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陈赓是一个常胜将军,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用兵如神。 办学,他这位刚上任的院长面对的却是空荡荡的一片空白:教授在哪里?学生在何方?校园如何建? 戎马生涯闯过来的陈赓当务之急是要把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由领袖们的期望变成现实。 陈赓点名调来了在志愿军第三兵团任副参谋长的李懋之,来帮他一起办学校。 能带兵打仗的李懋之,当时对办学心有疑虑,他对陈赓说:“我干学校工作恐怕不行。” 陈赓鼓励道:“你住过西北军士官教育团,当过太岳抗大分校教育长,总有点学校生活体会,不会就学,大胆去干。” 就这样,老领导发话了,李懋之认定了跟着陈赓干没错,走马上任进了筹委会。 陈赓总是亲自参加筹委会请调小组开会,听到介绍有专长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就当场拍板:“抓紧要来。”土木工程专家高步昆就是这样调进来的。 10月初,陈赓、李懋之和高步昆去哈尔滨看校址。 选中哈尔滨,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与军事的综合考虑。哈尔滨距离苏联较近,在当时,苏联是中国强大的后方基地。这种影响力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上马的中国最大的常规兵器试验基地,中国海军试验基地等等,均设在靠近苏联地区。 奥列霍夫率领的苏联专家组,对哈尔滨的人文环境和城市建筑及生活方式也感到很亲切。苏联顾问提出:校园要宽大,要能满足军营生活需要与将来发展需要,要建成一个园林式的校园,多种花草树木,给教学和生活创造一个优雅、清新、安静、舒适的良好环境。 就这样,校址定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的文庙街和一曼街北部。李懋之和高步昆站在这片土地上放眼望去,心里不由得冒起一口凉气。校园用地3500余亩的范围内,有哈医大将要移交的校舍,还有一座传染病院和麻风病院要拆迁,孔子庙要保留,3000多座坟墓要搬迁,剩下的就是一大片乱草丛生的荒地。要建成园林式的校园谈何容易! 李懋之将情况汇报给陈赓后,陈赓的眉头皱了皱,很快就舒展开来。对此他早就有思想准备。 两个月前,陈赓勘察选址时,选中了这片土地,考虑到这里大部分是荒地,搬迁工作容易,没想到选址报告送到东北军区,迟迟得不到答复。后来他听说哈医大不愿搬,就亲自给东北卫生部卢部长打电话询问此事。 卢部长说:“陈院长,不是医大不同意搬,是高主席① 有想法。”陈赓心里直冒火,建院时间这样紧迫,高岗还从中作梗。于是,他拿起电话要通了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老贺啊,听说要你的一块地皮,都要到国外去了。” 贺晋年一愣,没回过味来。 陈赓又继续说:“你这大司令员可要帮我一把呀!” 贺晋年说:“不是我不同意,是高主席有考虑呀!” 放下电话,陈赓心里已经明明白白,问题出在高岗那儿,是他不同意把军事工程学院建在哈尔滨。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高岗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当时陈赓面对高岗的“不表态”,是不会耐心等下去的,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去请“上方宝剑”。 第二天,陈赓急匆匆地赶到政务院去找周恩来。碰巧周恩来正在接见民主人士。于是陈赓就在接见大厅外,坐在等待接见的民主人士后边排队。 陈赓面色红润,性格豪爽,看上去和等待接见的民主人士一样心情激动。他这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有何困难,都是笑嘻嘻,乐哈哈,妙语连珠,无拘无束,一言既出,四座生风,被老战友们戏称为“陈赓式的幽默”。然而,这天他很规矩地坐在队伍的最后。 周总理一一接见完民主人士,就问秘书:“外面还有人吗?” 秘书答:“还有陈赓司令员在等待您接见呢。” 周总理立即迎出去,笑着说:“陈赓,你有事就进来嘛!怎么也当起民主人士了?快进来吧!” 陈赓说:“我是不愿意打扰总理的接见次序,我要单独汇报啊!” 周总理在听了陈赓汇报关于军事工程学院的校址问题后,深思片刻说:“你先将情况给聂荣臻、邓小平同志谈谈,然后我在会上讲,再向毛主席汇报。” 