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与私营经济
发布时间: 2009-08-27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09-08-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的私营工商业大致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1949年至1952年为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基本上是根据《共同纲领》提出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和恢复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改造其从旧社会带来的不符合新民主主义社会要求的弊病。严格地讲,这个阶段还不能算作社会主义改造,只能说它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1953年到1956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以“改造”之名行“消灭”之实,即通过“公私合营”的形式,先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合营”,然后在1956年内迅速地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此后,数量很少的个体经济则是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而艰难生存。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才“春风吹又生”,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后,许多地方政府对私营经济的政策也由过去的限制转为扶持,私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第一节  建国初期党对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

  如何正确对待城市私营经济,不仅是民主改革时期关系到革命能否胜利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所必须正确解决的基本问题。正是由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了这个问题,才取得了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巨大成就;而在1952年以后经济建设中的许多失误,也是由于对私营经济的错误认识所引发的。

  一、私营经济概况和调整工商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旧中国,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非常不平衡的经济落后大国。就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来说,现代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而遍布城乡的商业,由于战争和国民党政府长达13年的剧烈通货膨胀,变的畸形繁荣,市场秩序混乱。就所有制结构看,外国资本在战争中受到削弱,而官僚资本则迅速膨胀,控制了金融、重工业、交通运输和外贸,民营经济虽然有业多面广、与传统经济关系密切等特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受战争破坏、通货膨胀和官僚资本的挤压,在战后总体衰落,个别行业畸形繁荣,即所谓的“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不如囤,囤不如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敌产为国家所有的政策,建立了强大的、居于领导地位的国营经济,而私营经济则是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所应有的“五种经济成分”得到保护、利用、限制和发展。

  195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平抑物价”和“统一财经”两个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使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具有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但是,旧中国长期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畸形和因“统一财经”刹车过猛导致的“后仰”(需求不足和公私关系紧张),又使国民经济在1950年4月以后出现市场呆滞、需求不足、城市私营经济处境困难的问题,而城市私营工商业的处境困难,固然有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交流不畅、社会虚假购买力消失等客观因素,也有因前一阶段打击投机、稳定物价中造成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紧张等主观原因。于是“调整工商业”,实质上就是使城市私营经济得到应有的位置、发挥积极作用,遂成为1950年党和政府的重大经济举措之一。

  由于“统一财经”中压缩社会需求的各种措施齐头并进,同时也由于物价稳定后社会的虚假购买力消失,4月以后全国出现了市场呆滞、需求不足局面,“5月中旬全国各地工商业者都叫喊货卖不出去” 。因此私营工业生产减少、开工不足。全国私营工业5月份主要产品产量与1月份相比,棉布减少38%,绸缎减少47%,卷烟减少59%,烧碱减少41%,普通纸减少31%;私营商业则纷纷歇业或缩小规模。1950年第二季度,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重庆、西安、济南、无锡、张家口10个城市开业5903家,歇业12750家,歇业多于开业户数为6847家。

  针对这种情况,1950年4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今后几个月内政府财经领导机关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公营企业与私营企业以及公私企业各个部门的相互关系方面,极力克服无政府状态。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必须充分实现,方有利于整个人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现在已经发生的这方面的某些混乱思想,必须澄清。”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建国以后的第一次中共中央全会上,再次重申了上述任务。中财委主任陈云也在会上作了题为《关于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发言,阐明了调整工商业的必要性、内容和有关政策。人民日报还于6月8日为此发表了社论。在七届三中全会之前,中财委即已根据中央的指示,从5月份开始部署“调整工商业”,新中国经济战线上的第三个战役于是开始进行。

  调整工商业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当时凡是不利于经济恢复发展的问题都在调整之列。其中最突出的调整对象是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

