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声名初起:半年中创演七出新戏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上海首行的成功,使程艳秋躇踌满志、兴奋不已;青年人的奋进、好强,使他决心自己领衔挑班、干一番事业。

  在八十多年前,搭班唱戏和自己挑班挂头牌不同。前者中不乏名角好手,各班争聘,收入不低,且不操心亦不负经济责任,但处于配演从属地位。后者一要在艺术上必须有真东西,才能得到观众的承认,率领全班站住脚;二要经营得法、延揽人才,形成众星捧月之势,长处是出名得利较之搭班机会要多,可是要承担风险和全班的经济责任。

  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京剧班社多,好角也多。旦角老一辈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等,青年一代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筱翠花、徐碧云等,都活跃在舞台上,艺术竞争很激烈。程艳秋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概,投入了这场艺术竞赛。

  1923年初,他组建了"和声社",他是当家的头牌主演,另外老生又有王又宸、郭仲衡、刘景然,花脸有郝寿臣、侯喜瑞,旦角有荣蝶仙、吴富琴,小生有金仲仁、王又荃,丑角有慈瑞泉、曹二庚等,都是当时各行当的好手,大家各展己长,全力烘托这位十九岁的头牌主演。

  他本着"闯必有饭"的信念,不墨守成规,敢于破格创新。传统老戏,他演着演着就有了增删补益,出现新意,形成自己的风格。如《玉堂春》、《武家坡》这类大家都唱的已有定型的名剧,他演来却独出心裁,与众不同。《玉堂春》,他的唱固然精美绝伦,但不是只见唱工不见人物,主要通过唱工塑造了一个正直、善良、对爱情忠贞不贰、却蒙冤受屈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他演的是"冤案",不是"花案"。苏三出场的西皮散板"来至在都察院……",一般是高唱易响堂得"好",他却低起,因"来"字是"阳平",以字行腔,宜低唱,方能字正腔圆;且苏三是押来省城大审,她决心拼死陈冤,但到底没见过三堂会审的阵势,难免紧张害怕,改高为低,既表达人物的忐忑,也为后面节节升高的唱腔铺垫。"吓得我胆战心寒","心"字阴平宜高唱,吸收梆子特点翻了一个比一般唱法高两个音的大高腔,哀怨凄厉,唱得人们心里发冷,感受到苏三内心的感情波澜。回答审问的西皮导板、回龙、慢板、原板、流水板、快板、二六板,紧紧把握人物的感情,步步深入。如"大人哪"的回龙腔,九曲十八折,有新腔,充分展现了他的"嗽音"特长,腔在口中含而不放,委婉多姿,不仅美听动人,而且贴切苏三初句回答就被惊堂木一拍喝断的紧张害怕。

  偏偏问官审问起昔日妓院中卖笑生涯,摆出一副审"花案"的架式,苏三不愿回答实在又不好回答;程没有忸怩作态、自我欣赏,而是满面凄楚,显示人物内心痛苦不得不说,几个大腔的婉转瑰丽的行腔,就有了依据。到"那一日梳妆来照镜……"的流水板,进入冤情正题,苏三的痛苦惧怕逐渐由愤慨不平所取代,充分展示了其唱工,闪转腾挪,气口巧妙,字字入耳,快而不乱。最后王金龙让苏三出院待命,苏三起身揉腿,从台正中起身,撤步,归于上场门这边,再边揉腿边向前走,身段动作幅度大,吸引住观众眼神;待一回头,蓦然发现上面坐的就是朝思暮想、为他吃尽苦头的王金龙时,再也抑制不住感情,一段快板"王公子好比采花蜂……"如水银泻地,满腔感情喷射而出,自然形成高潮。人们被其腔其情深深感动了。当时有剧评云:程"近且从瑶卿研究新腔,故能学而日进,《玉堂春》即其中之一也……近又聆其演于华乐园,嗓音固较前为佳,倍柔和婉转之至。自始至终,无一败笔,实难能可贵。""……最佳者为'拉拉扯扯到官厅'之'拉扯'二字,其腔之新颖,令人闻之不觉拍案叫绝。……'含悲带泪出察院'的两句摇板,倍感苍凉缠绵悱恻……全戏百余句而艳秋唱来无一重腔,可谓绝无仅有之佳作也。"这评价是公允的。另外,现在有唱程派此戏者,在红色罪衣外,另罩其他色的长坎肩,以为标榜程派独有特色,其实这有点误会。程年轻时演出此戏,一向也是红色罪衣罪裤,抗战胜利后他复出,此时身体已发福,唱《玉堂春》再短打扮已露拙不美,故而在上海公演此戏时,顺手加上一件《四五花洞》中潘金莲的长坎肩(这也是他为藏拙特制的),以遮掩腰腹宽粗之不足,实乃从权不得已之术,非故意炫新弄奇。

