佳剧迭出,平日双方大体平手,程方阵容强、园子大,略显上风;而程在每期演出最后,一甩群众最欢迎的《锁麟囊》,梅就相形见绌了。
1949年初夏,梅兰芳阔别古都北平13年后再次北上,会议活动之余,献演名剧于西长安街国民大戏院,票价高达旧人民币四万元,观众仍趋之若鹜,争睹梅大王的丰采。之后,程砚秋立即在国民大戏院的西侧不远的长安大戏院贴演《荒山泪》、《春闺梦》等,票价也是四万元,形成1936年梅程在第一舞台、中和园打对台的复演。
艺术上的竞争和不服输的精神,固然可以促进彼此艺术的发展提高,但也难免产生人事关系的摩擦而有损团结。梅程作为戏曲界的旗帜人物,若有这种情况产生,影响当然是不好的。因此,周恩来对此极为关注,特别是他酷爱程派,对程砚秋的引导、帮助也较多一些。
还是1949年底,程首次从西安演出归来,心里对戏曲改革有一些想法和抱负,周恩来得知后及时接见了他。那是他在马少波(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负责人之一)陪同下,第一次来到中南海周恩来的家中。周听取了程在西安演出、考察情况的汇报,对他致力于戏曲调查和改革的努力予以肯定,支持他的再次去西北调查的想法,同时也含蓄地对程指出:在致力于艺术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并且当面指定马少波要多加帮助,有什么事情要联系可找马少波。
马少波是胶东人,出身于爱国将领家庭,少年时即负有才名,多年从事戏曲工作,写剧本、带剧团,经验丰富。1951年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梅兰芳任院长,程、马都为副院长,又一起共事,二人友情日深。程出外演出,每到一地必给马写信,有什么想法也同马谈。马把有关情况及时汇报给周恩来,又把周恩来的一些意见,通过用自己的话,巧妙地转达给程砚秋,使程间接地接受到人格高尚的周恩来许多影响。
1951年秋,程砚秋从西南演出回来,周恩来在自己家中再次与他长谈,针对他对工作安排的思想问题,进行了语重心长的严肃谈话,率直地提出他同梅兰芳的关系和合作问题。周恩来说:"程先生,你在旧时代洁身自爱,孤芳自赏,不与旧势力同流合污,是进步的。但是在新社会,你若仍是落落寡合,不能与人很好相处,就会逐渐脱离群众,搞不好同志关系,对工作、对自己都是不利的,自己也会经常苦恼。一个革命者的思想要不断改造,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核心是集体主义。希望你要团结同行,善与人处,虚心听取批评,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如果在新社会还是孤芳自赏,落落寡合,如果发展到极端,你的优点就会变成缺点,甚而会走向反动。程先生,我希望你在政治思想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进步。"周恩来还指出:建立中国戏曲研究院和你们正副院长的任命,都是政府决定的。如果你们正副院长不能团结共事,那影响有多不好。希望你要尊重梅先生,很好地同他合作。
一席话说得程砚秋满头大汗,脸色发白,但周恩来的话句句在理,确实击中了他的要害。离开中南海时,程砚秋在汽车中对陪同前去的马少波认真地说:"我这一辈子还是头一次听到这样的批评,使我顿开茅塞。周恩来总理的批评,确是至理明言,太符合我的实际了。"
经过周恩来的引导帮助,程砚秋有很大转变:对梅兰芳很尊重,主动捐献工资,去朝鲜演出唱开场不争牌位等。
周恩来见程砚秋很有进步非常高兴,1952年底又一次找他谈话,鼓励他要继续努力,还要排点新戏,对过去演的传统老戏要加工修改,努力提高。于是,马少波和黄芝冈与程一起修改了《红拂传》、《彩楼配》等剧本;程同时着手构思新作《英台抗婚》。
1954年,梅、程分别出外演出,相逢于上海,又一次形成了打对台。
1946年底,梅、程在上海分别演出于中国大戏院和天蟾舞台,形成了一场两期长达60多天的对台竞争。这在前面已有略述。这场对台的结果,可以说程略胜于梅,尤其每期最后一连数场《锁麟囊》的演出,未免有些咄咄逼人之态。可是,1954年二人在上海再次重逢的对台,情况发生了逆转。梅的盛况依旧;程因《锁麟囊》等戏不能上演,《英台抗婚》还不够成熟,业务上一时处于下风。周恩来闻知,立时找来马少波,说:"你们的正副院长又在上海打开了对台,影响多不好。你立即去上海,把他们劝开。"马少波衔命到了上海,双方做工作,一位去了南通,一位去了苏州,化解开了。
