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千钧重负
发布时间: 2009-10-23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0-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万事开头难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国防尖端技术事业的发展更是这样,从一开始就遇到多种困难。首先是为五院调集人员的困难。因为尖端科技是新事业、新机构,需要调入大量的科技人员,尤其是当时特别缺少的尖端科技人才。然而那时已有的老机构人员刚刚成龙配套,正想扩大发展,自然不愿舍己为人。为此,周总理多次指示:只要是五院需要的技术专家和党政干部都可以从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军队中抽调。大家都要克服本位主义,顾全大局,共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195662,聂荣臻邀请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范长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黄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等国务院各有关部委领导33人开会,商量为导弹研究院选调科技骨干的问题。
  会议在三座门召开。这天的会本来是由周恩来主持的,因为他临时有事,便委托聂荣臻召集。聂荣臻首先讲了一下中国发展火箭、导弹等尖端武器的计划。这些话,他用的时间很短。他要做的主要文章,在下面的话里:发展尖端武器迫在眉睫,国际上的技术援助还没有落实,但中央下了决心要搞,当前急需的是各类人才,请在座各位大力支援,鼎力相助。
  聂荣臻讲完以后,会场上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沉默。这也给大家提供了思考的时间,人们可以在心里翻翻自己的家底。
  会场上的沉默,被陈赓的发言打破了。他站起来明确表示:搞导弹需要集中全国的有关技术力量,否则不可能进行下去。为此,哈军工将抽出6名教授支援五院。调哪个给哪个。除已经提名的外,还可以多抽几个。军队有关部门的技术专家也可以商调。陈赓的表态,使聂荣臻非常满意,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陈赓是个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原则性强,在处理行政事务上非常干练的人。
  陈赓表示了鲜明的态度之后,会议室里又出现了一阵沉默。
  后来,有人发言:搞尖端武器是重要,可是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太少。每年只分给我们几个大学生。我们恨不得拿他们一个当三个用。老科学家是我们的老母鸡,大学生是未来的母鸡,我还指望他们给我下蛋呢!会场上发出一阵笑声。
  聂荣臻听了这些话有些不高兴,认为这是缺乏全局观念的表现,但他没有批评。因为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各个部门都感到科技人才不足,谁也不愿主动把自己的科学家让出来,各单位把专业人才牢牢抓在手里,不敢有须臾放松。对此他是理解的。
  陈赓第二次站起来了,他对聂荣臻说:聂总,没有导弹、原子弹我们国家就站不起来。我们勒紧裤带也要搞导弹。选调专业技术干部,哈军工准备再增加34名。说完他就坐下了。会议室里不再有人笑了。陈赓支持导弹事业的决心之大的确惊人,老帅与将军们都知道,陈赓这是忍痛割爱,当年成立哈军工时,这些宝贵人才都是陈赓想方设法来的,可是不容易啊!现在他慷慨大方地主动支持五院的火箭、导弹事业,让许多人为之而感动。各个部委、科学院都表示尽力支持五院的工作,给五院提供用人方便。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聂荣臻最后决定,请范长江组织一个专门小组,为筹建导弹等研究机构商榷和解决抽调各类科技人才的数量和人选。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7月底,钱学森对人员调集抓得不紧很有意见,以至生气地说:究竟还搞不搞火箭、导弹?!要搞就应很快着手,有多少人就搞多少,不应再拖延。
  聂荣臻将此情况报告给周恩来。周恩来就约钱学森面谈,商定一个可行的计划,由国务会议通过后付诸实施。就这样,到918,聂荣臻给周恩来报告说:除军事工程学院和通信兵部的10余名科技人员已报到外,其余还未落实。可见此事难度之大!