  程的《武家坡》也是脍炙人口,王宝钏应对薛平贵的几次试探调戏时,脸上、水袖都很有戏,先躲闪,后愤慨,步步加深。"八月十五月光明"后的生旦对唱,特别是王宝钏的那段"这锭银子奴不要"的快板,字清腔脆,如珠落玉盘,叮当作响,及至用沙土扬迷平贵,转身奔回寒窑时的"跑坡进窑",更充分发挥了他的圆场和腰腿功夫:边唱边跑,上身纹丝不动,水袖翻出各种花式,双脚疾步如风,裙子边被快步踢得微卷,有如一朵初绽的大白花,是那么稳、轻、帅、美,而且跑圆场时,不时转身回头,面呈惊恐紧张,怕平贵策马追来;进窑时(用一把椅子表示低矮的窑门),只见他一蹲身,右手水袖一扬搭于左肩,蹲着身原地一个三百六十度大转身(从武生"扫堂腿"变化而来),略抬椅身,水袖扬起盖住头,蹲身进了窑门,其快、其巧、其美、其高难度,世所罕见,让观众得到一种绝好的艺术享受。

  《贺后骂殿》原是极冷的戏,仅陈德霖偶而演唱。王瑶卿将此戏教给程,并为他加工唱腔。如贺后闻知太子自尽,奔出场来,有两句二黄散板:"一见皇儿把命丧,怎不叫娘痛断肠",原唱法一般,两句中间有一锣,显得松散平常。程把两句连在一起唱,前句不大行腔,几乎数字,次句在"不"字上拖长腔,极力抒发失子之痛,"痛断肠"三字用喷口蕴足气,几如炮弹出膛喷射而出,表达出贺后失去爱子五内俱焚的情感。还把原来的骂赵光义的二黄慢板到底,改为慢板转快三眼。程艳秋唱得极精彩,尤其是几个"只骂得"步步收紧,腔腔新奇;到第三个"只骂得",22个字一句,垛字叠韵,唱至句尾,忽然喉音一压,在小过门中一翻,翻到下句接唱,令人叫绝。他把一出冷戏唱热了,唱出了名。

  程艳秋的"闯"主要还不在这里,而在于贯彻罗瘿公的"新戏必不可无"而以"旧剧支配之"的艺术见解上,全力排演新剧。1923年从早春到初秋,半年多的时间,他竟有七出新戏问世,是他一生中排新戏最多的一年。除《琵琶缘》(又名《刺红蟒》)是出自王瑶卿藏本《混元盒》中的一本外,其他六出都是罗瘿公的手笔。这些新剧反映出程艳秋早期的艺术追求。

  早春三月,程结婚前夕,推出了程派早期著名代表作《红拂传》,首演于京中前门外华乐园。出演首日,大雪纷飞,道路泥泞,照京师戏园惯例,大多回戏停演,怕影响卖座。程一反常规,照演不误。结果因戏好,上座甚佳,一创北京恶劣天气照常唱戏之风。