  调整公私关系是“调整工商业”的主要内容,它的基本出发点是:既要保证国营经济作为一切社会经济成分的领导力量,又要保护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各得其所,同时反对一切有害于国计民生的投机倒把、牟取暴利行为。其主要措施为:(1)扩大国家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收购包销。1950年国家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收购包销在私营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11•5%提高到27•3%。这种办法既巩固了国营经济对私营经济的领导,也扩大了私营经济需求。(2)划分公私经营范围。国营商业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批发上,扩大批发阵地,适当缩小零售范围,国营商业只经营粮食、布匹、煤炭、食油、食盐等少数重要物资,仅掌握这类商品货源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3)调整价格政策。国家在兼顾生产、贩运、销售三者利益的前提下,保持商品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产地与销地之间的合理差价,使私营商业有利可图。(4)调整贷款政策,降低存贷利率,增加对私营工商业的贷款。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国家银行增加贷款额,并调整贷款的方向,对工业的放款主要是结合加工订货等任务进行,对私营商业的放款主要放在城乡贸易上,以促进城乡交流。(5)调整税负。减轻农业税;减少工商税的税种和税目,降低税率,改善征收办法。工商税的税种由14种减为11种,货物税的税目由1136种减为358种。

  调整劳资关系。国家规定调整劳资关系的原则为:必须确认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必须有利于生产;劳资间的问题,采用协商办法解决,协商不成,由政府仲裁;总之,要做到劳资两利,既要保障工人的利益,又要使资本家能获得合理利润,以利于恢复发展生产。为调整劳资关系,劳动部于4月29日发布《关于在私营企业中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指示》,要求各地根据劳资两利和民主原则,劳资双方推举同等数量的代表组成劳资协商会议,来解决企业中的劳资问题。劳资协商会议成立很快。例如上海5月底有93个劳资协商会议,到6月20日就发展到251个。据统计,到6月底,京津沪汉穗济六大城市已建立劳资协商会议923个,其中270个为产业或行业的协商会议。当时有个口号为:“降低工资,劳资团结,渡过难关”。

  调整产销关系。主要是为了解决产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即私营工业盲目生产和城乡之间商业流通渠道不畅问题。为了调整产销关系,1950年下半年中央财经各部门召开了一系列专业会议,如粮食加工、食盐运销、百货产销、煤炭产销、油脂工业、火柴工业、橡胶工业、毛麻纺织业、针织印染业、卷烟业、进出口贸易等会议,公私代表坐到一起协商解决产销平衡问题。这些会议一般有两个议题:第一,对供过于求的行业,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制订下半年和1951年的生产计划,实行限额生产;第二,讨论如何发挥各种商业渠道的作用,国营、合作社、私营商业都应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推销,扩大城乡交流。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者及时了解市场情况,避免盲目性,中财委还决定今后经常及时通报全国的市场供求情况。7月份,中财委即首次发布这种通告,公布了市场上严重过剩和供给达到饱和商品的名单。

  经过调整工商业,私营经济很快摆脱了困境。据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重庆、西安、济南、无锡、张家口10个城市统计,1950年下半年私营工商业共开业32674家,歇业7451家,开业超过歇业25223家。从1950秋季开始,各地市场转入活跃,市场交易大幅度回升。据京、津、沪、汉、青5个城市统计,面粉、大米、棉纱、棉布44种商品的销售量,10月份比4月份分别增长了54%、289%、128%、233%。铁路货运量10月份与7月份相比,北方各铁路局增加1倍多,南方各路局增长3倍多。市场活跃和城乡交流的恢复,又刺激了私营工业的发展,使私营工业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上海私营工业的产量1950年11月份与1月份相比,棉纱增长77%,面粉增长70%,水泥增长306%,玻璃增长283%,颜料增长74%,呢绒增长13%,化学胶增长50%。1951年更是私营工商业的“黄金年代”,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39%。

  私营工商业的迅速恢复发展,也使国家的税收大幅度增加,据上述10个大城市的统计,1950年第三、四两个季度私营工商业的税收,分别比第一季度增加了90%和80%。1950年全国城市税收超过原概算62•9%,其中工商税超过59%。

  “调整工商业”对1950年和1951年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直接管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