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周恩来总理和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在瑞士日内瓦开始。经过一个多月的争论,双方终于在1955年9月10日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其主要内容是:中美双方承认,在各自国家内的对方平民享有返回的权利。并宣布已经采取、且将继续采取适当措施,使他们能够尽速行使其返回的权利。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和留学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得以回国。 1955年10月8日,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火箭技术专家钱学森回到祖国。当他站在中国的土地上,看到他从洛杉矶启程那天的一份美国报纸,用特大字号在第一版刊出两行通栏标题“火箭专家钱学森返回红色中国”时,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中国科学院派来迎接他的朱兆祥紧紧地握住了钱学森的手。当时中国科学院拟请刚回国的钱学森筹建力学研究所。 还有一项工作,钱学森当时是没有思想准备的,那就是军队的高层领导对他的殷切希望:把中国的火箭、导弹搞上去加强国防建设。 后来,钱学森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 陈赓得知钱学森回国后,立即向彭德怀建议:军事工程学院有懂航空、火箭的专家、教授,也有教学仪器及设备,最好请钱学森去参观一下,再听听他对中国研制火箭的意见。彭德怀十分赞成陈赓的建议。在得到周恩来支持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同意后,彭德怀立即转告陈赓可以让钱学森去哈军工参观。 与此同时,为了使钱学森对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有一个感性了解,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等领导对钱学森说:“你刚回来,先去看看中国的工业吧!中国工业最好的是东北。”钱学森十分高兴能安排他去东北参观。 于是,钱学森从1955年11月22日启程,在东北地区整整参观、访问了一个月的时间,第一站就到了哈尔滨。原来给钱学森安排的日程并无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项。但钱学森本人提出,他有两个朋友在哈尔滨,一个叫庄逢甘,一个叫罗时钧,希望这次能见到他们。陪同的朱兆祥事先已知道,罗时钧是钱学森在美国的学生辈,而庄逢甘也属学生辈,现都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只因这所军事院校的保密要求很高,地方上只有省委委员以上人员才能进入哈军工参观。陪同钱学森在哈尔滨参观的省委统战部部长觉得不大好解决这个难题。未敢把参观该学院列入日程。第二天一早,他们在出发参观烈士纪念馆前,朱兆祥把钱学森的要求电话报告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当他们参观回到宾馆时,省委来了电话,说军事工程学院请示了北京,陈赓院长明确表示欢迎钱学森来访。要他们改变日程表,明天上午就去哈军工。 陈赓为了陪同钱学森到军事工程学院参观,特意大清早乘专机从北京赶到哈尔滨,他要亲自全程接待钱学森的参观访问。由此,钱学森回国后接触的第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就是陈赓。 11月25日上午,钱学森一行来到哈军工,出乎他意料的是,站在学院门口迎接他们的竟是副总参谋长兼哈军工的院长陈赓。陈赓热情地握住钱学森的手说:“欢迎钱先生来学院参观指导工作。”这使钱学森很感动。 陈赓在欢迎辞中说:“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的。那些严格的保密规定,无非是在美国人面前装蒜,不让他们知道我们武器装备发展水平。” 陈赓陪同钱学森参观了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等。陈赓说:“钱先生,我是一个军人,说话直来直去。你到了学院也别客气,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尽管提。”钱学森看到这所军事工程学院用军队办法管理,井井有条,设备、仪器均一尘不染。而且学院的专业建设也发展很快,现代化的风洞、水槽都已建起,实验室里的教学演示设备也很齐全,各专业都有很好的学习条件,钱学森感到耳目一新。另外,钱学森还看到这所学院当时请了二十多位苏联专家。 陈赓又陪同钱学森参观了学院的陈列馆。馆里陈列了许多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飞机、坦克和带有电子管能够自动寻找目标的炮弹等。陈赓用手指着这些东西,笑着对钱学森说:“这都是缴获美国人的战利品,没有什么可保密的。” 陈赓又把钱学森领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钱学森站住了,他仔细观察那个简陋而又原始的固体燃料火箭试验装置,然后很有兴趣地和正在安装调试的几名教师讨论起来。