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俗〈资本论〉》有感
湖南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肖万春
《通俗〈资本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而完整准确地反映了《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思想,堪称一部出色的《资本论》普及读物。我认真阅读了这部通俗读物,有很多启发和感想,尤其是促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资本论》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把握和深刻认识。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思想。
近年来,有些人极力否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核心思想。有的人认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本身就说明了劳动价值理论过时了。
针对这些错误的观点和认识,《通俗〈资本论〉》的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思想要必须坚持。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性仍然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的平等交换关系,是决定价格的基础。价值的实体仍然只能由具有基础性和同质性的人类抽象劳动构成。在知识创新作用越发突出的现代社会,更进一步证明了人类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科学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承认资本等非活劳动要素的合法收入,但收入的合法性与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是两码事。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利润(不排除资本所有者本身的管理劳动收入和投资的风险收入),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但只要他是合法经营的,这个利润就是合法收入。如果因为是合法收入,就否定剥削性质,进而否定劳动价值论,显然是荒谬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进外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第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必然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丰富发展。
一是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拓展生产性社会劳动的范围。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分。当今的时代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生产性社会劳动的范围大大拓宽了,不仅是指传统的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而且还包括生产服务性产品和知识性产品的劳动;不仅是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还包括创新劳动。
二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从物质财富创造过程中抽象出价值财富创造过程,目的是要从价值关系和价值创造分析中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我们决不能将从物质财富创造中抽象出的价值财富创造过程代替物质财富创造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资本、技术、管理才能等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市场主体,按生产要素在生产商品中的贡献参与分配是产权权能的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确保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主体地位,同时,要允许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让各种参与物质财富创造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能够按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
三是充分发挥新知识、新科技在劳动创造价值中的影响作用。马克思重视知识、重视科技。他严格区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创造价值的因素,知识、科技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但不是创造价值的因素。新知识、新科技可通过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新知识和新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可使劳动资料更为先进,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新知识、新科技会造就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