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千钧重负
发布时间: 2009-10-23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0-23
  字体:(     ) 关闭窗口

  周恩来、陈赓在北平与侯镜如的会面,成为他参加北平起义的关键。在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中,侯镜如与军调处中共代表周恩来见了面,想不到在这种场面与自己秘密加入中共的入党介绍人两次中共起义的老领导见面,侯镜如一时语塞。想不到周恩来反应敏捷,首先开口:二十年未见面了,好久好久了。侯镜如心里很明白,周恩来这二十年之说,把上次见面的时间推到了黄埔军校的年代,从而把他在中共地下党(参加两次起义及其后在地下党工作)的五年时间,掩护了起来。侯镜如答道:是呀,是呀,军校一别,二十春秋了。这一问一答,周恩来保护了侯镜如,而侯镜如也希望能向周恩来暗示自己在中共地下党的历史尚未暴露的情况。
  也是在这段时间,陈赓见到了侯镜如。
  由于陈赓的勇敢机智,不管是共产党部队,还是国民党部队的黄埔同窗都佩服他的军事才能。陈赓和侯镜如不仅是黄埔一期的同学,而且还一同参加过南昌起义,共同率兵打赢了会昌之战。在上海地下党并肩工作过,地下党遭到叛徒顾顺章的破坏后,两人才各奔东西。这次相遇一个是共产党军队的高级将领,一个是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突然会面,两人心中各自一惊,陈赓为了保护侯镜如,若无其事地装作从不相识,擦肩而过。
  当时,陈赓与军调处其他人员同住北京饭店,他让人把侯镜如请到饭店的一间房中,与侯镜如秘密会了面。陈赓一见面就说:周老师(周恩来)问你好!侯镜如正好借此机会,告诉陈赓当年在上海他登了报寻找组织的经过,因为局势混乱,而没结果。
  陈赓没有直接回答侯镜如的问题,却把话题巧妙地转到两人分手后,参加抗日战争的共同点上。
  两人都没有贸然深谈,话虽不多,侯镜如为自己有机会讲出当年登报寻人(实为寻找党组织)一事向陈赓说出,心里一块石头落地。高兴之余,他们以不打内战,合作建国,再会而匆匆结束了这次会面。
  侯镜如回到在北平的家中,仔细回味了一遍他和陈赓的谈话,猛然想起陈赓和周恩来的穿着单薄,并感觉他们在穿着上与其一方代表的身份不相配,就派人买了几件呢子大衣,秘密地送到陈赓在北京饭店的下榻处,一并送给陈赓和其他中共代表。按侯镜如自己的说法是这叫暗示心意
  陈赓回去后,向中共中央周恩来和安子文作了报告,并对侯镜如脱离组织关系的那段历史作了调查和结论,但是,因为国共内战又爆发了,……在解放前的那段日子中,陈赓一直没有机会把这个结论亲自告诉侯镜如。
  1948年,侯镜如升任第十七兵团司令,经过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刘仁等共产党员的策反工作,在北平圆恩寺14号侯镜如的家里,地下党与第九十二军代表商定了起义事宜。
  第九十二军起义与解放军协议后,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把傅作义的大女儿、共产党员傅冬菊从天津《大公报》社调来北平,去作父亲傅作义的工作。父女之间谈起话来两军对垒,女儿对父亲说:如果你不起义,有人起义。经过激烈争论与思索,傅作义终于接受女儿的劝告,为保卫北平的历史文化古迹,接受和谈。
  这样第九十二军取消起义计划,与傅作义部队一道接受改编。
  1949131,解放军胜利进入北平城,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侯镜如率部到南方后,又与廖运泽共商了起义大计,想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一份力量,但他思想有顾虑,曾一度滞留香港。后来,周恩来、安子文、李克农分别给他发电报,对他的工作和历史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欢迎他回到祖国内地共商国是。经周恩来批准,由中央社会部为其办好回内地手续。
  195271,侯镜如和廖运泽从香港回到北京。陈赓去看望老同学,热情地握着侯镜如的手说:欢迎你回北京。你不要有顾虑,组织上早已对你做了结论,你不是叛党,是脱党,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今后咱们在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一起干事业。爱国不分先后,爱国一家嘛。
  回到家,侯镜如对儿子侯伯文感慨道:“15年河东,15年河西,我虽然并非叛党退党,但却是无脸见江东父老兄弟呀。
  陈赓为了打消侯镜如的顾虑,还陪同他一起到监狱去看望关押的国民党战犯,给那些昔日的黄埔同窗做工作。
  侯镜如在陈赓等的鼓励下,积极工作,作为著名的爱国将领、爱国人士,他被任命为政务院参事,后又被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担任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19941025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周恩来一贯对统战工作十分重视,19581116晚,周恩来和陈赓、萧劲光夫妇等一起应约到1949年参加湖南起义的原国民党将领唐生明家一起吃饭。席间,他们谈了许多往事,由此,陈赓理解了周恩来的意图。
  周恩来一直在考虑和平统一祖国的问题,由于种种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原因,这项工作十分艰难。但是,周恩来从来没有灰心过,他对陈赓说:急是没用的,我们这辈子如看不到解放台湾,下一代或再下一代总会看到的。我们只要播好种,把路开对了就行。