1955年梅兰芳拍摄了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上下集,之后,周恩来立即安排仍由吴祖光导演,为程砚秋拍摄电影《荒山泪》。
从1949年春天,周恩来初访程砚秋起,几年来,在工作和思想上给予程细致入微的关怀,引导他一步步向前走,使程砚秋的思想和道德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1956年的夏天,程砚秋来到了青岛。
位于胶州湾海滨的青岛,是消夏避暑的胜地。那一望无垠的大海,绿树叶中掩映着红色、白色、黄色的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别墅小楼,阵阵吹来清凉潮湿又略带腥味的海风,令人心旷神怡。
他几次来过青岛,但那是来演出的,无暇充分领略这美丽的海滨风光。这次,他也不是来度假的,而是参加文化部高级干部哲学读书班。
程砚秋没有进过学校正规读过书,所以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打算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好好充实一下自己。
读书班的生活紧张而又愉快。他每天绝早起床,到海滨打拳、散步,然后用心读书,热烈讨论。晚间和同班的文化界朋友畅谈各自的经历和感受,有时还举行消夏乘凉晚会,他曾在漫画家丁聪的胡琴伴奏下,清唱过《汾河湾》"儿的父去从军……"
在紧张的读书之余,程砚秋不由地回顾起自己几十年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在旧时代,他有爱国和报效社会之心,孤军奋战,屡遭碰壁;今天,他才走上康庄坦途。而这,他非常感念周恩来对他的多次耐心的帮助和引导。他对周恩来、贺龙这样的共产党员由衷的佩服,不由也产生了参加共产党的想法。
但他又是深切含蓄的,内心的激荡轻易不大溢于言表;又觉得自己还似乎不够入党条件,未敢轻与人言。
1957年春天,他的入党要求越发强烈起来而难以抑制了。他找到马少波,表示:"我要参加组织的话,就参加共产党!"几年来,他同马少波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马少波经常把周总理对程的关切和要求,用朋友谈心的方式,巧妙地转达给程。如今,程砚秋有了参加共产党的要求,他热情鼓励,让他按正常程序向中国戏曲研究院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并立即向周总理作了汇报,向戏曲研究院党委作了转达。
几个月过去了,也由于1957年春夏那个大张旗鼓的"反右派"的特殊历史原因,程砚秋的入党问题未能解决,甚至没人找他谈过话、没有提上日程。他为此很苦恼。1957年7月底,他去莫斯科担任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竞赛的评委,行前去看马少波,又谈起此事。马少波建议他可以同周总理谈一谈,周总理正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去苏联和东欧几国访问,在莫斯科有可能相遇,不妨利用这个机会说说心里话。程点头答应。
果然他在苏联与周总理相遇了,并有一次长谈的机会。周总理事先对此事已有所了解,就从要做一个又红又专的艺术家谈起,主动挑开:"砚秋同志,你怎么还没有入党呀?"程砚秋听了,有如一股暖流贯穿全身,讷讷地说:"最近我在想这个问题……也提出了申请,但是我的缺点……我觉得恐怕还不大够条件。"周总理举了很多事例,说明程砚秋这几年还是有很大进步的。程听得有些痴呆:总理日理万机,怎么对我这么了解呀?连我自己都没想到的细小进步,总理都看到了。周总理又鼓励他说:人有缺点是难免的,但缺点是可以克服改正的嘛!说着紧握起程的一双手,炯炯有神的目光,深情地望着他:"砚秋同志,如果你加入共产党的话,我愿意做你的入党介绍人。"贺龙副总理闻知,也很高兴,对程说:"砚秋,入党要两个人介绍,我愿意做你的第二个入党介绍人。"