陈赓在旁边看到钱学森如此感兴趣就试探地问:“钱先生,你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来?” 钱学森很有信心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陈赓听到钱学森的这句话,兴奋地握住钱学森的手,激动地说:“钱先生,您说得真好!我就要这句话。”然后,陈赓的目光落在了钱学森宽阔的前额上,他想起了周恩来在钱学森归国不久的嘱咐:“要好好待钱学森,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精华,他是科学家的一个代表。” 那天,陈赓很高兴,他在专家俱乐部专门宴请了钱学森一行。罗时钧,庄逢甘参加作陪,他们久别重逢,心情非常愉快。宴席后,陈赓仍然兴致不减,开玩笑地对学院领导说:“如果中央让钱学森到我们哈军工来当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你们可要支持啊!”多年以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周恩来和彭德怀的指示,专程赶回哈尔滨,就中国发展火箭、导弹等问题专门请教钱学森的。也许是因为这次参观和陈赓与他的谈话,决定了钱学森走上了从事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道路。 钱学森参观完后回到寓所,兴奋地对朱兆祥说:“我国解放短短几年,迅速建立起来的哈军工,教员和教学质量是不错的。教员们想问题想的很多,但是解决问题的勇气不足。”停顿片刻他又说:“要这么多苏联专家来干什么,难道我们中国人自己不会干么?” 陈赓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接待完钱学森以后,立即飞回北京,向彭德怀汇报了钱学森认为中国人能够搞导弹的信心和看法。陈赓还介绍了钱学森是在美国搞了十几年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器飞行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科学家,他很有信心,中国一定能造出火箭、导弹。陈赓说得很激动,语言富有鼓动性。 彭德怀很希望尽快见到钱学森。彭德怀出身很苦,没读过多少书,但他对知识分子一向很尊重,很爱护。钱学森还在东北参观时彭德怀办公室的秘书就几次给科学院打电话,询问钱学森回来没有,什么时候能到京,彭老总想要会见他。 1955年12月下旬,钱学森一行从东北回到北京。陪同钱学森参观的朱兆祥向中国科学院汇报情况时,办公厅的人告诉他:“彭老总办公室来了几次电话,叫你回京后赶快到他家去找他。”说着,递给他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朱兆祥看了看那极其普通的门牌号,并不知道那上面写的是陈赓家的地址。 朱兆祥按地址所写找到了西单灵境胡同一座四合院的门前,向门卫说明来意,门卫似乎已知道此事,请他到客厅坐下,就去通报了。 朱兆祥正为彭德怀找他,不知有何事而心里有些紧张时,突然陈赓大将走进门来,爽朗地笑着说:“欢迎科学院的同志光临!”接着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问题,“我想问问你,钱学森先生参观了哈军工,他有什么看法和意见?” 朱兆祥想了一下,坦率地挑他认为重要的说:“钱先生参观哈军工时,看到有几十名苏联专家很不以为然。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多外国人来帮助工作?难道我们中国人自己干不出来?”说这话时,朱兆祥心里还在敲鼓,因为当时全国各工厂企业、学校、机关都以能请到苏联专家来指导工作为荣,而钱学森的观点显得非常突出。 谁知陈赓一听此话非常激动,站起来说:“啊呀!钱先生有这么强的民族自尊心,多么可贵啊!我们中国就需要这样的人。你们科学院的同志真是有办法,一下子就把这么爱国、这么知名的科学家欢迎到科学院去了。” 朱兆祥惊异地看着陈赓,他没想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常胜将军陈赓是这么风趣、幽默,他们的距离一下拉近了,他不再紧张了。 陈赓说:“我们彭老总知道钱先生是火箭专家,很想见见他,要向他请教几个问题。你们还在东北的时候,他问过几次了,你们回来没有?可惜现在他患病住院了。等我跟他约好了时间,我们一起去看看彭老总怎样?麻烦你把这个意思转达给钱先生。这件事,我们一定请科学院的同志支持啊!” 临别时,陈赓热情地握着朱兆祥的手说:“请你跟钱先生说,我们想请他吃顿饭,表示我们部队同志欢迎钱先生回国之意,你和他一块儿来。” 几天后,陈赓就在高干俱乐部举行了一个小型宴会。在座的还有王震和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陈赓热情地向钱学森介绍道:“王震同志和万毅同志都是对钱先生研究的火箭技术和新式武器特别感兴趣的人。咱们志同道合,边吃边谈。” 在陈赓的引导下,宴会上的话题一直在围绕着导弹武器转。当时报上还没有对弹道导弹的固定译名,大家还特意讨论了这种导弹的直译名是“弹道导弹”,还是“飞弹”?讨论了各种导弹的性能和功效,用什么名字更准确。 后来,陈赓又邀请钱学森到他的办公室来谈话。刚开始钱学森有点拘束,他总是让中国科学院一位干部陪着来见陈赓。 一次陈赓对秘书说:“你带上科学院的同志去看看军服展览吧。” 当时,军委领导办公地点居仁堂正在举办各国军装展览,苏、美、英、法、东德、波兰等各个国家的军装都有。任秘书就带上那位同志转着看。