一周后,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发文件决定军事工程学院校址定在哈尔滨市。 鉴于任务紧迫,陈赓亲自替毛泽东起草请东北军区给予支持的电报。政务院命令国家卫生部和东北人民政府把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医科大学4.7万平方米校舍拨给军事工程学院作为立足点,哈医大另选校址。周恩来随即派检查组前往沈阳、哈尔滨督促、落实。 在接收医科大学房产时,陈赓亲自登门拜访了医科大学的校长,诚心诚意地向他道谢和致歉。为了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不中断门诊,陈赓又主动把已拨给军事工程学院使用的一些房子暂让医科大学门诊部使用,并带筹建组的人去看医科大学选的新校址是否理想。 这年10月,国庆刚过,陈赓对先期到达哈尔滨的组建部队作了动员讲话。那是陈赓第一次对哈军工的官兵们讲话,他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用热诚的目光环视了一下他的新部属,和蔼可亲地说:“今天我就不照稿子念了,就按自己想的讲吧,你们都是部队挑选出来的精兵强将,肩负着建设哈军工培养我军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希望大家团结一心,努力工作,我们共同完成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陈赓的话音一落,台下掌声雷动,大家都说这个讲话开门见山,实在亲切,节省时间,风趣幽默。 在先期到达学院的部队干部里有100多人原是文工团员,由此组成了哈军工文艺工作团,排出一台文艺晚会节目。陈赓就让文工团首先给省市党政机关和哈医大等单位慰问演出,向他们表示感谢。 经过多方做工作,很快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哈医大的支持,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文庙街南北两侧的房子全部腾出来移交给军事工程学院。从而使来自西南、华东和抗美援朝前线的数千名各类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在严冬季节里有了落脚之地。 哈尔滨城市建设委员会将南岗区文庙街一带3500亩的空地划拨给军事工程学院作为永久校舍建筑基地。 为落实校舍建筑计划,陈赓命李懋之负责组织领导校舍建筑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行政工作,技术上由土木工程专家高步昆和殷之书两位教授把关,拟定校舍建筑规划,提出“长期打算,正规要求,坚固适用,节约美观”的建筑方针。计划中的学院规模宏大,校舍基本建设任务非常艰巨。陈赓指示基建部门立即制定校舍建筑规划,做好设计、材料、施工等各项准备工作,有困难他就亲自出面解决。 1952年10月下旬,陈赓带李懋之去见薄一波。他们刚一进大门,薄一波就边走边说地迎了上来:“陈院长,有事让懋之来谈就行了,何必劳你大驾。” 陈赓爽朗地一笑道:“你是上司,下官岂敢不来晋见。” 薄一波握住陈赓的手说:“你呀,说话总带刺。” 他们坐在客厅里寒暄了一阵儿后,陈赓说:“薄部长,我这次可是来求援的,你得助兄弟一把。懋之你把咱们的困难说说。” 李懋之向薄一波汇报:根据学院边建边教边学的方针,到1956年底要全部建成60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和必需的办公、生活用房,任务相当急,需要把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建筑材料落实到一个部门,安排力量,才能保证按时完成。几天前关于军工筹备工作,曾通过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肖向荣向苏联驻军委总顾问柯托夫征求并听取他的意见,柯托夫一再说:“办这样诸军兵种综合性的技术学院,在亚洲、甚至在世界各国还没有过。” 薄一波说:“我给陈正人(时任建工部长)打电话,你明天去找他谈,把设计、施工和材料供应单位落实下来。” 第二天,李懋之找到陈正人,请他帮助落实设计、施工单位和三材(钢材、水泥、木材)供应渠道,以便早日开展工作。陈正人马上叫来有关局长当面研究,指定松江省建筑设计院和东北人民政府的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力量不足时,由部属设计院协助;施工力量全由松江省负责,力量不够再由沈阳抽一部分去;建筑材料由建工部拨交松江省优先供应。至此,问题得到解决。 可是,当下大队人马的住房还是很成问题。 