  在陈赓的积极支持下,航天专家任新民来到五院,他当时任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副主任、教授、火箭教研室主任等职,是系里的学术带头人。任新民以当年自己在美国的实验室工作经验作参考,把自己研究固体火箭技术带到哈军工,建成了相关的实验室。由于陈赓的提名,他在19568月调到北京,参加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火箭总体技术方案的研究设计工作。他从仿制到自行研制导弹、火箭发动机,到长征系列火箭均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火箭专家梁守槃都在那时来到了国防部五院,就这样五院很快集中起来30多名科技专家和100多名大学生,组成了中国发展导弹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力量。1956108,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宣布成立,钱学森任院长。这是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基的历史性纪念日。从此,开始了火箭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在这些穿军装的科技人员中,只有院长钱学森穿便衣,他仍兼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
  中共和国家领导人及军队、政府部门负责人对国防部五院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视和关心。周恩来专门听取了国防部五院的工作汇报。邓小平、彭真、贺龙、陈毅、薄一波、陈赓、安子文、刘澜涛等领导人,先后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国防部五院在北京的一些研究所、试验站和工厂,彭真还会见了在国防部五院帮助工作的苏联专家。聂荣臻更是经常深入到国防部五院的基层单位指导工作。然而抽调专业技术人才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当时特别缺少高科技人才。已有的老机构人员刚刚成龙配套,正想扩大发展,自然不愿舍己为人。为筹建导弹研究院调集人才的会议由周总理亲自出面,指示聂荣臻召集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开会商讨解决办法。大家原则上都表示支持导弹事业,但涉及到具体人选和选调数量,有的单位就强调本单位困难吝惜割爱了。陈赓言行一致,态度鲜明地表示:我们坚决拥护周总理的指示,军事工程学院的人,无论师生员工,随便挑,要谁给谁。他不仅带头表态,还呼吁各单位要极力支持中共中央发展导弹的战略决策。可是仍有个别单位一直按兵不动。
  19571218日中午,陈赓很晚才回到家。
  妻子傅涯还埋怨说:我等你到1点钟还不回来吃饭,你呀,你这样做还没有什么,你还年轻,你把老帅们拖垮了怎么办?傅涯担心的是老帅们的健康,当时她还没有意识到陈赓会出问题。
  这一天下午会议上,陈赓再也忍不住了,在会上就争论起来,他激烈地批评一些部门有严重的本位主义,不顾全大局。也许因为感情冲动比较厉害,陈赓感到非常累。
  吃过晚饭后,陈赓就对傅涯说:今天我什么事也不干了,你陪我去看看戏吧。
  陈赓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爱玩扑克、棋类,唯一的休闲方式就是去剧场看戏。他也很爱唱歌,工作不是太紧张的时候,喜欢轻声哼唱一些歌曲,有时吹吹口哨。他爱唱《国际歌》,打仗的时候也唱,病中也常哼哼,尤其爱唱其中的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是天下的主人。他还喜爱看话剧、京剧、晋剧、评剧等,遇到部队文工团请他看话剧,他不仅认真地看,还直率地提出意见,当场就说出来。有个时期部队文工团爱唱《小河淌水》,舞台上新的节目少,老是重复旧的,炒冷饭。他一看到就在台下嘟囔:又是《小河淌水》啊!有次总政治部请他看戏,前排坐的都是熟人,他嫌部队文工团演的节目缺乏战斗气息,看到舞台上都是出现谈情说爱的场面,就在座位上高声说:这不是三无世界么?
  陈赓看戏很投入,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带入到戏中,经常为剧情着急,有时还在台下喊起来。有一次,陈赓和张衍在哈尔滨一起看京剧《破洪洲》,台上演员表演穆桂英生孩子痛苦的表情,台下陈赓就着急地大喊起来不要紧,不要紧,现在生孩子有无痛分娩法,你快去找医生啊!
  台下观众听到后,把目光转向了陈赓,陈赓这才如梦初醒。
  不过,下次看戏他又忘了,他的感情总是随着剧情走,在看京剧《老少换》时,陈赓在台下抱打不平地喊道:“50岁就该倒霉啊!
  那一年,陈赓正好50岁,他还想好好干一番大事业。
  不过这次到中南海看戏,陈赓没有碰到让他激动的剧情,也许他太疲劳,话都没有多说。
  从中南海看完戏回家后陈赓就休息了,傅涯一点也没有意识到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第二天,陈赓像平时一样,吃完早饭,穿好军服,准备去总参谋部上班。傅涯已上班去了。孩子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都走了。
  这时,因为有人登门来访,陈赓和客人稍稍谈了一会儿,客人刚走,陈赓突然感到胸闷,整个胸部都在剧烈的疼痛中膨胀,他喘不过气来,一下跌倒在沙发上。满脸冷汗,汗水淌进眼角,像一颗颗泪珠。2岁的小儿子知涯正在地板上玩耍,他爬到爸爸身边。用小手擦擦爸爸的眼睛,拍拍爸爸的脸说:爸爸别哭,爸爸别哭。可是爸爸从来没像今天这样不理睬他,吓得小知涯从客厅里跑出来,在厨房里拉住阿姨的衣角说:爸爸哭了。阿姨正忙着,以为孩子说着玩的,没理睬。
  知涯又跑到前院,站在院子里大声哭喊:爸爸哭啦!司机闻讯出来,知涯又跑过去说:叔叔,爸爸哭了,爸爸真的哭了。
  说着,拉着司机来到客厅,只见陈赓果然倒在沙发上,脸色苍白,满头大汗。
  张副官也急忙跑过来,马上给北京医院打急救电话,并告诫大家:不能搬动!就地抢救!
  不一会儿,司机开车到医院接来了抢救小组。此刻,陈赓已陷入昏迷,手脚冰凉,脉搏跳动微弱,血压也测不到。诊断结果是心肌梗塞。从上午到晚上一直休克,不省人事,抢救一直到深夜。陈赓仍紧闭双眼。直到深夜11点多钟,他终于苏醒过来。可是醒来第一句话就是:×××不能让步!站在他病床旁的陈锡联听到陈赓的情绪仍很激动,就半笑半气地说:咳!你可醒过来了,你这老命都不保了,还管那么多事!