以后,科学院的那位干部也许意识到陈赓与钱学森的谈话是军事机密,就不再陪钱学森到军队机关了。 不久,在陈赓的陪同下,彭德怀在北京医院会见了钱学森。彭德怀和陈赓就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和钱学森推心置腹地讨论起国防科技的发展。 彭德怀谈话,喜欢直截了当,没有寒暄,没有客套。彭德怀说:“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他试探地问钱学森:“我们能不能先搞出一种短程导弹,比方说射程500公里左右,这都需要什么样的人力、物力和设备条件?你估计需要多长时间能造出来?” 钱学森略作思考,回答说:“搞导弹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支搞研究和设计的队伍,需要建一些地面试验设备,也需要有专门的加工制造工厂,原材料可能需要全国各有关部门的支持。至于人力、物力,这需要仔细估算一下。而时间嘛,美国从军方开始支持搞导弹,到搞出第一枚导弹,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我想,我们可以比他们快,有5年的时间我想是可以的。” 彭德怀听后高兴地说:“好,钱先生,有你这些话我们就放心了。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就靠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了。”接着彭德怀又向钱学森请教了一些有关导弹的技术知识,他很有兴趣地听着,听完后感慨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长见识啊!” 彭德怀又转向陈赓说:“我们军队不能老是土八路,也要学点洋玩意儿,你安排钱先生给我们高级干部讲讲课。” 钱学森走后,彭德怀看着他的背影对陈赓说:“钱学森是个人才呀,是国家的宝贝,你要照顾好他的生活。”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副院长吴有训等对钱学森的工作安排也抓得很紧,钱学森一回国,他们就积极支持钱学森成立了力学研究所,让钱学森出任所长。 吴有训副院长对朱兆祥说:“院里的意思是,趁钱学森回国之际,把力学研究所建立起来,可以以钱伟长在数学研究所建立的力学研究室为基础,再加一些研究人员。此事已经和钱伟长、周培源酝酿过,大家都赞成钱学森当所长、钱伟长任副所长。我们希望钱学森先到科学院来,暂时不要到国防部门去,这样在国际上的印象好一些。请你跟钱学森委婉地谈一谈。” 就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所牌刚挂起来,陈赓就找上门来,盛情邀请钱学森给在京的高级军官讲演火箭技术。 1956年1月,北京总政排演场。在陈赓的亲自安排下,钱学森给解放军高级军官作火箭导弹技术的讲演。 钱学森那天心情很激动,早早就来到会场,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着他要讲的内容。聂荣臻走了进来。 叶剑英迎上去说:“聂老总,你也来欢迎钱大博士……” “听说学森同志来讲课,我给这位科学家当学生来了。”聂荣臻说着就握住了钱学森的手,感叹道:“很年轻嘛!” 钱学森答:“我已经45岁了。” 叶剑英说:“正是年富力强。” 聂荣臻说:“你比我小12岁呢!” 这时,贺龙迈着矫健的大步走过来说:“这位年轻人就是钱博士吧?”说着使劲握了一下钱学森的手。 钱学森“啊”了一声,满脸通红。 陈赓急忙走上前介绍说:“这是贺龙元帅。” “什么元帅?”贺龙爽朗地把手一挥道:“对现代科技我是一窍不通,今天是来给钱先生当学生的。” 叶剑英连忙道:“我也是。咱们不能光会打仗,还要学会科学技术啊……” “我来也!”陈毅的大嗓门把众人的目光吸引过去,“钱先生,不不,还是叫学森同志好,你可把我们等急了啊!”说着,他就对钱学森来了一个外交式的拥抱。 钱学森对陈毅的热情有点不知所措。 陈赓连忙介绍道:“这是外交部长陈毅元帅!” 钱学森说:“久闻大名,久仰、久仰!” “不敢,不敢!”陈毅双手抱拳,微笑道:“钱大博士的名声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三生有幸啊!” 钱学森连忙说:“你们这些元帅、大将都太客气了,新中国靠你们打的江山……” 陈毅说:“今天我们可是都来拜你为师的。请你给我们讲讲,火箭、导弹是一个什么玩意儿?” 陈赓看看军队的其他高级将领和来听课的陆海空校级军官都到齐了,就走上讲台宣布:“今天,遵照彭德怀同志的建议,专门请钱学森同志来为驻京部队和军事机关校级以上军官讲火箭技术与导弹武器课……” 元帅、将军们听钱学森讲火箭、导弹入了迷,一不留神过了吃饭时间,还是陈赓发现了问题:“老帅们,将军们,导弹不能当饭吃呀!我的肚子饿得嗷嗷叫……” 人们哈哈大笑,一看表早该吃午饭了。 陈赓说:“学森同志,你太辛苦了!我们越听越带劲!不过有些问题还是不太弄得明白,比如,什么叫‘弹道’?什么叫‘再入’?你再辛苦辛苦,下午接着讲。” 就这样,钱学森一连给元帅、将军和校官们讲了三天的火箭导弹技术,引起解放军高级将领们的极大兴趣。 钱学森一下记住了陈赓,这位幽默的大将对搞导弹很积极。以后钱学森回忆起陈赓来仍然记忆犹新,钱学森说:“陈赓大将很直爽,他想干什么,让人一下就明白。‘君子坦荡荡’,他的心是火热的,他的品质透亮,像水晶一样。” 做了这些高层的科学普及工作后,创建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部署很快就正式启动了。 