1952年11月4日,先期到达哈尔滨的徐立行,给陈赓打电话报告了一个重要消息:随着中长铁路向中国移交,中长铁路局的苏联专家正陆续回国。他请陈赓设法把苏联专家住的房子要过来,给即将来院的苏联顾问和老教授居住,其中“大和旅馆”可容纳苏联顾问团的全体成员。 陈赓放下电话,立即叫来李懋之,让李懋之以他的名义给周恩来写报告,而且必须当天写好。陈赓是带兵打仗的人,办事历来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11月5日清晨,陈赓拿着报告去找周恩来,周恩来正在主持一个重要会议。趁着周恩来开会中间上厕所的机会,陈赓就站在了厕所的门口。当时有人疑惑地看着他,他不在乎。如果是别人遇到此情况,早就打道回府了,改天再办。可是陈赓不,此事立马就要办。 这时,周恩来刚出厕所门,陈赓就拿着报告迎上去:“请总理批一下吧!” 周恩来奇怪地问:“什么事这么急?” 陈赓一脸诚恳道:“你不是要我们抓紧时间建军工吗?” 周恩来开玩笑地说:“陈赓啊,你真有办法,找到厕所要我办公,这是你的一个发明,应该写到你的自传里。” 周恩来看完报告后,当即批示:“请滕代远部长与陈赓面谈。电话即告哈尔滨铁路局佘光生同志,务必按照军事工程学院所需的房子拨给他们,并将结果告我。” 1952年11月7日,陈赓带着李懋之去找铁道部长滕代远,滕代远给佘光生又是打电话,又是写信,要求他按周总理批示,将中长铁路局专家用过的房子拨给军工学院用。房子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12月3日,陈赓到达哈尔滨,至此哈军工的筹备工作重点也从北京转移到哈尔滨。 陈赓带李懋之,又叫上徐立行、张衍等人勘察了学院院区。院区内有一座文庙,陈赓指着文庙说:“这是应保留的文物,还可以利用它作图书馆和专家办公室,可以使教员、学员常常想到孔夫子教导门生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他们边说边走,4人来到极乐寺门前,陈赓回过头来,开玩笑地对后面的3个人说:“大家要安心在学院工作,活着创业光荣,死了可登‘极乐世界’。” 12月18日,学院成立了建筑委员会。陈赓对分管基建的人说:“军委拨款越宽裕,越要注意节约,浪费就是犯罪,如果将来出了问题,我去坐牢,我坐牢你们也得陪着。我这个人别的都不怕,就怕寂寞。” 教学大楼要不要盖大屋顶,当时争论不休。苏联专家叶果洛夫主张盖俄国式的,李懋之等主张盖中国式的大屋顶,屋脊按各系特点制成飞机、大炮、军舰、坦克等小模型。最后陈赓拍板搞中国式的大屋顶,但是,他强调要节约经费,不能用琉璃瓦,盖的都是普通的灰瓦。后来有人对陈赓打趣地形容:好像穿西装戴了一顶瓜皮帽。 陈赓不置可否地笑笑了事。他知道军工基建任务相当重。一个月前的11月20日,他在给中央军委写的《呈请批示军事工程学院校舍建筑初步计划》中提出的建筑总面积是41.19万平方米,计划3年完工。由于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加上哈尔滨冬季零下三四十度,冰天雪地施工,困难很多,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一听都摇头,担心难以如期完成任务。 1953年元旦,陈赓起了个大早,挨家挨户招呼学院领导:“你们几个老兄早点起,咱们一起去拜年。”陈赓率几位学院领导一起到了省长和省委书记家。省长怎么也没想到陈赓会亲自上门拜年,论资历、论职位陈赓是中央委员,而松江省当时还没有一个中央委员,论贡献陈赓也比他们大。现在陈赓亲自登门来拜年,一脸和蔼和诚恳,感谢地方支持学院工作。省长马上表态:“哈军工在当地有什么要求,松江省和哈尔滨市一定尽力办好。” 陈赓一行又来到吕市长家,吕市长慌得没有穿袜子就跑出来连声说:“陈司令,你还亲自到我这里来了,有事打个招呼就行了。”陈赓说:“我们来,一是向你拜年,二是感谢哈尔滨市对军事工程学院建设大力支援。”市长说:“实在不敢,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由于对地方党政机关的尊重,从而也得到地方政府对军工建设的大力支持,军工在哈尔滨十多年有求必应。没有省、市的支持,军工迅速建成是很困难的。 1月总政治部通知,军事工程学院暂执行兵团级党委权限。2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军事工程学院隶属中央军委和总参、总政、总后直接领导,学院下设6个部:政治部、干部部、科学教育部、技术部、队列部、物资保障部;5个系: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系;一个预科大队。 4月25日,第一期建筑工程破土动工。