  陈赓就是这样一个对事业极端认真的人,他能为某个人不支持国防尖端事业的发展而大动肝火,以至引起心肌梗塞,休克十几个小时。现在陈赓被抢救过来,他慢慢地睁开眼睛,看了看守候在他周围的人,微微一笑说:你们可别哭丧着脸,好像我死了。陈赓病倒的当天,中央军委和各军兵种有的负责人知道了就赶来看他。彭德怀来了,聂荣臻来了,
  粟裕、张爱萍来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来了,小小的胡同里一时挤满了汽车。
  宋庆龄听到陈赓病倒消息后,致函慰问。她在慰问信中写道:
  陈赓同志:
  我离京前一天听说你生病,很想去探望你,但据悉医生不让探病,致惊扰病人,因而未果。特致函慰问,并希望你好好休息,早复健康。
  此祝
  痊好
  宋庆龄
  1957-12-26
  一向以坚强著称的陈赓,终于病倒了。他不得不在北京医院住院三个月。医生鉴于他病情严重,不准他工作,必须全休。如果他能像普通人那样,安静地遵守医嘱,休息一段就好了。但是,陈赓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住院好比老虎关进了笼子里,他心急如火,就像战争年代听不到枪声一样寂寞,像不能指挥打仗一样难受。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仍保持着战争年代养成的生活习惯。每天都得把工作排得满满的。现在躺在医院里,他怎不能憋得心慌。好不容易住满三个月,病情有些稳定了,医生准许他回家,但依然不准他会客,要他全休疗养并商请总参派来的护士全日照料。
  邓颖超很关心陈赓的身体健康,给他写来一封信:
  陈赓同志:
  我知道你已能去公园散步,证明健康已恢复一些,很欣慰!送上鲜花一束,供你在养病中欣赏,希笑纳。
  我近来健康有进步,请勿念!
  祝
  你和傅涯同志好
  小超
  195842
  陈赓是个不甘病榻寂寞的人,生性好动,从来没有过闲暇时光,病休使他度日如年,医生看他急性子,就劝他,生气着急,就容易心肌梗塞。让他动静交替利于养生,古人说性静者多寿考嘛。医生和一些来看他的老同志都劝他要静养,让他读书和练字,磨炼性格,修身养性。为了养病,争取早日康复,陈赓接受了大家的劝告,出院回家后即坚持每天练字看书。
  陈赓的旧学根底较厚,文学造诣颇深,记忆力也特别强。中年以后,还能滚瓜烂熟地整篇背诵幼时熟读的经书和诗文。有一次在中原前线的战斗间隙,在伏牛山东麓的一个村镇中,他同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孙定国一起,整本地背诵经书。结果,旧学底子也较扎实的孙定国比输了,只好甘拜下风。陈赓很爱读《资治通鉴》。打仗的时候,行军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设法找《县志》看,找老乡谈,亲自去看地形,对记述地方情况和当地人物的材料都很重视。
  陈赓一向喜欢读书,他和鲁迅有过交往,喜欢鲁迅的为人,爱看《鲁迅全集》和二十四史、古兵法书。有一次,他在家里读《旧唐书》,看见傅涯回来,就递过书去说:傅涯,你读一读这篇《武则天传》,断断句,解解它的意思。傅涯一一照办,讲完了,问他如何。陈赓笑着点头说:可以及格。
  陈赓文笔流畅,书法也有些功夫。后来因为工作忙,再加上他的性子比较急,有时遇到不合理的事容易激动,写毛笔字也就少了。为了早日恢复健康,陈赓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心控制自己这种不利于严重心脏病的性格,让身体早日康复。
  陈赓幼年读私塾,练过毛笔字,书法功底还是有的,什么《九成宫》、《多宝塔》、《玄秘塔》等碑帖他都练过。他在初时练习楷书,写了一段时间,嫌它拘束,改为行楷。一年以后,开始悬肘。用帖喜爱王羲之、苏轼,不喜颜真卿。为了广览百家,他买了《三希堂法帖》,又专门购买了一本明拓《神龙兰亭序》,还收藏了一些如像《圣教序》等名帖。虽然有帖,但他练字时却不完全照帖,有时家人看他写字,讲他所写的字同帖并不一样。他说:为什么一定同帖一样?可以创造嘛!有时还要反问别人一句: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嘛,为什么要照帖?在这方面也表现了陈赓的独创性格。
  他走到写字台前,开始练大字。他一笔一画临摹王羲之的《怀仁圣教序》,心血来潮,微颤的手臂写了一段辛弃疾的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几句词正对他的心思。他写完,如释重负,畅快地嘘了口气。又一遍一遍低吟浅唱,竟出现了一种激动的心绪。几十年来,他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进行了数不清的战斗,公开的,隐蔽的,和平的,流血的,他不相信自己九死一生的性命,会断送在这可恶的心脏病上!几十年来,他一直与敌人战斗,与朋友、战友、上级、下级、群众在一起为事业奋斗。可如今身边除了家人,只有医生、护士和秘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