从1955年冬,陈赓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设宴接待钱学森参观,得到中国可以进行导弹武器研制的结论意见后,他就开始为此事积极奔走。1955年12月下旬,受陈赓有关开展科学研究指示的启发。军事工程学院任新民、周曼殊和金家骏三位火箭教授会专家向国防部写信,提出开展研制火箭的建议。彭德怀与军委秘书长黄克诚看后将信批交万毅,让他征求钱学森的意见。万毅和钱学森两人仔细分析了国内研制导弹武器的有利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钱学森认为研制射程300至500公里的火箭弹体,燃料估计有两年时间就能解决,但还有80%的控制问题需要解决。钱学森还认为研制工作不宜放在军事工程学院。因为要有大的靶场和专用设备,试验中可能还会出现危险。万毅将此情况向彭德怀、黄克诚、陈赓等作了汇报,并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书面报告。 1956年1月12日彭德怀与陈赓在接见苏联军事总顾问彼德鲁瑟夫斯基时,进一步征询对中国发展火箭、导弹的建议,并提出请苏联提供图纸、资料及有关技术援助的问题。1月20日军委会议讨论了万毅提交的《关于研究与制造火箭武器的报告》。 1956年2月初,一个周末的下午,叶剑英会见并宴请钱学森夫妇。陈赓也应邀在叶剑英家共进晚餐。 席间他们谈话的主题还是导弹问题。三个人越谈对火箭、导弹的兴趣越浓,越谈他们的心情越加迫切。于是,叶剑英便直接提出:“钱先生,我们希望你能在科学技术上支持火箭、导弹的研制。” 钱学森毫不犹豫,当即表示:“我感谢领导的信任,一定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这时饭菜已摆好,陈赓突然说:“今天星期六,周总理晚上一定在三座门跳舞,吃了饭,我们就去找他,请总理亲自抓。”说着就伸筷子给钱学森夹了一大块炒鸡蛋。 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看着陈赓的举动,笑得合不拢嘴。 吃完饭。叶剑英、陈赓和钱学森,驱车来到了三座门。果然,周总理和一些中共中央领导人都在这里。陈赓招呼钱学森坐在舞场旁的椅子上,等待着一场舞下来。 舞曲刚落音,叶剑英就急步走向周恩来,把他们刚才谈到的想法都给周恩来汇报了。 周恩来认真地听着,频频点头,脸上露出微笑,赞扬道:“好啊!我很赞同你们的想法。” 说完,周恩来迈着潇洒的步伐,向钱学森走来。他热情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学森同志,刚才叶帅向我谈了你们的想法,我完全赞成。现在交给你一个任务,请你尽快把你的想法,写成一个书面意见。包括如何组建机构,调配人力,需要些什么条件等等,以便提交中央和军委讨论。” 钱学森听到周恩来称他为“同志”,感到非常亲切,他从周恩来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和重托,显得有点激动。他尽力抑制内心的起伏,只说了两个字“好的”。这就是钱学森意见书的由来,也是中国火箭、导弹研究开端的重要步骤之一。 1956年2月17日,一份由钱学森起草的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钱学森的《意见书》,提出了发展我国国防航空、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某些具体措施。《意见书》还列了一批国内这方面的21位高级专家名单,其中包括任新民、罗沛霖、梁守槃、庄逢甘、林津、胡海昌等。 钱学森的《意见书》由周恩来批示印发中央军委各委员和黄克诚,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1956年3月14日,周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4月13日,国防部发出通知:国务院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直属国防部,聂荣臻任主任,钱学森等为委员。随后聂荣臻仔细研究与征求钱学森等人的建议和意见后,于5月10日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的报告。5月26日,周恩来出席中央军委第71次会议,讨论了聂荣臻的报告,这次会议做出了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决策。周恩来在会上说:“中国发展导弹不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进行研究工作,应当采取集中力量,突破一点的方针。”会议还决定由航委负责,组建导弹管理局(国防部五局)和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的导弹武器研制发展的壮丽事业从此大步前进了!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两弹一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钱学森回忆往事时认为,陈赓是创建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一位关键人物,他在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决策和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