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像彭总这样耿耿忠心、“犯颜直谏”的同志太少
发布时间: 2009-07-21    作者:谷牧    来源:《谷牧回忆录》 2009-07-21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新中国成立到“大跃进”开始这段时间里,我们党在工作中也曾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偏差和错误,但都是执行中央方针政策中出现的局部性的问题,而且都及时作了纠正。“大跃进”则是总体指导方针上的、全局性的问题,而且持续了三年之久,成为全国解放后我们党遇到的第一个大挫折。对此,毛主席曾经作过严肃的自我批评,说第一个负责的是他。我经常想,我们这些经济战线上的负责干部,既要贯彻落实党的决定,又要向上反映实际情况,促进中央正确决策,对于这次大挫折的发生,也应当严格检查自己,特别是应当从中总结吸取深刻教训。

  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但他毕竟有着个人的局限性,更有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局限性。毛主席生活在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中国大陆上,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广大人民群众急切要求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毛主席与广大人民群众呼吸与共、息息相通,集中人民的意志,一心一意想把建设搞得快些。我们党自遵义会议起,一直在胜利前进,夺取了解放全国的胜利,夺取了实现“一五”计划的胜利。这一系列历史性的胜利,是灿烂辉煌的,但也使我们党背上“包袱”,滋长了一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只要想干,什么都能办成的盲目性,自觉不自觉地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可能性。连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也未能例外。1958年“大跃进”刚开始时,曾有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就“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个错误口号,向毛主席坦率进言。毛主席不以为然,强调这个口号是讲“人要有主观能动性,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浙江人多地少卖余粮,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三大战役、直罗镇战斗,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这里也可以说明,从中央领导到一般党员,由胜利产生骄傲情绪,头脑发热,以革命激情代替审时度势,以主观愿望代替科学论证,丢掉了具休地分析具体事物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就是“大跃进”错误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

  “大跃进”是毛主席发动和领导的,又是他依靠他的战友和一大批党的高级干部来展开的。在毛主席周围的干部除去那种蓄意投机的野心家不值得去说以外,像彭总这样耿耿忠心、“犯颜直谏”的同志太少了。许多领导同志虽然自己的认识清楚,但囿于党内民主极不正常的复杂情况,难以匡正于错误方针形成之前,也只能在实践中做些减少损失的补救工作。像我们这些在第一线工作的负责干部,一是认识不高,对许多脱离实际的错误东西不能及时识别,自觉不自觉地跟着执行;二是风格不高,即使对某些问题感觉到了,但囿于种种顾虑,不能亮明观点,甚至有时在某种程度上起了助长错误的不良作用。我们绝对不应当把责任推给毛主席。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发不发热?“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在这些方面要运用马列主义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分析,有所贡献,有所发展。”我们应当像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把自己摆进去,躬自反思,吸取应有的深刻教训。倘若摆出“一贯正确”的姿态就太不足取了。

  当然,从我国历史长河中来审视,在“大跃进”中,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同时从上到下学到了具有深远意义、现在和今后仍将发挥作用的宝贵东西。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总结了“大跃进”及其以后20多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性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还应当说到,经过“大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铺开了一个比“一五”计划更大的布局,搞起了一批大中小结合的生产建设项目,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部分可以利用的基础。尽管得不偿失,但得到的还应当肯定。在“大跃进”和经济调整中,广大人民群众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党的领导下表现出来的奋发拼搏、坚韧战斗的精神,更是非常可贵,应当正确引导,继续发扬。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