  陈赓对此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1959124,人民政府特赦了10名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战争罪犯。他们是杜聿明、宋希濂、曾扩情、王耀武、陈长捷、邱行湘、杨伯涛、郑庭笈、周振强、卢浚泉。这年年末,在周恩来总理接见以后,根据他们个人的意愿,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周振强、郑庭笈、杨伯涛6人被分配到北京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旧宫大队当农民,特赦后从抚顺战犯管理所来京的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当园丁;其他四人离开北京:曾扩情去沈阳,陈长捷去上海,卢浚泉去昆明,邱行湘去南京。
  19604月,陈赓从广州疗养回京,听说杜聿明等6人到北京南郊红星公社参加生产劳动,改恶从善,分到旧宫大队果木队后,还学会了培植果树的技术。他们还提了一些合理化建议,群众反映还好,因在群众中没有公开他们的身份,有的群众还以为他们是下放锻炼的干部。有关方面知道这些人都是陈赓在黄埔军校的同学,提出请陈赓出面约他们聚谈一次,以便于今后开展统战工作。陈赓高兴地答应了。
  47中午,陈赓走进民族饭店宴会厅的时候,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徐冰已经来了。他俩一起仔细看了宴会的菜单,谈论一阵行将到来的6位客人的情况:他们先后都曾进过黄埔军校,杜聿明、宋希濂、周振强都是陈赓在黄埔第一期的同学,杜聿明还和陈赓同队,宋希濂又是陈赓湖南湘乡小同乡;王耀武是黄埔第三期,郑庭笈是黄埔第五期毕业;而自称是黄埔小老弟的杨伯涛毕业于第七期,那时陈赓早已离开黄埔军校。他们同是出自黄埔军校,自然有同学的情谊。
  这时,杜聿明、宋希濂、周振强、王耀武、郑庭笈、杨伯涛等6位黄埔同窗,一同来到民族饭店宴会厅。见到6位同窗,陈赓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们又走到一起来了。
  这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让6位黄埔同窗感慨万千。
  陈赓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从黄埔军校到大革命时期是团结在一起的,由于革命形势向纵深发展,把我们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此后大家各走各的路,以致兄弟阋墙,打了几十年仗。打来打去现在终于又合到一块来了,这是很难得的。过去的事就不谈了,过去的事让它过去了。从此以后,我们应该团结走到底,好好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做一些事情,永远不再分开了。说完,举杯同大家碰杯,一饮而尽。
  陈赓这几句简短的开场白,使这几位经过曲折道路走向新生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深受感动,大家不禁缅怀往事,思绪万千。
  此刻,情绪最激动的是杜聿明。他和陈赓同在黄埔第一期学习,又同在第三队。杜聿明早年思想一度倾向进步,他们朝夕相处,交往较多。以后分道扬镳,杜聿明走了一段漫长的反革命道路,成为罪行累累的战犯。因此,这次重逢,杜聿明和陈赓握手的时候,喜悦、羞愧和感激的心情,顿时交织在一起,他只激动地说了一句:感谢党和毛主席,我今天又和你团聚了。
  这时,陈赓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孙中山先生不早死,大革命时期是由他领导,还会不会国共分裂,以至进行长期的内战呢?
  大家畅谈往事,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宋希濂说:如果从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说,国共两党的分裂最后总是不可避免的,但孙中山先生的本质是革命的,是全心全意想把中国搞好,可能会和共产党合作下去,至少不至于搞到打内战。蒋介石的本质是反革命的,个人权力欲望高于一切,私心极重,所以国共很快就分裂了。而蒋介石的失败,也正在这方面。
  对此,陈赓没有谈他个人的看法,而是亲切地询问他们在红星公社学习和劳动的情况,征求他们有什么意见需要提出,有什么困难问题需要解决。客人们争相谈论各自的经历,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到他们被俘后在各个拘留所的学习生活,一直谈到特赦获释后的感想。
  杨伯涛此刻想起淮海战场的对垒。他在过去没有见过陈赓,但是在战场上曾经多次领教。在淮海战役这最后一次对垒中,这位原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少将军长,开始就在浍河一线被陈赓部队的铁拳揍得头破血流,经过20多天的较量以后,在第十二兵团全军覆没之际,终于和这个兵团的中将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一同举起手来投降。经过共产党10来年的教育,他的政治立场已有了不少的转变。
  可惜原先驻守洛阳的蒋军青年军第二六师少将师长邱行湘,这时已经回到江苏溧阳老家去了,未能参与这次叙谈。邱行湘毕业于黄埔军校五期。这个被士兵叫作邱老虎的国民党将军,是在洛阳战役中经过激战终于被陈赓部队所俘虏的,也是这次特赦获释10名战犯中陈赓在战场上首先见过面的。邱行湘此刻如在这里,可能感触更深。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