  此剧取材《唐人小说》,述隋末唐初风尘三侠义薄云天、红拂女扮男妆追奔李靖得配英雄的故事。程演红拂女张凌华,郝寿臣(后为侯喜瑞)演虬髯客,郭仲衡演李靖。

  红拂本为杨素府中歌姬,是个"性好书卷,爱习兵书",慧眼独具的女中豪杰。她不甘于侍宴陪舞的无聊生涯,渴望挣脱樊笼。所以手执红拂尘首次出场的一段"二黄慢板",新颖别致,抑扬抗墜,唱腔极清致,闻系王瑶卿特别研究的,腔中抒发内心苦闷,却贯穿一个"烦"字。当听得传令陪宴侍舞,不由皱锁双眉,满腹愁烦缓步下场。及至宴前见李靖,睿目识英材,二人目光相接,红拂女含羞低头一笑,仍是缓缓下场,但与前次下场大不同:前者沉重,几乎迈不开步;后者轻盈,飘然而去,从步伐节奏体现出感情变化。之后闯出相府,夜会李靖,遇虬髯客,一扫歌姬神态,俨然豪情义胆而又扶夫助友的侠女。

  此戏载歌载舞,前有侍宴时的云帚舞即红拂尘舞,中有与李靖纵马飞奔的"马趟子"多种优美的舞蹈造型;后有送别虬髯客的双剑舞。京剧旦角的云帚一般做道具用,如道姑、仙女等,程却精心设计了成套的云帚舞,配以西皮二六唱腔,举手投足,优美飘逸,表明红拂技在诸姬之上,却又不是兴高采烈地尽情歌舞,而是强打精神奉命应景而已。后得识英雄,夙愿得偿,眉宇开朗,在"马趟子"以及最后的舞剑中,英姿勃发,与前迥异,各种身段、招式,在优美高难中更赋有乐观向上的生命力,给人以极大的欣赏美感。此剧一问世,即轰动九城。

  上世纪20年代初,京剧旦角戏从单纯重唱,向唱做念舞全面表演发展。梅兰芳编演了许多歌舞并重的新戏,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西施》、《廉锦枫》等,尤其是1921年问世的《霸王别姬》,其剑舞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尚小云、荀慧生、徐碧云、朱琴心等也有这类新戏创作。《红拂传》的编演,除了适应当时观众的喜爱风尚和剧坛上艺术竞争外,还同罗、程的个人性格有关。罗瘿公性豪爽,有见地,不以名位、财帛为念;程艳秋性刚强,有主见,肯于艰苦奋斗,使他们喜爱并选用风尘三侠的题材。在艺术处理上,由王瑶卿指导,新意频出。另外以罗瘿公为首,包括许多熟谙戏曲很有文学修养人士在程周围,形成一个出谋划策的智囊圈。这在梅、荀、尚周围也同样存在。这些人既有捧角家的味道,又不同于视伶人为玩物以捧角为乐的达官贵人;他们深通曲律,热爱艺术,想方设法帮助程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红拂传》的选材和排演中标新立异的艺术处理,同他们的期望建议也分不开。像红拂的双剑舞,其〔夜深沉〕伴奏音乐和南梆子唱腔,都与梅的《霸王别姬》相同,但在招式、腔调上却迥然有异。程不仅武功基础好,后来还从名武师高紫云、醉鬼张三练武术、剑法、太极拳,很有造诣。他把一些武术的剑术套路,融入化成旦角剑舞的动作,先是边唱南梆子边舞剑,走出"凤凰展翅"、"白蛇吐信"、"进步刺"、"大蟒翻身"、"蜻蜓点水"等招式,南梆子后,圆场起势,采用太极剑的起势动作"三环套月"变化而成,非常矫健挺拔。再在〔夜深沉〕伴奏下,运用了"怀中抱月"、"顺风摆柳"、"枯树盘根"等招式化成红拂剑舞的英姿,最后以一个英武俊美的双背剑收势,真是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同中有异,别具风采。后来随着他武术功力日深,把涂银粉的道具剑改成真宝剑,舞起来沉重有力、寒光闪闪,为他人所不及。

