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程派大成:警世惊人的《荒山泪》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程艳秋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名闻遐迩、俨然成家了。原来他家境清寒,现在生活宽裕,又可迁居置新家了。

  他搬了新居。这所四合院虽比不上后来久住的西四报子胡同的宅邸那么轩伟、雅致,也是中上之所,宽敞豁亮,比原租住的排子胡同的房子气派的多。

  老北京的习俗是搬家迁居,友人要来温居贺喜,主人要置酒庆贺。程艳秋是旗人出身,家中老规矩老礼也多,自然不能免俗。这天他在新居设宴,几张大圆桌上佳肴罗列、鸡酒杂陈。主客寒暄一番后入席。程母托氏老太太在主位上陪客,程却不上桌,退坐在旁边小茶几旁。众人诧异,忙让:"四爷(旧日梨园界对程的尊称),您这边请呀!"托氏老太太发话了:"就让玉霜坐在茶几那儿吃吧。席上是诸位先生们坐的。"客人们这才看到:茶几上摆的是一盘咸菜,几个窝头和一碗小米粥。老太太猜到客人心里有疑惑,接着对儿子说:"你今天就吃咸菜、窝头。为什么让你吃这个?不让你上桌?现在你成了角儿,发达了,钱挣得容易,我让你在诸位先生面前吃这个,就是要你别忘了它,别忘了过去的苦日子,同时也让诸位先生不时提醒着你,帮助你好好做人。"程艳秋站起身毕恭毕敬连声答应:"是,是。谢谢您老人家的教训。"他举粥敬酒,请大家吃好喝好,然后坐下坦然自若地吃他的窝头咸菜。赴宴客人无不感叹,敬服。

  旧时代,演员成了名,有了钱,不少人常忘乎所以,经不住声色犬马的引诱,慢慢地吃喝嫖赌抽都上了手,人也就堕落了,艺术也完了。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程艳秋幼年家贫,受罗瘿公严格教诲,成名发达后又以此种方式,向同业友好表示洁身自爱、决不忘本的信念。大家对照他平日的言行作为,觉得这不是故意做作,而是显示一种决心。因为,程平日有很多异于常人的表现,大家深知他是一个有眼光、意志坚强而不忘穷苦百姓的好人。

  他一生无二色,律己很严。二十出头的程艳秋身材修长、眉清目秀,颇得一些阔小姐、阔太太的"垂爱"。这些吃饱了闲得发慌的有钱女人,常以"捧戏子"为乐事,以各种手段勾引男演员。不少有才气的人,顶不住,就这样垮下去了。程艳秋每到上海,总要接到许多信,一部分是女人勾引的信,约他哪里相会,他总是轻蔑地一笑,把信扔开从不理睬;另一些信是穷困者告帮的,他把地址一一记下,出门上街时,常按地寻人,往里弄里一钻,把钱送上门,从不留姓名,每当做完这些,脸上常挂着满意的微笑。

