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沿海开放的全面展开
发布时间: 2009-07-08    作者:谷牧    来源:《谷牧回忆录》 2009-01-08
  字体:(     ) 关闭窗口

   就在全国人大通过关于海南经济特区议案之前不久,19883月,国务院召开了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经这次会议讨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到长江以北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环渤海地区和沿海其他地区;确定包括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及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大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内的沿海开放地带,实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
  
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继1979年、1984年之后,第三次采取重大步骤。由此,我国沿海开放地带由原来的59个市、县,扩大到293个市、县,拥有42.6万平方公里面积,2.2亿多人口,基本上所有的沿海市、县,都跨上了对外开放的骏马。
  
采取这个重大步骤,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发展。1979年到1987年的实践说明,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的活力有所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广东、福建两省面貌大变,生产发展了,经济搞活了,人民生活改善了。
   1987
年,广东省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福建突破310亿元,都比1978年增长两倍多,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广东1987年出口额达到55亿美元以上。早办的4个经济特区初步走上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轨道,通过2000多家内联企业和其他方式的经济联合,发挥着为全国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14个沿海开放城市,通过增强国际经济技术联系,加快了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步伐。纺织、轻工日用品、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船舶制造等行业,基本结束长期技术停滞局面,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技术进步促进着外贸出口,1987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外贸出口额比1983年增长78%。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各市、县,贯彻贸——工——农方针,使原来就较活跃的城乡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乡镇工业更新换代,创汇农业勃然兴起。所有这些都证明,实行对外开放是振兴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也使那些未开放的地区纷纷提出开放的要求。
   
特别是党的十三大之后,找我谈这个问题的地方同志接踵而至。采取这个重大步骤,又是在科学分析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决策。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随着劳动费用条件的变化,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总是向劳动费用低的地方转移。在亚太地区,早期是从美国向日本转移,以后又向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转移。那两次转移时,我国还没有开放。
   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又发生了新转移,日元、台币升值的因素,更加推动了这个转移趋势。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务费用低廉,交通和基础设施经过80年代以来的建设,基本和“四小龙”经济起飞时类似,特别是科技开发能力比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强,对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很有吸引力。这是非常有利的机遇。
   
因此,我们多次交换意见,认为沿海地区要积极抓住这个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国际市场,把发展1984年在任仲夷同志陪同下察看深圳市全貌外向型经济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发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加工出口贸易。同时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接纳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外商带来的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发展外向型经济。
  
这样做就可以发挥沿海劳动力优势和加工技术的优势,发展以产品为载体的“劳务出口”,参加国际市场的交换和竞争,从而促进沿海经济的繁荣,带动内地经济的振兴。1987年底,中央政治局讨论并肯定了这些意见。小平同志批示:“完全赞成,特别要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

    1. 对外开放一波三折
    2. 在被诬陷的困境中
    3. 英勇的二月抗争
    4. 后记
    5. 保护恭王府
    6. 孔子基金会创办初期的工作
    7. 对孔子历史地位及其学说的再认识
    8. 邓大姐点将
    9. 我对孔子的认识
    10. 旅游业的发展,成果显著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