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国家发展战略研究》评介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即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之不懈奋斗。新中国的建立,不仅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适时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然而,长期以来,囿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术界从中共党史、国史的角度展开探讨此问题的著作并不多见,学术论文也相对较少。江汉大学李腊生教授的《中国共产党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以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国家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较全面地梳理了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社会背景、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实践成效等,探讨总结了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完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说,该书是科学解读中国共产党国家发展战略的佳作,开卷畅读,获益匪浅。
该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色:
第一,高屋建瓴,纵横交织,多层次再现党的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过程
从纵向来看,该书以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实践为主线,跨越60余年,脉络清晰;又特别突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跨世纪发展的大战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向新世纪富国兴邦的战略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发展的战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国家发展战略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从横向来看,该书力求将国家发展战略立体化的呈现给读者。既有经济战略、科教战略、外交战略等特定领域的战略,也有对外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综合性战略,还阐述了发展战略内部各方面之间的逻辑及实践关系。此外,作者重视将国家发展战略还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去考察,论述其提出的国内外环境、政治因素、指导思想和时代特征等,进而“广角式”地展现了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来龙去脉。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该书严谨的结构表明,作者对于中国共产党国家发展战略已全局在胸,注重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层面建构论述的主体框架。
第二,史料翔实,史论结合,彰显了实事求是的写作原则和强烈的学术使命意识
该书以叙为主,叙中有论。在叙方面,语风平实简明,秉笔直书,既写了中国共产党国家发展战略的阶段正确性,也没有回避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与挫折,如实叙述和分析了改革开放前29年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对后续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论的方面,客观公允,论从史出,不仅仅是为史而写史,而是重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著者的理性思考和严谨分析增加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厚度。例如,在论及“大跃进”运动中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思想时,作者从社会现实、历史使命感、理论误区等角度分析了这些思想产生的复杂动因,描述了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困难,总结了五点经验教训,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必须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量力而行,与国力相适应,搞好综合平衡;必须改革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不断改善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些分析体现了对历史曲折的深刻思考。
第三,多维视角,独辟蹊径,灵活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展开论题的研究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之源。该书在两个方面体现了创新:一方面,在理论观点上有新的概括,突出体现在将“国家发展战略”予以重新定位,并整体阐述。作者认为,国家发展战略,在构成要素上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和战略阶段等;在基本内容上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外交等多方面的发展战略;在实践层次上分为设想、理论、措施、制度、法律等。这一新概括,拓宽了读者对于中国共产党国家发展战略内涵的认识,有利于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国家发展战略的体系。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综合。例如,作者在论述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教兴国战略时,首先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英国、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科教战略的特点和执行情况,然后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概述了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科教发展战略的内容及存在的不足,最后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各种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既使论述更为深刻,也增添了可读性。
第四,以史鉴今,重视实证,结合现实提出了完善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建议
有分量、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应该且必须关注现实。该书在理清历史脉络、勾画历史图景的同时明确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国家发展战略,就是力求通过回顾与反思,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探索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永续发展的现实路径。为此,该书在最后一章用较大篇幅专门论述了中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分析了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重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要分析矛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作者还提出,战略思维是现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大力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即把握全局,善于从战略高度认识问题的能力;认识规律,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的能力;顺应时代,变革领导思维方式的能力;崇尚实践,善于以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这表明,作者不仅注重理论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而且注重实践研究的应用性、典型性和实证性。
当然,作为一个全新的前沿性研究课题,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尽善尽美。该书也有些许遗憾的地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如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的指标评价体系、国家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的人才储备等问题,作者虽然都有相当的论述,但未系统加以阐述。
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部署,确立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发展,必将对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如该书结语所说,“中国共产党国家发展战略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1](p.266)笔者认为,对于党的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和加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该书的出版一定会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刘源泉,法学博士,讲师,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30056;当代中国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