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林彪一伙并没有放弃对叶剑英等的迫害。1969年10月,他们借口所谓"紧急战备"需要,迫使叶剑英等许多老同志离开北京奔赴外地。年过七旬的叶剑英被"下放"到长沙,以后又辗转流徙于岳阳、湘潭、广州等地,含冤受屈,受尽林彪及其追随者们的冷遇、刁难和折磨。同时也受到许多领导人和基层工作人员及群众的关怀和爱戴。周恩来曾亲自打电话慰问。下放到江西的王震特地赶到湖南看望。湖南省军区的一些好同志对处在困境中的叶剑英尽力给予关心照顾。叶剑英和这些同志相处甚安,经常说古谈今,启发他们读书明理,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①(①访问胡家虎、赵宴宏、赵福和、萧振西、萧根如、王润泉、阳新明等谈话记录,1986-1993年。)他在外地的弟弟和子女偶尔来看望,或捎信来问候,他表示感谢:"千里寄书能慰我,似逃空谷听人声",在给选宁的复信中写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在"战备疏散"期间,叶剑英虽然身处逆境,年老多病,儿女失散(有的在监,有的致残),但仍胸怀开阔,泰然处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乐观情绪。每天坚持读马列、毛泽东著作和古典文学,学习外语,坚持锻炼身体,坚持收听广播,关心天下大事,为国为民忧心。他利用各种机会,经常出外走一走,转一转,参观工厂,看望群众,向有关部门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他登临岳阳楼,极目八百里洞庭,览物动情,反复吟诵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②范仲淹《岳阳楼记》。)爱国利民,其志更坚。心有所感,则吟诗填词以明志。1970年端午节,他遥望汨罗江,凭吊屈原,作诗一首:
泽畔行吟放屈原,
为伊太息有婵娟。
行廉志洁泥无滓,
一读骚经一肃然。③(③《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54页。)
叶剑英平生十分敬佩屈原的诗品和人品。他设身处地,想起屈原当年的放逐生活,以"行廉志洁"来鞭策自己。他默默地忍受着不公正的待遇,不提任何特殊要求,经常告诫身边人员,不能给人家添麻烦,不准搞特殊。他在岳阳招待所,亲自下厨房感谢炊事员陈炳生给他做的可口的饭菜。有一次,他与陈聊天,看到要把剩下的藕汁倒掉,便劝阻说:"陈师傅,这是好东西,丢了太可惜。替我留下来,下顿饭给我喝!"使在场的同志很受感动。①(①访问陈炳生、陶敬业、钟友情、方震等谈话记录,198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