  他对穷苦人充满同情的同时,对有钱有势的阔老,常常是骄傲而不买账的。

  在旧时代唱戏,免不了要同达官贵人打交道,传堂会是常有的。程逢此活动,从来不卑不亢,不为多得几个钱献媚折腰。张作霖在奉天(今沈阳)做寿办堂会,遍邀京中名角,程也在内。他由岳父果湘林陪同到了奉天。大帅府的堂会一连几天,有人给戏提调送了红包,求戏码时间安排的合适,能让张大帅一垂青睐。程不肯这么干,他的戏被安排在张作霖抽大烟休息时。倒是张作霖耳闻有个程艳秋,想见见,听说正在前厅演唱,客人寥寥时,就一面骂随从,一面步到前面听戏,见程戏好人佳,不住地夸。军阀张宗昌在北京称威时,约程出堂会后,又请程去谈话,谈完后送了六万元现钞给程。程正色拒绝:"堂会的戏份已拿过了,这笔钱我不能收。"张宗昌杀人不眨眼,是个强盗军阀,但有时盗亦有道,对程无可奈何,反而佩服程艳秋这个刚正廉明不贪财的血性男儿。这是陈叔通先生说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程逐渐表现出不同一般的思想性格。他爱交朋友,却决不干巴结阔老、认干爹的事,鄙弃那种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他所结识的大多是有学识、有修养的朋友,谈诗论画,探讨人生,把目光移往天下大事上。他从少年时就目睹多次军阀混战,弄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他诅咒这些不义之战,盼望人民能安居乐业。1928年北伐成功,全国一统;没多久又爆发了蒋冯阎大战和蒋桂之战。这深深刺伤了程艳秋的心,他对战火频仍的社会强烈不满,对战争造成的百姓们骨肉分离家破人亡深为同情。这时他认识了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李石曾,名煜瀛,是晚清显宦李鸿藻之子,社会名流,常发表有关世界和平、国内休战的言论,反对战争,甚至不主张杀生。李石曾的和平主义主张同程艳秋的厌恶战争的思想不谋而合,立时接近起来。作为演员,程艳秋无法制止战争,但是可以编演一些社会问题剧,通过方寸舞台去谴责战争,发泄心中的不平和愤怒。

  1931年的年初和早秋,在程派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荒山泪》和《春闺梦》问世了。用程自己的话说是:"犹之乎从平阳路上突然转入于壁立千丈的高峰,现出一个急转势。"使在此前编排的《陈丽卿》、《烛影记》(赵光义篡位、贺后骂殿增益首尾的全本戏)等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此后也就不大演出了。

  《荒山泪》和《春闺梦》的剧作者仍是金仲荪。其成就和意义,不仅在于剧本文词优美,演员有新创造,更在于以舞台唱人生,借演戏把抨击矛头指向现实,唱出了千百万穷苦百姓的心声。

  《荒山泪》述明末朝廷为平定农民起义,大征"剿■",河南农民高良敏父子,为交人丁税,进山采药,葬身虎口,高妻惊痛而绝,孙儿又被拉伕而去,和美的五口之家只剩儿媳张慧珠一人,仍不免赋税之苦,被逼得精神失常,遁往深山,自刎而死。剧中愤怒地控诉了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腐败反动的苛政,猛于食人之虎,给百姓们带来数不清的灾难。张慧珠自刎前唱道:"恨只恨狗朝廷肆行虐政,众苍生尽做了乱世之民;眼见得十室中九为悬磬,眼见得一县中半死于兵,眼见得好村庄变成灰烬,眼中人俱都是虎口余生。我不如拼一死向天祈请--愿国家从此后永久和平。"这是正义的呼喊,愤怒的控诉,不啻是抨击黑暗、渴望和平的强音,响彻在中国大地的上空。

  《春闺梦》是《荒山泪》的姐妹篇,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新婚别》、《兵车行》和陈陶的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意境编写的,述说汉末藩镇间争战不休,黎民百姓不胜战乱之苦,王恢新婚,被征入伍,不久阵亡,妻张氏独守春闺,盼夫不归,久思成梦--丈夫回来,夫欢妻悦,琴瑟和谐,不想战鼓又起,乱兵拥来,丈夫又被征掳而去,张氏追而不得,目睹战场惨痛景象,最后梦中惊醒,怅然若失。

  很明显,两出戏有一定的现实性,是针对民国以后长达十几年军阀混战、抽丁苛税,以至民不聊生的社会情景,"发泄个人胸中的不平和愤懑"之作,是向连年混战这一不正常社会现象声讨的檄文。张慧珠和张氏这两个形象的社会意义,要超过《青霜剑》的申雪贞和《鸳鸯冢》的王五姐:不再是个人爱情、家庭的不幸,她们的遭遇是统治者之间的战争所毁坏的千百万个家庭的缩影,抒发了人民渴望安居乐业、憎恶战争的正义呼声和对战争发动者的谴责。

