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专题书目 >> 抗美援朝专题书目辑要 >> 抗美援朝专题书目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
发布时间: 2010-10-18    作者:徐焰    来源:国史网 2010-10-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 [专著]:正确而辉煌的运筹帷幄

  徐焰著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版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记述50多年前美侵略者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并入侵我国台湾的“抗美援朝战争”始末、全面分析并历史地还原这位伟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在战争中的思想、参战决策,以及在战争中的指导艺术。   

  目录

  (一) 正确的战场选择,英明的战略决策

  (二) 忘我工作成楷模,为国奉献称典范

  (三) 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现代化战争内容

  (四) 朝鲜战争是平局,抗美援朝战争却是胜利

  一、 毛泽东对美十年警惕,最终在朝鲜较量

  (一) 中美双方由“战友”变成仇敌

  (二) 朝鲜战争爆发的真实原因及其对新中国突如其来的冲击

  (三) 在友方顺利南进时便未雨绸缪,组建东北边防军做好应变准备

  二、 毛泽东平生最难确定的决策之一

  (一) 朝鲜求援、苏“半洗手”,毛泽东起草了出兵电报又未发出

  (二) 毛泽东正式作出组建志愿军的决定

  (三) 苏联不肯提供空中掩护,导致毛泽东一度下令“不要出动”

  (四) 反复研究几经曲折,毛泽东最后作出入“渡江援朝不能再变”的决心

  三、 在战略反攻中解决“能不能打”的问题

  (一) 志愿军入朝后迅速改变防御计划,决定打运动战

  (二) 第一次战役——在不期遭遇中打响并以突然袭取胜

  (三) 第二次战役——大胆迂回取得战略意义最大的胜利

  (四) 第三次战役——乘胜打过三八线并推进达到顶点

  (五) 第四次战役——根据战场困难转入机动防御争取时间

  (六) 第五次战役——进行最大规模的反击,结果却形成僵局

  (七) 毛泽东总结战争经验提出新方针

  四、 在战略防御中以阵地战解决“能不能守”

  (一) 取消第六次战役计划,以阵地防御抗击敌“秋季攻势”

  (二) 抗击敌“秋季攻势”解决,“能不能守”,军队精简得以恢复

  (三) 以“挖洞子”筑成敌军突不破的强固战线

  (四) 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并发起夏季攻势

  五、 打谈结合,迫敌妥协

  (一) 入朝参战之初便展开外交斗争,却拒绝和美国接触

  (二) 中苏朝对和谈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开始进行停战谈判

  (三) 谈判交锋的第一个回合——迫使美方放弃“海空补偿”要求

  (四) 解决监察和机场问题后,战俘问题成为停战的惟一障碍

  (五) 打破战俘问题这一最后障碍达成停战

  六、 巩固战争后方,实行“边打边建”

  (一) 在全国开展抗美援朝运云动,实行“边打边建”

  (二) 加强空防海防,完成剿匪、镇反并进军西藏,保证国内安宁

  (三) 打破封锁禁运,并从苏联引进武器装备

  (四) 推进后勤工作现代化和建设特种兵

   附: 抗美援朝书目索引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