在举行建筑施工奠基典礼时,陈赓在施工现场铲了第一锹土,全院4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任务从此揭开序幕。省建筑公司边总经理率领5000名工人与军工近百名施工检查员并肩战斗在工地上。 当时工地如战场,喇叭成天响,昼夜苦战,风雨无阻,白天红旗招展,夜间灯火辉煌。陈赓经常一个人到工地各处走动,了解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给工人讲“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道理。 陈赓的性格是闲不住,总是这里跑跑,那里转转,平易近人,关心群众,在基建工地各工区都有他的身影,连工人住的工棚和食堂他也去看看。遇到工人休息,他就在工人群众中问寒问暖,关心工人的生活和工作,鼓励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完成毛主席交给的光荣任务。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他三天两头拖着打仗受过伤的腿在工地上到处转。陈赓和工人们一见如故,说着幽默的笑话,和工人们问长问短了解施工进展情况。 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空军系教学大楼快要封顶了,陈赓和工人一道爬到最高层,在上面转了一大圈。他还冒着暑热多次登上其他快要竣工的教学楼顶。 就是这楼顶,也够他烦心的。负责基建的人向他报告:“不搞琉璃瓦,设计院不愿意设计!”因为,当时的教学楼都是“大盖帽”。大屋顶需要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琉璃瓦要花大笔钱。陈赓坚决不同意,一律改成灰瓦。 基建负责人又报告说:“设计院还提出,把柱子都漆成红色。” “咱们又不是盖宫殿,不要漆红。”陈赓语气坚定。 “不行啊,不同意他们的方案非误了工期不可!” “误了工期找你算账!”陈赓不容置疑道,“你跟设计院讲,一不要琉璃瓦,二不要红漆柱子,他们设计也得设计,不设计也得设计,这是命令!不能讲价。” 事情就这样拍板定案了,陈赓还要亲自上楼顶再看看有什么问题。 军工50多米高的水塔,当时是哈尔滨最高的水塔,快要修建好了,陈赓望着塔顶动了爬上去的念头:“这可是制高点,我要上去看看质量如何。” “不敢不敢,院长,太危险。”许多人劝他不要上去。 “我又不是去跳楼,怕什么?”陈赓拿定了主意。 “水塔太高,年轻人上到一半都觉得头晕。何况现在还没有修好,只能顺着脚手架往上爬,院长您的腿在战争中还受过伤。” 这次,陈赓是铁了心非到塔顶看看不可:“过去打仗都不怕,上水塔怕什么?” 警卫员知道陈赓的脾气,他要干什么是很难拦住的,赶快上前跟随搀扶。陈赓一摆手,示意警卫员不要扶:“放心吧,我自己能上。” 正当陈赓满头大汗往水塔顶端爬时,他没有注意下面来了许多人,大家都仰着头看他,为他捏着一把汗。 竹子搭的脚手架,人登上去迈一步晃一下。政治部副主任张衍刚才再三劝阻陈赓不要上去,现在却不得不跟着陈赓往水塔上爬。 上到一半时,张衍身上全都汗湿了,头上直冒冷汗,从上往下瞄了一眼,水塔下的人小得像枝笔。当年张衍36岁,而陈赓50岁。张衍真为在他上面正往水塔顶端爬的陈赓担心啊!手里捏着一把汗,腿都有点发抖了。 他们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张衍已经气喘吁吁,陈赓也开始喘着粗气。张衍想扶一下陈赓,陈赓一挥手,继续往上爬。 陈赓终于站在水塔顶部,俯瞰四周,哈军工的工地上热火朝天,哈尔滨的各大建筑物尽收眼底。陈赓兴奋地对张衍说:“这水塔真高,全校都看清楚了,我们的哈军工就要建好了。” 张衍气喘吁吁地点头赞同。的确,那种登高望远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陈赓的手插在腰上,举目远望道:“将来在水塔顶上装上霓虹灯,安上八一军徽,让大家老远一看就知道这是我们哈军工……” 话是这样说,可陈赓心里比谁都急,要保证1953年9月1日开学,校舍建设是头等大事。教员、学员总要在房子里读书、学习和住宿呀。 1953年6月5日上午,陈赓请来了中共松江省委书记李长青、省主席强晓初,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王一伦、市长吕其恩到军事工程学院主持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学院三方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施工进度与质量问题。 