  程艳秋此两戏的思想倾向性很强,却绝非化妆演讲式的宣传;艺术上,他精雕细琢,有创造,有革新,有名唱,有佳作,令人不得不鼓掌喝彩。如《荒山泪》中"夜织待夫"一场的大段西皮慢板转原板、回龙、二六板,描摹张慧珠盼夫不归,一夜中先平静,再忧心、后惊恐的感情变化,是一段非常精美的"程腔",唱得圆润,曲折动人。"抢子"一场,程以令人叫绝的水袖飞舞、圆场奔驰和高起的"屁股座子",表现出一个母亲目击未成年的儿子被军官(侯喜瑞饰,程、侯之间有默契、精彩的"咬"戏配合)强掳而去,却无力援救保护的极痛心情。《春闺梦》的核心是"梦"。梦中,王恢归来,新婚久别,张氏欢欣中难掩娇羞,一曲南梆子,精致玲珑,脸上、眼睛、身段、水袖处处是戏;梦的后半部,鼓声隆隆,张氏在沙场乱兵中四处寻找丈夫,唱中有舞,舞中有唱,表演之吃重,非一般旦角演员所能胜任,开拓了"文戏武唱"的新路,给人很大欣赏美感。

  《荒山泪》和《春闺梦》震动了保守、沉闷的北平剧坛,犹如划天而过的彗星,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程派艺术因此更上一层楼,程艳秋的声名更盛了。他的观众层面也随之扩大,关心国家兴亡、人民疾苦的爱国正直人士和知识分子,从程剧中得到共鸣。

  两剧作者金仲荪曾以诗言及《荒山泪》的创作意图和主题:

  赤地中原正苦兵,惜无乐府为传声;

  一家哭已寻常事,眼底人馀虎口生。

  阐明此剧是起"乐府传声"作用,以"一家人哭",表达编演者同情苦难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来唤起社会正视人生。

  编演者的意图为观众充分理解,马叙伦先生当年看了《春闺梦》后有诗:

  何必当年无定河,且听一曲眼前歌;

  座中掩面知多少,检我青袍泪独多。

  表达出此戏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然而,两戏的遭遇却很有趣:海峡两岸都有人对其发出指责。上世纪50年代,大陆十分"左"倾时,曾有"批判"这两戏笼统地反对战争,没有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过于渲染战争的苦难,对历史上"中国工农红军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不利的,抹了黑","帽子"大得吓人,致使程在新中国后,一个时期中这两出"看家戏"演出极少,尤其《春闺梦》。而台湾方面也对两戏予以谴责,说:"就戏言戏是好戏","但是在主题意识上","就大可玩味了",说程编排两戏时,"可以说已经有点逐渐左倾的趋势了",是"制造人民对政府的离心力,打击政府的威信","套用大陆上的口号方式,《荒山泪》是'反征税',《春闺梦》是'反征兵',合起来就是反内战,也就是说,政府最好在那个时候停止剿匪就好了。"(见民国六十八年台湾出版的《青衣•花脸•小丑》一书和台湾《传记文学》三十三卷《程砚秋深沉莫测》一文)"帽子"也不小!

  程艳秋为两戏受到两方面的夹击,真有些冤枉也,因为他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么直接的政治意图,既不站在国民党这边,更谈不到支持共产党;他就是演戏,以戏剧唱人生,希望别再打仗了,让老百姓安定下来,如此而已,至于两党间谁是谁非,他管不着也管不了甚而闹不清楚,谈不上支持谁。可是由于有戏在,他不得不挨两方面的板子。但应该说,两方面的指责都是言过其实、过分了。

  《荒山泪》和《春闺梦》,列入"五四"以后中国优秀名剧之林,是当之无愧的。这两出戏既是20世纪30年代有进步意义的杰作,也是程艳秋一生中的熠熠发光的亮点,对其戏剧观的转变,有着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