程砚秋心中无比激动。回京后,他对程夫人说:"我没想到周总理和贺老总对我程某人如此了解和器重。我要好好努力,才能对得起总理对我的爱护和信任。"
由于有周总理的关心,程砚秋入党的步伐加快了。
1957年初秋的一个下午,总理办公室来电话:邓颖超同志请程砚秋夫妇去吃螃蟹,一会儿有车去接。他们夫妇正在换衣服时,一辆黑色汽车停在报子胡同,周总理笑嘻嘻地下车推门进来,亲自来接。到中南海总理家中,邓颖超、贺龙和薛明夫妇早等在那里。吃饭时,周总理谈笑风生,不断询问戏剧界一些名演员的近况。饭刚吃完,周总理就催邓颖超:"今晚要到天桥剧场看戏,你们几位先走吧,我们还有些事要谈,晚一些到。"起身同贺龙、程砚秋到另一间房子中去了。
周总理与贺老总找程砚秋谈他的入党问题,周总理问:"砚秋同志,你的入党申请书交上去了吗?你觉得自己有哪些进步?""入党申请书早已交了,进步倒觉得有一些,但总扪心自问:我够一个共产党员的资格吗?"周总理和贺龙都笑了。周总理诙谐地说:"你自己说你进步不行,要别人说你进步才行。"稍沉一会儿,周总理又严肃地说:"最近中国戏曲研究院要讨论你的入党问题,我和贺龙同志作为你的入党介绍人,理应对党、对你在政治上负责,应该找你谈谈。解放后这七八年你的进步是显著的,但是思想的进步和提高没有止境。一个人加入共产党只是初步的,今后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改造,不断进步。……前几年,我曾指出过你的性格孤僻、清高、不愿与旧势力同流合污,这在旧社会是个优点,但到了新社会,不顺应历史潮流,心胸狭窄,不注意团结同志,就会脱离群众,与新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你这个缺点,这几年有所克服,但还要继续努力。"周总理稍停顿一下,又缓缓地说:"砚秋同志,作为你的入党介绍人,刚才这些意见,我将写在你的入党志愿书上。自1927年我介绍贺龙同志加入共产党后,三十年来我一直没有再介绍其他人入党。如今我和贺龙同志介绍你入党,为党增添了新的血液,我们感到高兴。砚秋同志,任重道远,希望你永不停步,很好地克服自己的缺点,争取又红又专,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1957年10月11日,中国戏曲研究院讨论通过程砚秋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他也是50年代后期加入共产党的诸多戏曲名家中,入党较早的一个。
程砚秋入党后没有几天,周恩来又给他写来一封亲笔信,全文如下:
砚秋同志:
我在你的入党志愿书上写了这样一段意见:
"程砚秋同志在旧社会经过个人的奋斗,在艺术上获得相当高的成就,在政治上坚持民族气节,这都是难能可贵的。解放后他接受党的领导,努力为人民服务,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这就具备了入党的基本条件。他的入党申请,如得到党组织批准,今后对他的要求就应该更加严格。我曾经对他说,在他被批准为预备党员期间,他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力图与劳动群众相结合,好继续克服个人主义思想作风,并且热心传授和推广自己艺术上的成就,以便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发扬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精神。"
现在把它抄送给你,作为我这入党介绍人对你的认识和希望的表示。
周恩来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贺龙也以入党介绍人的身份,给程砚秋写了一封词意恳切、寓意深刻的亲笔信,鼓励他继续前进。
这两件珍贵的革命文献,现在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周恩来的思想、道德人格,对程砚秋晚年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