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艳秋十九岁时,与同庚的果素瑛结婚了。这虽是一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式婚姻,但夫妇厮抬厮敬,至爱至亲,幸福美满地共同生活了35年。程艳秋一生无二色,尊妻爱子,律己颇严;果素瑛全力支持丈夫的艺术事业,教子匡夫,持家谨慎,做出不少贡献。1986年夏天才病逝的八旬开外的程夫人,以其清廉的操守,刚正的为人,受到文化界、戏曲界的尊敬。程、果的婚姻,有如另位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和刘兰秋这对模范夫妻一样,在戏剧界传为佳话。
程、果的成婚,是梅兰芳夫妇一手撮合的。
还是程向梅在北芦草园问艺时,梅兰芳和夫人王明华就十分钟爱这个徒弟,动了给他说亲择配的念头。
京剧界大多是套连环的关系,或是师徒、师兄弟,或是绕弯的亲戚;往往子女间再成姻亲,更是亲连亲、亲套亲。
程艳秋不是梨园世家,果素瑛(原名秀英,素瑛名为婚后罗瘿公所改)却是梨园之后。她父亲果湘林工旦角,是大马神庙王家的徒弟,在王瑶卿指点下学艺;母亲余素霞是晚清"同光十三绝"之一余紫云的女儿、余叔岩的大姐。余紫云是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的弟子,算起来,梅兰芳与余叔岩平辈,梅称余"三哥"。从梅、余两家论,果素瑛叫梅兰芳夫妇"舅舅、舅妈"。
梅夫人王明华也是梨园之女,是唱武生的王毓楼的姐姐,余派老生王少楼的姑姑。她与果家很熟稔,又见程艳秋"小人儿不错",两家又同住一条胡同,知根知底,一心要做冰人,便亲自到果家求亲。
本来说的是果家大姑娘。还借梅家老太太过生日,在梅家举行过一次"相亲"。果夫人对女婿的印象是:"个头儿顶高,小眼睛,模样还不错";但"光看相貌不行,还要看看台上怎么样"。程艳秋在华乐园唱《宇宙锋》,果家在楼上包厢中相台上的姑爷,果湘林的印象是:"嗓子还没全变过来,唱念做派还不差。"这门亲事按说就差不多了。谁知做大媒的梅夫人又生想法,说果家二姑娘果素瑛漂亮,转而又求二姑娘的亲。果夫人不大高兴,说什么也不让再相看了。罗瘿公主意多,从照相馆找到果家的全家福照片,把果素瑛指给程家母子看,都很愿意。果夫人余素霞拗不过大媒梅夫人王明华的执意和热情,只好点头答应,这门亲事就算说成了。
果家的亲戚却出来拦阻:"程家是什么人家?他们原来住天桥,吃了上顿没下顿,有姑娘也不给这种人家,跟着受穷!"果夫人很不以为然:"会给的给儿郎,不会给的给家当。小人儿忠厚老成,又用功,有什么给不得!"说得这位进言者无话答对。
果夫人确有眼力,见识不差。之所以如此,原来她的婚姻也有过一段辛酸经历。果湘林出身寒微,余素霞却是梨园名门。老岳母看不上穷女婿,要退婚。余素霞怪母亲嫌贫爱富没有信义,就像王宝钏那样,就是要饭也要嫁给果湘林。母女闹翻,她结婚时,什么也没有,连喜房被褥都是向跟包的借的。婚后,夫妻和美,她很帮了果湘林的忙。倒是余紫云疼爱女儿女婿,瞒着老伴不时来探望坐坐,看看外孙。所以,果夫人力排众意,不重衣冠只重人。
