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所谓“资产阶级”的认识
1956年,随着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是不是还像过去那样具有“两面性”?这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关心的问题。
1956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摘要刊登了民建一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讨论当前几个重要原则问题的决议》。其中谈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问题。决议说:“在关于当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问题的讨论上,会议肯定了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还是存在的。”只是积极面在不断地增大,消极面在不断减少或缩小。同日《大公报》发表的记者“二中全会旁听记”则不点名地报道了否认“两面性”的观点和冯梯云、千家驹等人的反驳。据1956年12月3日新华社《内部参考》第2068期刊登的《民建一届二中全会批评章乃器的一些情况》介绍,上述观点是出自章乃器,民建曾经于10月份召开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就对章乃器进行了批评。章乃器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两面性已经基本上消灭了;留下来只是残余或者尾巴罢了。”“工商界进入社会主义,能交出企业而无所留恋,比那些赤手空拳、喊口号、贴标语的人进入社会主义要好些。” 毛泽东将上述这期“内参”的文章批给刘少奇和陈云看,却没有表示自己的看法。但是从毛泽东12月4日给民建负责人黄炎培的信来看,毛泽东是赞成民建对章乃器的批评的。
1956年12月10日,在全国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薄一波代表中共中央说:“现在,有人说资产阶级已经只有一面性了,是‘红色资产阶级’了。这种说法不对。我看现在仍是两面性。既有两面性,是否会发生对抗呢?不一定对抗。……特别是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他们愿意接受改造,已经向工人阶级完全妥协了,不能再说是对抗性的了。……但不对抗并不等于说没有矛盾。阶级矛盾解决了,思想意识方面的矛盾还存在。特别是还会有坏分子和反革命分子的捣乱,大家要注意,提高警惕。”
1956年12月15日,《大公报》发表社论《重要的是加紧改造》,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仍然具有“两面性”。16日,《大公报》又发表了冯和法的长篇文章《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分子的转变问题》,也论述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问题。12月23日,在全国工商联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国营企业代表许涤新专门谈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问题。许涤新说: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各个时期表现不同,“在全面公私合营和实行定息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则以是否进一步接受改造,是否克服其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是否贡献其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作为标准。”许涤新还说积极性是主要的一面,但也不能忽视消极性,不能忽视资产阶级的自我改造。
总之,1956年底关于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讨论,是与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虽然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也已经不是对抗性的,但是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还存在,不能忽视。
但是,1957年反右派”运动以后,毛泽东改变了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到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则更将阶级斗争上升到“纲”的程度,以后直至演化到打倒“资本主义当权派”的“文化大革命”。
因此,从1957年“反右”开始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作为雇佣工人的私营经济不仅在中国大陆是非法的,就是原来的私营企业主,虽然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仍然在政治上受到歧视,“资产阶级”思想被丑化,并被整个社会视为反动的意识形态而不断地遭到批判。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所遗留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1979年6月,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宣布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已不再存在,这个阶级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同年9月26日,中央统战部、中央组织部、国家计委中共党组、国家劳动局中共党组、全国总工会中共党组制定了《关于对原工商业者的若干具体政策的规定》,提出今后不要再叫原工商业者为“资本家”、“资产阶级工商业者”或“私方人员”;也不要在他们中具体划分谁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谁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对于在职的原工商业者,应与其他职工一样,合理地加以安排使用;要信任他们,支持他们的正确意见,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根据他们的职务和担任的工作,让他们参加应该参加的会议,阅读应该阅读的文件、资料;在选拔、考核、评比、奖惩、培训、参观、出国考察等方面,应与其他职工同样待遇,不受歧视。
至此,长达30年的所谓“资产阶级”问题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