  《红拂传》出台后,备受各界是揄扬。诗人樊樊山观后,有《雪中观程郎舞剑歌》长诗:

  任教泥满靴,来听程郎歌;

  从他雪后履,来看程郎舞。

  曲终一呈神锋 ,蛮腰鬓髻凝妆睹;

  龙气丰城两道分,珠喉绛树双声应。

  初起周回八百锋,中间步伐连环阵;

  鹘落到地忽鸷击,蛇惊倒退更猱进。

  奔云驰电疾于风,滚雪飞花圆若镜;

  攸然收影身手间,晶盘一颗明珠定。

  ……

  君不见,少陵一篇剑器舞,

  大娘弟子俱千古。

  两郎舞剑将无同,少陵得雌我得雄。

  程艳秋以是年三月上演《红拂传》为开端,接着五月上演《花舫缘》,六月上演《玉镜台》,七月上演《鸳鸯冢》,八月上演《风流棒》,九月上演《孔雀屏》,半年中连续推出罗瘿公编写的六出新剧。新婚不久的程艳秋,不畏苦,不怕劳,从清晨到深夜,无片刻之闲,他的艺术创造的速度、能力和成果十分惊人。

  《花舫缘》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他演婢女申飞云,穿裙子袄,闺门旦应工,高洁端庄中又呈妩媚秀丽。《玉镜台》据明传奇改编,他扮演丫环碧玉,表演玲珑活泼,念白京韵参半,显示多方面才能。《风流棒》中他演李小姐,唱腔新颖动听。《孔雀屏》是李渊招亲的故事。

  从《梨花记》到《孔雀屏》,一年时间罗瘿公为程编写上演了八个新剧,多是从明清传奇改编,描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真挚,不为环境所屈服,努力冲破封建樊笼,争取自身的婚姻自主,对封建士大夫欺骗妇女和"多妻制"有所针砭,但大多跳不出才子佳人的圈子。一方面程艳秋还年轻,对很多社会问题认识不清;罗瘿公也是出身于封建士大夫,虽有些高尚的思想,毕竟也有局限。另一方面,为了营业、上座,不得不迁就社会上的欣赏习惯口味,恐也有不得已而为之苦。这是历史的制约。但这些戏毕竟在艺术上、人物塑造上,尤其是唱腔上,做了各种探索努力,对程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罗瘿公终于不顾一切为他写出了警世喻人的爱情悲剧《鸳鸯冢》,述王五姐同谢招郎相爱,私订终身,谢母阻扰,王五姐恹恹病亡,谢招郎也殉情而死,二人合葬称"鸳鸯冢"。

  很明显,戏的矛头直指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谴责封建家长专制,扼杀了渴望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在80多年前,封建势力还十分强大、这类人间悲剧不断发生的时刻,它的积极进步意义应充分评估。

  《鸳鸯冢》首演于1923年7月4日。由程饰王五姐,王又荃饰谢招郎,荣蝶仙(后为吴富琴)饰王嫂,文亮臣饰谢母。程此剧的唱工、表情都有上佳的表现。私订终身的四平调"女儿家婚姻事羞人答答……",唱得俏丽、洒脱,腔调十分新颖动听。王五姐临终前的哀痛,念白、表情都很凄切;大段反二黄唱腔,百转千回,高亢凄厉,悲痛欲绝;最后哭唱"嫂嫂啊",呜咽不尽,催人泪下,充分展示了程艳秋在悲剧上出色的表演才华。

  程艳秋自称《鸳鸯冢》为"伟大的性爱悲剧"。美好的事物被毁灭,使人们更加诅咒、痛恨扼杀美好事物的黑暗制度和势力。《鸳鸯冢》以其光辉的民主思想,向当时还强大的封建势力发起了攻击。它较好地反映了程艳秋和罗瘿公的审美理想,同时也使程意识到一个正直的艺术家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开始了"艺术为人生"的追求。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