针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陈赓发言说:同志们努力啊,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我们必须加快国防军的现代化建设,而我们这个学院就是为了加快培养现代化的技术军官去驾驭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这是党中央、毛主席交给我们的紧迫任务。参加军工学院建筑任务的全体干部和工人都担负着这项紧迫的光荣任务,我们要像志愿军打仗那样克服一切困难,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按时完成任务。” 这次会议,协调解决了各方面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保证了施工进度与质量。 那时,为了学院基建的事,陈赓常往市政府跑,省市领导也都知道“陈赓式的幽默与厉害”。市长吕其恩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陈赓坐着他的黑色吉姆车去市里办事。车开到半路就看到一名交通警察摆手拦车。司机回过头来请示:“陈院长,咱们停车吗?” 陈赓说:“停车吧。” 坐在前排的警卫员伸出头问警察:“你有什么事?” 警察说:“把我送到市公安局去。” 警卫员刚要张口说不行。陈赓说:“让他上来,咱们送他去市政府。” 汽车开到市政府大楼前,那位警察要下车,陈赓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兄,你先别下车,等一下。” 陈赓对警卫员说:“你上楼去把吕其恩市长叫下来。” 吕其恩来后,陈赓走下汽车,一边和吕其恩握手一边说:“他是你的兵,拦住我的车,要搭车到这儿来。现在我已安全送到,将他交给你吧。我有急事告辞了。”说完上车就走。 其后,吕其恩以此事为典型,对民警们利用职权随便拦车图自己方便等谋私利行为进行了整顿教育。 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陈赓亲自检查督促,学院建设进展迅速。1953年7月,学院向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建工部申报1954年建筑计划。列入计划的各系教学大楼、办公大楼、礼堂、体育馆共20万平方米,需建筑费4000万元。为此,负责此项工作的李懋之,7月7日晚8时,向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黄克诚专门作了汇报。黄克诚听完汇报后,从国家整个财经状况、原材料供应、建筑施工能力等情况一一做了说明,最后结论是:“从整个国家的能力看,很难批准你们明年20万平方米的建筑要求。” 怎么办?李懋之愁眉紧锁,将情况报告了陈赓。 陈赓果断地说:“黄部长讲的道理都对,可我们的事也要办,看来不找‘上帝’是不能解决问题了。” 7月10日,陈赓急匆匆地直奔中南海去见毛主席。 毛主席一看陈赓一脸急不可耐的样子,就笑了。老人家想起一件往事。1943年一个炎热的夏日,毛泽东在延安抗大作整风报告。忽见台下最前排的陈赓抓耳挠腮,东张西望,然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奇怪地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陈赓不语,伸手拿过讲台上毛泽东的搪瓷杯,“咕咚咕咚”就喝下去。然后,擦嘴、立正、敬礼、报告说:“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喝。现在没事了。”全场顿时哄堂大笑,毛泽东也宽容地笑了。 毛泽东了解陈赓,对陈赓的幽默喜爱有加。据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回忆: 1947年6月在陕北的小河村村西的石屹崂,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次中央扩大会议。这是一次军事会议。周恩来、任弼时及彭德怀、贺龙、陈毅、陈赓、王震等各部队的负责人以及中央后委的杨尚昆等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刘邓所部“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关照工作人员举行一次会餐,款待诸位领导同志。高朋满座,很长时间没有相见了,这次聚首,自然备感亲切。饭桌上充满了热烈、欢快、轻松的气氛。 交杯换盏时,厨师把一碗菜放在桌上,说“这个菜叫‘三不沾’,请各位领导都尝尝!” 