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反冒进的批评,集中在以下五个问题上:
1.关于反冒进问题的性质。
毛主席认为,大家都是为党为国,不是为私。反冒进的性质还不是路线问题,而只是在一个时期一个问题上的方针性“错误”。“一个时期”,就是1956一1957年;“一个问题”,就是建设规模、建设速度。
毛主席批评反冒进是方针性“错误”的理由有两条。
一是,他认为反冒进给群众的积极性泼了冷水。1958年l月12日,毛主席在南宁会议上说:我就怕6亿人民没有劲,不是讲群众路线吗?6亿人民泄气,还有什么群众路线?看问题要从6亿人民出发。1月14日毛主席又说:反冒进伤了许多人的心,水利、办社、扫盲、除四害都没劲了。1月16日毛主席在他的“讲话提纲”里列了这么几条:“劳动者阶级表现积极起来,它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用这点作标志,证明革命来了。”“1956年我们有些人不认识这一点。”“1958年,人民对革命和建设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过去任何时候更高。”在l月20日的会上,毛主席说:冒进是全国人民烈焰冲起来的,是好事,部分是坏事,反冒进把前进放在第二位了。2月18日,毛主席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又指出:反冒进反得那么厉害,把群众的气泄下去了,加上右派的猖狂进攻,群众的气就不高,我们也倒霉。我们这些中央委员,你就那么舒服呀?我是不舒服的。
二是,毛主席认为反冒进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958年2月18日,他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如果说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而反冒进是马克思主义,那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变了样子,把搞得少的叫马克思主义,搞得多的不叫马克思主义。我不赞成反冒进叫马克思主义,赞成冒进才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冒进好嘛,使农民多搞了水利嘛!3月9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说: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冒进,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究竟采取哪一种?我看应该采取冒进。毛主席还强调说:以后反冒进的口号不要提,反右倾保守的口号要提。反冒进这个口号不好,吃亏,打击群众。反右倾这个口号为什么不会打击群众呢?反右倾所打击的就是一部分人的官气、暮气、骄气、娇气,一些人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这些东西应该加以打击。
毛主席历来珍惜群众的积极性,反对泼冷水。他认为,要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加速经济建设,需要群众的干劲,“气可鼓而不可泄”。应该说,这是有道理的。不过,毛主席把这一点夸大了,忽视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并给强调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进的同志“上纲”,说是对群众的积极性“泼冷水”,犯了“方针性错误”,这就不对了,不合乎实际了。他把这个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到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来分析,也是不适当的。发挥群众积极性而不加正确领导,就会变成盲目性。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规律性,就可能表现为唯意志论。正如列宁说过的,真理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2.关于反冒进同右派进攻之间的联系。
毛主席认为,反冒进在前,右派进攻在后。反冒进的人说1956年是冒进,右派攻击1956年是“全面冒进”,二者之间是相关联的。
1958年2月18日,毛主席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右派把你们一抛,抛得跟他相距不远,大概50米远。……我们的同志就会生气,“噢,你右派把我抓得跟你差不多呀!”果然生了气。表现在去年6月23日周恩来同志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那一篇报告,痛驳右派,壮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
在1958年3月19日成都会议上,毛主席为重印《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部分按语写了说明,指出:“我们没有预料到1956年国际方面会发生那样大的风浪,也没有预料到1956年国内方面会发生打击群众积极性的‘反冒进’事件。这两件事,都给右派猖狂进攻以相当的影响。”
这里,我顺便讲一段小插曲,说说毛主席在讲话中表扬的周总理1957年6月23日在人大的那一篇报告。报告中有两段话,批评了右派所谓“全面冒进”的攻击,同时肯定了1956年是“跃进的步骤”、“跃进的发展”。后来,毛主席看了彭真同志1958年5月25日送来的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说明最早使用“跃进”一词自此始。毛主席当即写了一封信,表彰发明这个词的人“其功不在禹下。如果要颁发博士头衔的话,我建议第一号博士赠与发明这个伟大口号(即:‘跃进’)的那一位(或者几位)科学家。实际上,周总理使用一“跃进”一词比《人民日报》社论早140多天。5月26日,彭真同志又把周总理的这篇报告送给毛主席,并在上面写道:“主席:‘跃进’一词,在这个报告中已用了。”周总理在当夜也给毛主席写信说:“我当时的中心思想是维护社会主义,反击右派,从建设的实绩上,肯定了1956年的建设是跃进的发展,抛弃了对1956年建设是‘冒进’的错误估计。但是,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反‘冒进’是方针性的错误。”我觉得,右派进攻和党内同志对建设速度有不同的看法,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否则,容易产生负作用,使党内同志不敢讲话。这一点,不是到今天才看得清楚,当时不少同志就已有感觉。
3.关于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