八十多年前在北京,订亲、结婚有一整套繁文缛节的"礼儿",先要下龙凤帖,交换生辰八字;然后放"小定",面交戒指、镯子等饰物,以为定礼。程、果订亲是1922年秋天程艳秋首赴上海之前,由两位师娘--梅兰芳夫人和荣蝶仙夫人,代表男方去下定。结婚前还要"过礼",男方的"大礼"、女方的"陪送",不管是衣服、被褥、箱子、家具,除了鹅、酒、猪、羊,都由"窝脖"(一种专应嫁娶的搬运行业,一律用背扛,物件压着脖子,故有此名)运送。讲究要有多少"抬",每"抬"的东西摞得很高,最上面是钟表、瓷器,因为走得很稳,一件也不会碰坏。富家"过礼"中的"抬"上,往往还有托盘,托盘中放着瓦或算盘、禾苗,一片瓦表示一所房产,一个算盘代表一个铺面,一绺禾苗代表多少亩土地,以此夸富。"过大礼"和"送陪嫁",也要吹吹打打穿街游巷,很隆重。程家向果家"过礼"由大媒兼师父梅兰芳夫妇主持,另请王蕙芳、郭仲衡、姜妙香、姚玉芙四位伴送到大外廊营果宅。
程艳秋首次上海之行非凡成功,经济状况有很大改善,可以从容安排婚事。他从北芦草草园迁居到前门外排子胡同23号一所不错的四合院,结婚后,夫妻伴随母亲在这里住了不短的时间,他的早期名作大多酝酿构思于此。
1923年4月26日,程艳秋和果素瑛在北京前门外取灯胡同同兴堂饭庄举行结婚大典。这是一所四合院式的老饭庄,门不大,里面几层大院子,有罩棚,原来还有戏台--北京许多大饭庄中都设有戏台,以备在喜庆宴会时传戏班唱"堂会"。京剧界的红白喜事,常假座于此,今日此老饭庄已佚存。
这天,宾客达四五百人。新郎是旦角,新娘的娘家也是旦角,冰媒兼主持大礼的梅兰芳还是旦角;贺客中也以旦角居多,除尚小云不在京未能出席外,陈德霖、余玉琴、田桂凤、王瑶卿、王琴侬、朱幼芬、荀慧生、筱翠花、朱琴心、王蕙芳、阎岚秋、朱桂芳、姚玉芙、荣蝶仙等在京旦角老少名家几乎无一缺席,故被报刊戏称:"自有伶人办喜事以来,真正巨观之名旦大会也。"人们看重这位后起之秀,更赞赏罗瘿公,王瑶卿、梅兰芳苦心扶掖之功。贺喜书画百余件,其中不乏书画界名流手笔。
十六面大鼓,全套旗锣伞扇执事,迎来了花轿。男方陪往迎亲的是姚玉芙、姜妙香、王琴侬、阎岚秋、朱桂芳、荣蝶仙、诸如香、荀慧生、王蕙芳、郭仲衡、黄润卿;女方送亲的有陈德霖、吴顺林、余叔岩、时慧宝;坐绿呢大轿的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当然是梨园名流的眷属、夫妻子女双全的"全福人"。程父早亡,梅兰芳和罗瘿公以师尊身份主持大礼,一切都按当年盛行的老规矩,隆重得很。
程艳秋可称是时来运转、苦尽甘来,婚后得贤妻之助,无后顾之忧,更能全力投入艺术。他结婚后只休息了三天(这还包括陪新娘回娘家拜望岳父岳母、诸亲友好的"回门"一天),就上台演出了。罗瘿公也未因此而对程放松,仍像过去一样,督促叮嘱程要抓紧学艺练功,每天上午来程的新居排子胡同23号看看,这所四合院租金达月几十元。此房旧迹今仍存。罗先生问程遛弯儿没有?吊嗓子没有?下午照例来教程读书、写字。晚上若无演出,程照常去王瑶卿家研究戏,仍是深夜两三点才回,程夫人婆媳边做针线活边给他等门。
程艳秋如此勤奋、刻苦,是因为繁重的演出和新创作,等待他去完成。就在他结婚前后,他在艺术上走上了一条新路,若不加紧苦干,怎么能应付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