这是一道用鸡蛋做的菜,因为油比较多,吃时不沾筷子不沾碗不沾嘴,所以取了个菜名叫三不沾。这时陈赓把鼻子凑到碗边:“好香啊!哎,诸位,在上海时有一次我在街头一个饭馆吃饭,正吃着,来了个讨饭的,你们猜他是怎么要法?”说着,他“扑!扑”往碗里吐了两口,“你看,这还怎么吃,我只好把饭给了他。噢,该死,该死!我怎么真吐了!” 毛泽东大笑着说:“好你个陈赓,想吃你就吃呗,别跟我们大家耍滑头么!” 陈赓也笑了:“还是主席了解我,那我就尊敬不如从命了!”说着,他捧起碗来,几筷子就把一碗三不沾报销了。① 这时,毛泽东微笑地看着陈赓说:“你今天又为什么事情找我呀?” 陈赓说明来意,这次是为了学院解决教员和建校舍的问题。 毛泽东说:“不要急嘛,先喝杯茶,我请朱总司令一起来听你的汇报。” 陈赓坐下来,端起茶杯喝了几口,朱德就到了。 陈赓将9个月来学院建设的情况扼要作了汇报,然后,提出对国内形势和急需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看法,进而又提出学院培养任务急,教员缺,建筑规模大,国防经费少,黄克诚部长不愿批明年20万平方米的5幢教学大楼及礼堂、体育馆,筹建工作遇到了实际困难,陈赓竹筒倒豆子般的都说了出来。然后,他长出了一口气,目视着毛泽东。 毛泽东说:“陈赓对形势分析得很对。战争还在打,战备不能放松,苏联援助我们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正在不断送到部队,光靠几个专家顾问指导不行,我们急需要有自己的军事工程技术干部。陈赓提出的问题我看都能解决。”说完他回头问朱德,“你的意见呢?” 朱德说:“我同意主席的意见。朝鲜战争的经验教训,要求我们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军工学院培养现代化技术军官是部队搞现代化的一个先决条件,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没人会用不行。国防费用是少了一些,但应分轻重缓急,有重点开支。军工学院所需经费,应该充分保证。” 毛泽东说:“你去告诉黄副总长,召开军队有关部门的首长会议解决问题。”接着他又用征求意见的口气问:“陈赓,你还有兴趣办这个学院吗?我想调你到军委来工作,你的意见呢?” 陈赓爽快地说:“主席,我很愿意办这个学院,而且兴趣很高,请主席批准我办下去,多学几年建设现代化军队的知识,以后再说调不调的问题。” 毛泽东点了点头,赞同说:“我支持你把学院办好!” 陈赓趁此提出请求:“我们学院今年9月1日就要开学,请主席在百忙中为学校写个《训词》,再为学院的报纸起个名字。” 毛泽东谦虚地一笑,答道:“我现在已不常写东西了。这样吧,《训词》我让肖向荣(时任军委办公厅主任)起个草,我修改修改。还有校办报纸,南京军事学院的叫《军学》,你们军工叫《工学》好,就两个字,我可以写。” 因为很快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研究解决军工的问题,陈赓第二天又去向周恩来汇报了与毛泽东、朱德谈话的情况。周恩来欣然表态,各有关部门都要大力支持办好这个学院,要人尽量抽,要器材尽量给,建筑计划照准。最后,周恩来语重心长地提醒陈赓道:“陈赓,明年建筑任务数量大,你要防止完不成任务哟。另外,你要跟在他们屁股后边抓紧催办,免得落空。” 有了“上方宝剑”,陈赓又告诫李懋之等人:不要以为有了“上方宝剑”,就到处张牙舞爪,盛气凌人,惹人讨嫌。以后向各军兵种要求解决问题,要精打细算,掌握紧一点。对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也是这种态度。并要李懋之当晚就给远在哈尔滨的徐立行和张衍打电话,并转告各部、系。 7月13日,军委召开扩大会议,请政务院人事部、高教部、建工部的部长参加。陈赓简要汇报了建院进展情况和困难,提出了需要解决的教员、干部、建材、器材等问题。人事部部长安子文、高教部副部长凯丰、总政副主任萧华分别发言,表示给予支持。经过研究讨论,黄克诚总结说:“陈赓创建哈军工是军队现代化必须走的第一步,是国防现代化基础的基础,毛主席、周总理都十分关心,大力支持,各方面要慷慨支援。陈赓同志是两手空空,白手起家。9月1日哈军工就要开学,困难确实很大。毛主席指示:‘陈赓提出的问题都应该给以解决。’大家应本着这个精神,大力支援哈军工。陈院长提出要人的数目不变,但要照顾大家困难,同意分批调,望各单位按时调去。校舍建筑明年是重点,确定18万平方米,3500万元资金,大礼堂、体育馆可以放到后年去,要保证建成5座教学大楼。9月1日开学,总参负责通知,请各总部、各军兵种和政府有关单位派代表参加,当地党政领导和兄弟院校由学院直接邀请他们参加。” 