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张爱萍同志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领导者,他呕心沥血铸利剑,为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主要标志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建立国防工业体系,提高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积极协助聂荣臻同志,领导和主持制定了国防科技发展规划,将原子能、喷气与火箭、半导体、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五个方面的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历史证明,确定国防科技发展的这“五朵金花”,是一项极富远见的战略谋划,对明确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方向和研制任务,带动国家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根据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安排,领导拟制了《关于十二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关于军队内部建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促进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下,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尖端武器和常规兵器科研机构与试验基地,组建了国防科技“主力兵团”,初步形成了国防科研、试验和生产体系。
张爱萍参与领导了“两弹一星”的大协作、大会战。他坚决执行中央确立的方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广大国防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认为,对科学家最好的服务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充分施展才华和智慧的环境,让他们感到有目标可奔、有章法可循、有集体可靠。他奔波于茫茫无际、人烟稀少的戈壁荒原和深山峡谷,与参研“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试验部队官兵同工作、同生活,为解决科学试验中的各种难题提出了许多关键性的指导意见,这也使他成为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1960年前后,中苏两党的分歧逐步公开化,前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合同,中断对中国的全部援助,给刚刚起步的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造成了巨大困难。对此,毛泽东同志坚定地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此时,恰逢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局面,有人提出原子弹研制是否下马的问题。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聂荣臻主持召开国防工委会议,分析研究国防尖端技术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问题。聂荣臻力主继续上马,并派张爱萍和刘西尧率领调查组到核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研制第一线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他们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认为只要中央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集中全国有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1964年炸响原子弹这一设想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份调研报告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赫鲁晓夫曾断言,离开苏联人,中国20年内也搞不出原子弹。但中国人民不怕鬼,不信邪。周恩来总理亲任中央专委主任,组织全国进行大协作、大会战。根据中央专委的决定,1964年8月,由国家有关部门和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负责人与专家,组成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张爱萍任主任委员、党委书记,统一组织指挥试验工作。在他的精心组织下,核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春雷般的巨响,承载着中国人民富国强兵的百年梦想,承载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心。张爱萍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的著名诗句,为实现东方巨响而高歌。此后,张爱萍多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试验现场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空爆和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文化大革命”中,张爱萍蒙受不白之冤,遭到批斗、关押6年之久。1975年3月,他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积极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全面整顿的思想,首先带领工作组深入七机部派性十分严重的单位蹲点。他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然后展开全面整顿,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科研、生产和试验工作秩序。他提出,要尽快拿出性能先进、质量优良的武器装备,并按照精简型号、统一方案、集中力量、突破重点的原则,领导制定了战略导弹研制计划。当年下半年,我国连续成功地发射了3颗卫星,人称“三星高照”。1975年底,“四人帮”大搞“反击右倾翻案风”,张爱萍再次靠边站。
粉碎“四人帮”后,张爱萍再度复出,主持国防科委工作。他率领国防科研大军,大力拨乱反正,逐步恢复和健全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系统和行政总指挥系统“两条指挥线”的制度。他集中精力搞“三抓”,即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和试验。1980年5月,他成功地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的发射。1982年10月和1984年4月,潜地导弹、试验通信卫星也先后发射成功。
张爱萍同志的英名,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伟业融为一体,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录自2003年10月9日《人民日报》郭伯雄、曹刚川
《一代儒将功勋卓著神剑将军风范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