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发动“大跃进”,是从农业开始的。
1957年九十月间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不仅揭开了批评“反冒进”的序幕,同时也揭开了发动农业“大跃进”的序幕。这除了批评“反冒进”本身就奠定了“大跃进”的思想基础之外,还因为全会基本通过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后简称《四十条》或《农业发展纲要》);在征求与会同志的意见之后,中央作出了《关于在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是由毛主席主持制定,于1956年1月25日,经最高国务会议通过后公开发表的。八届三中全会的修改,主要是在序言中增写了农业发展两条道路的斗争和我国的正确选择;在条文中增加了巩固农业合作化制度和农业增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将原草案中要求5年或7年内实现的指标(例如基本扫除文盲等),都改成12年实现。但是,最关键的粮食单产指标没有修改。毛主席要求五年内粮食产量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达到2000斤,半个世纪内做到亩产2000斤。他认为,现在一人三亩地太多,将来只用几分地种粮就够吃。修改后的纲要,于1957年10月25日公开发表。同日,中央发出通知,组织全民讨论,要求通过讨论,在全民中“开展一次大辩论,目的在认清方向,坚定信心,人人努力,改造中国”;农村讨论应放在冬季,“以便掀起一个生产高潮”。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第一篇关于四十条修正草案的社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的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这是党中央通过报纸正式发出“大跃进”的号召,也是第一次以号召形式使用“跃进”一词。这说明修改后的农业四十条,实际上成为发动农业“大跃进”的纲领。
用中央和国务院名义,于1957年9月24日发出的《关于在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要求各地要鼓起像1955年冬季高潮中那样一股劲头来,使这一运动“成为随着目前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高潮而来的生产高潮的主要组成部分”。11月、12月,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召开了党的代表大会,贯彻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形式,批判“右倾保守”,落实四十条,部署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投入水利建设的劳动力,10月份两三千万人,11月份六七千万人,12月份8000万人,1958年1月达到一亿。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掀起,实际上吹起了农业“大跃进”的号角。
在水利建设高潮中召开的南宁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问题。会后,正式写进《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后简称《六十条》)中,草案规定:“在今后五年内,或者六年内,或者七年内,或者八年内,完成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规定。各省委、直属市委、自治区党委对于这个问题应当研究一下。就全国范围来看,五年完成四十条不能普遍做到,六年或者七年可能普遍作到,八年就更加有可能普遍作到。”南宁会议以前,安徽提出三年改变面貌的目标,毛主席接受安徽省委负责人的建议,在《六十条》中规定:“十年决于三年,争取在三年内大部分地区的面貌基本改观。”“口号是:苦战三年。”毛主席还采纳了农业部长廖鲁言的意见,提出了一种掌握时机的方法,叫做:“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头年看前冬。”认为只要掌握好时机,三年改变农村面貌,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把握就更大了。
南宁会议原定是听取九省二市汇报,讨论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问题。那时年度计划归国家经委管。会前,经委编制1958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草案,是按常规程序编的,各项指标尽量建立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南宁开会时,批评“反冒进”,大家的头脑热起来了。我预计到,经委编的年度计划草案很难满足地方同志的要求,于是向毛主席建议搞两本账:中央一本账,地方一本账。毛主席采纳了这个建议,经过讨论研究,变成了三本账。《六十条》中的第九条把三本账的思想作了这样的表述:“生产计划三本账。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毛主席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专区、县立即着手编制1958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二本账。1958年计划的第二本账会后即报来,粗线条的“二五”计划的第二本账,在1958年7月1日以前交卷。后来的事实说明:我这个建议是个失误,因为两本账或三本账的观念为计划的层层加码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缺口。中央带头搞两本账,各级就都搞自己的两本账,下到基层,同一个指标就有六七本账了。不管工业也好,农业也好,其他行业也好,“大跃进”中的各种高指标,大都是通过编两本账的方法,层层拔高的。
南宁会议后,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等省委提出,五年或者稍多一点时间,粮食生产达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目标。河南省委向地县部署:当年麦收前,全省实现水利化;消灭“四害”:老鼠、麻雀(后改为臭虫)、苍蝇、蚊子;当年实现纲要规定在12年内达到的粮食亩产指标;年底全省城乡消灭文盲。因工业集中,历年吃外调粮的辽宁省提出,当年实现粮食、猪肉、蔬菜三自给。毛主席对河南的部署虽有怀疑,但认为危险不大,只要求不要登报。让河南试验一年,如河南灵了,明年各省再来一个大运动。党中央和省委要求如此之急,下面当然就更加“只争朝夕”了。
1957年冬天以来,毛主席抓农业,除了十分重视指标以外,还非常重视农业的增产措施和群众的干劲。后来,《人民日报》有一篇社论,题目叫《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可以说是如实地反映了毛主席抓农业的基本要领。毛主席重视的农业增产措施,除大兴水利建设之外,就是耕地深翻改土、合理密植、工具改革、养猪积肥等。著名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就是毛主席在1958年致力于抓农业增产措施基础上总结概括而成的。
毛主席听说山东有个大山农业生产合作社,因为深翻土地增产,“不多不少,增产百分之百”,就鼓励各省同志搞深翻。他对湖南的同志说:“深翻换土,大有味道,宁可一亩地花一百个工、几百个工也要干”;又对陕西的同志说:“订个五年计划,用人海战术,把耕地全部翻一遍。”河南省长葛县县委第一书记在八大二次会议发言,专门介绍深翻地的经验,说他们县到1958年4月底,33万亩早秋地都深翻了一遍,深度在一尺五寸左右,计划年内把全县112万亩土地“来一个大翻身”。据他说,土地经过深翻,可以充分发挥水、肥的效能,使产量增加百分之几十以至一倍、几倍。毛主席5月27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讲话时,号召在全国推广长葛县的经验。他指出:“深翻一尺五寸,是一大发明。长葛的经验向所有各县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长葛县今年一年就把全县的耕地112万亩深耕一遍,难道别的县就不能吗?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四年;四年不行,五年总可以了吧!”后来,农业部在长葛县召开全国现场会议,决定大干一秋,加上明年一年,把全国所有耕地深翻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