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令员到军事工程学院院长,这是陈赓人生旅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1952年7月11日,毛泽东任命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免去其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职务。 然而,摆在这位新上任的院长陈赓面前的是,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和设备,连教育计划怎么制定都不了解。况且陈赓从未办过军事技术院校,更不要说办综合性的高等军事技术院校了。再加上朝鲜战争正在进行,前线等着要技术干部,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困难吓不倒陈赓,他的一贯作风是,只要干,就要干得漂亮、精彩。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解放军是一只猛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就是为猛虎添翼。当然,创业是艰难的,但是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军事工程学院也一定能够从无到有。我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 陈赓说到做到,他像指挥打仗一样,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制定作战部署,勇敢地踏上了办学的道路。
周恩来总理为了帮助陈赓迈出办学的第一步,致函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为军事工程学院聘请顾问、专家。 1952年7月,苏联政府派出了以瓦·依·奥列霍夫空军中将为首的4人专家设计组来到北京。陈赓陪同苏联专家组乘飞机从北京到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南京、上海和武汉等地考察。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确定把校址定在哈尔滨。同时提出按军兵种需求,学院设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工兵5个工程系、23个专科的具体建院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陈赓提出了一个边建、边教、边学和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和建院方针。明确了军事工程学院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招生人数、毕业去向、校址选择、组织机构以及教师、教材和教学设备来源等一系列的问题。陈赓将这些构想向中共中央作了汇报。 中央军委决定以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和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以及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基础,组建军事工程学院。 1952年8月22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军事工程学院成立筹备委员会。陈赓为主任,徐立行为副主任,委员有:张述祖、李懋之、张衍、胡翔九、黄景文、赵子立、任新民、沈正功。办公地点在北京地安门恭俭胡同59号院。 就在这天,陈赓以筹备委员会主任的身份主持召开第一次会议,他在会上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明年开始实行,五年计划包括国防建设计划在内,建设军事工程学院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来应该按军兵种分别建立军事工程学院,由于国家力量有限,目前只能办一个“联合的”军事工程学院,为各军兵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掌握现代技术是军队建设的大事。因此,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外国朋友也有这个建议。过去我们没有条件创办这样的学校,现在全国胜利了,条件改善了,已经有了一批知识分子,在座的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的各位专家就是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一支“主力军”。 说到这儿,陈赓停顿了一下,然后大声说:“靠我们齐心协力,办好我军的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现在军工已‘怀胎’,明年‘出世’,它将在我军建军史上占有一个重要位置。办好这个院校有优越的条件,有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有中央军委和各总部的坚强领导,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军队各军兵种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有苏联专家的帮助。我们校址已选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周总理决定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址全部给我们作为扩建基础,他们另建。国防现代化迫切需要技术军官。周总理指示,军事工程学院要尽快上马。” 陈赓的目光环视了一下大家,用力地挥了一下右手说:“军中无戏言。任务紧迫,时间不允许我们迟缓,筹备工作要立刻开始,争取3个月内基本完成各项工作,12月份迁往哈尔滨办公。” 这次会议明确了筹备工作的各项主要任务,对学院的总体方案、体制编制的拟定、聘请教授、选调助教、招收学员、校舍建筑、申报采购器材等几项主要工作,做了分工。 最后陈赓强调既要分工,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既有各自的主要任务,又要交叉兼顾。陈赓以主要精力抓师资和校舍两件最紧迫、最棘手的大事。 9月3日,陈赓再次召开筹委会,让大家谈谈这几天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大家七嘴八舌地把情况一说,发现困难还真不少,于是有人建议:请周总理召开一次政务院有关部委、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领导参加的会议,讲讲建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意义,请他们给予大力支持。
陈赓正准备向周恩来汇报学院筹备情况,于是说:“行!我找周总理去,我们要借用上方宝剑的作用。” 9月底,刚从苏联访问回来的周恩来召集由国家有关部委、解放军各总部及各军兵种领导参加的关于哈军工建设的专门会议。到会的有:中央军委委员兼华东军区司令员和上海市市长陈毅、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长薄一波、人事部部长安子文、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粟裕、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炮兵司令员陈锡联、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等。 周恩来讲了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重大意义后说,在座的各位应协助陈赓尽快建成这所军事工程学院。要人、要钱、要东西,要尽可能无私地慷慨支持,此事已告东北局和松江省①,要省委大力支持军工学院的建设。陈赓也要抓紧时间开展工作。以后需要开会,由陈毅负责组织。 周恩来讲话后,陈赓站起来拱手环顾一周说:“各位政府‘大臣’,各位将军、‘元帅’,兄弟才疏学浅,诚惶诚恐接受这个史无前例的任务,实在寝食难安,竭诚祈求各位军政首长,大力扶持兄弟一把,共同来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任务。” 薄一波插话说:“你什么时候都少不了说俏皮话。” 趁着会场上大家积极性都很高,陈赓把哈军工创办的构想与规模一一作了介绍,真诚地说:“会后我就把建筑方案和各项工作计划提出来,由筹委会各分工负责同志向在座各位首长汇报请示。我们是直属军委的学校,也是直属各军兵种的院校,学校除军委赋予的任务外,每个系都要向自己的军兵种首长汇报请示工作,接受领导,希望各军兵种首长多加指导。” 接着,陈毅说:“建立军事工程学院是非常重要、非常迫切的。周总理指示要尽快上马,陈赓提出边建边教边学,请调教授同时招生,这样就能保证早出高质量的人才,打响第一炮。希望大家根据这个会议的精神,大力支持陈赓,把军工学院尽快建起来。” 薄一波发言说:“我们全力支持陈赓办好这所学院,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国内有的优先调拨;国内没有的,去国外订货,要尽最大努力来满足你们的要求。” 萧劲光、刘亚楼、许光达、陈士榘等都表示全力支持办好军工学院,已有的武器装备要多少给多少,现在没有的,从国外进口,先满足建院需要。 陈赓欣喜道:“大家真慷慨,要多少给多少,其实多了也不要,每样两套就可以,一套做实物教学,一套解剖研究。” 会议圆满结束了。散会后,别人都走了,可是陈赓仍然不走,他请示周恩来道:“我们请来那么多苏联专家,该怎样向他们学习,不要让我犯教条主义错误呀?” 周恩来说:“你跟我一块去请示毛主席吧。” 后来毛泽东指示:在军事科学技术方面要全学人家的,咱们不懂,没有办过这样的学校,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我军的发展实际不断提高,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这就是“洋为中用”的方针,不能说是教条主义;在军事行政管理与训练方面主要是学习人家的正规化建设与训练方面的经验,不要怕有点形式主义;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要发扬我军数十年来行之有效的思想领先、政治挂帅的传统,不搞一长制、命令主义。不学的地方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卑不亢,多做耐心解释工作,不能影响团结。 陈赓还将这次的会议情况向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作了详细汇报。 彭德怀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十分重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重视军事院校的建设。他和陈赓在朝鲜战场的枪林弹雨中共同指挥战斗,有同感,有共识,深感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批知识军人,提高战斗力。 彭德怀对陈赓提出的哈军工要“边建边教边学”的方针很赞赏,连连说:“这个方针很好,体现了我们的急需,国家要快出人才。虽然新中国百业待兴,经济困难,但大家对创建哈军工都慷慨支持,我很高兴。” 陈赓立即将中共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传达给军工筹委会的全体人员,他让大家按分工赶快提出计划,分头呈送各主管部门,趁热打铁,抓出成效。并鼓励大家说:“干得好是你们的工作成绩;出了问题,我承担责任。”当时,筹委会的同志都激动得满脸放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