结论有了,会结束了,陈赓自然兴奋无比,这段时间他呕心沥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建校舍和调教师这两件大事上,现在终于初见成效。他高兴地站起来说:“承蒙大家关照、支持,我在这儿向大家表示感谢了!欢迎大家到我们哈军工参加开学典礼。” 就在开学前夕的8月6日,军委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后回到祖国,他回国的第一站就是到哈尔滨视察即将宣告成立的军事工程学院,也顺便看看老战友陈赓。 抵达哈尔滨前,彭德怀特意打电话告诉陈赓:“这次我到军事工程学院去看看,你可不要组织部队欢迎,我只要你一个人到火车站来接我。” 陈赓笑答:“一言为定。” 就这样,陈赓没有惊动任何人,他到火车站把彭德怀接到了哈军工自己的住处。而这次彭德怀也不兴师动众,只带了一个警卫员,来看望陈赓。当时松江省领导得知彭德怀要来哈尔滨,早已给他安排好高级宾馆。可是彭德怀不去,他就是认准了陈赓那简陋的小平房。 彭德怀环顾四周,陈赓的住房简单而整洁,没有任何豪华的装饰,只是比朝鲜战场的宿舍里多了些书,增加了一些儒雅之气,彭德怀感到非常温馨。他对陈赓带头住小平房,把好房子让给教授们住感到很满意。赞扬道:“陈赓,你还是老革命的作风啊!” 该吃饭了,陈赓真发愁了,夫人傅涯不在哈尔滨,彭德怀不但要在他这里住,还要在他这里吃,他总该给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彭德怀吃点好的吧。于是,陈赓跑到隔壁张衍家求援。 陈赓急匆匆地对张衍说:“帮帮忙,你快点给我准备几个菜。” 张衍被搞了个措手不及,无奈地说:“我家里一时也拿不出什么能摆到桌面上的好菜呀。” 陈赓说:“你老父亲带来的小干鱼味道不错,先支援我吧。” 就这样,陈赓从张衍家里拿来了一盘小干鱼,再加上准备的4个家常菜,两个老战友有滋有味地吃了一顿家常饭。 晚上,彭德怀就住陈赓的小平房里,两个老战友同住一间屋。彭德怀让警卫员睡在外屋,他开玩笑地对陈赓说:“没人站岗我睡不着觉,习惯啦。”他们躺在床上,从解放全中国谈到朝鲜战争,一直说到建设哈军工。 陈赓与彭德怀一聊就聊到了大天亮。 第二天上午,陈赓陪同彭德怀到哈尔滨市斜纹二道街14号和30号看望住在那里的教授、专家们,在饭厅里彭德怀对教授们说:“朝鲜战争结束了,我们胜利了,功劳大家都有一份。现在我们办军事工程学院,需要有真才实学的教授,你们为了国防建设,从全国各地来到哈尔滨,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然后,陈赓又陪同彭德怀到王字楼、之字楼巡视刚刚建立的基础课教授会,给教授们很大的鼓励。 陈赓还特意安排在王字楼的小礼堂请彭老总接见学院团以上干部,并给他们也讲讲话。彭德怀很高兴地接见了这些从战场转到军队最高学府工作的团以上军官们,他说:“我们志愿军在朝鲜作战,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以这样的劣势装备,同最现代化的美国军队作战,是很困难的,我们必须办好学校,培养出大批的军事技术人才。你们经过战争的考验,现在来到学校工作,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积累办学经验,把我军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办好。” 学院开学后,仍然坚持“先教学,后生活”的原则,边教学、边建设,继续抢时间,赶进度,勤俭建院。到1955年4月,5座教学大楼,巍然屹立在哈尔滨市最高点。这年还建了大礼堂、体育馆、院办公大楼和教员、学员、干部宿舍。到1956年,院内院外,共建起了四十多万平方米的校舍,超计划完成了任务。 反浪费运动开始了,1956年夏,中央派王世泰带检查组到哈军工检查基建方面的铺张浪费情况。5幢教学大楼虽然是有特色的军兵种标志大屋顶,但没有琉璃瓦,造价低,质量好,又显得庄重朴素,拿来项目表、价格表仔细一算,按国家定额标准,还节省了480多万元。 王世泰回京后对陈赓说:“你们哈军工建院规模大,花钱多,风声大,议论多,本来去军工是要找个浪费典型,想不到你们成了节约典型,还应受到表扬,介绍经验。” 这时陈赓哈哈笑起来:“你背着‘圣旨’,举着‘上方宝剑’到哈军工找浪费典型,没有宰我,感谢不尽,还介绍什么经验?不过我要告诉你,我们有个好管家——李懋之,山西人,会管家,不乱花钱。” 陈赓放心了,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已经形成了一大片军人城,到1957年拥有校舍60万平方米,实验室149个……学院的基础设施犹如一块坚实可靠的基石,为培养高等军事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