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专题书目 >> 纪念陈云诞辰110周年专题书目辑要 >> 纪念陈云诞辰110周年专题书目
陈云风范
发布时间: 2015-06-25    作者:李洪峰    来源:新华出版社 2015-06-01
  字体:(     ) 关闭窗口

《陈云风范》

李洪峰

新华出版社

2015年6月版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陈云同志的理论贡献、思想方法和领导艺术等,介绍了陈云同志的光辉业绩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论述。

目录

卷首语

序言陈云为什么特别强调思想方法

第一章革命生涯(上)

陈云7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我们党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了赫赫功勋。陈云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担任党中央领导工作,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胆略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第二章革命生涯(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以其丰富的经验,主持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他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率先研究并指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主张社会主义也必须重视市场的作用。他积极倡导和推动对经济体制进行系统改革,支持对外开放。他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教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战略性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

第三章理论贡献

陈云既善于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又善于进行理论概括。凡是他所负责的工作,特别是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总是力求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集中大家的智慧,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切实、正确、有效的思想原则和方针政策。陈云一生坚持亲自动手写文章。编辑《陈云文选》时,他要求收入他的文选的,都应该是他自己撰写的,或者别人根据他的讲话记录整理后又经他本人修改定稿的,而这些讲话他也大多事先写有提纲。只是到了晚年,有少数几篇文稿是他口授要点委托别人整理,再经他审定的。

第四章思想方法(上)

实事求是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哲学,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阐释,赋予其以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最简明的表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如果从理论上来总结,归根到底,是实事求是哲学的伟大胜利。陈云对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五章思想方法(下)

陈云认为,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地领会,因为理论是实际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来自实际,而不是来自书本。理论和实际两者不能或缺。看不见理论和实际统一,或者看不见理论和实际有别,都不对。只停于实际,就不会有远大眼光;只停于高远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领导艺术

陈云经常说,做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踱方步,深思考,不仅要有看和听的时间,还要有想的时间。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要上屋顶,不要老待在地下室。对于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他有一句名言,全局在,可以挽救局部;而全局垮,则局部不能挽回。

第七章文化情趣

陈云说过:“我听书和搞经济工作不一样。经济工作是我建国以来分工从事的工作,是用全副精力去抓的。评弹是我的业余爱好,随便谈谈的。”但他无论做什么事都那么认真,都要用心思考。由于陈云对评弹艺术的精深了解,评弹界都尊称他为“老听客”,所以他的意见总是十分受到重视。

第八章人格魅力(上)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历来讲修、齐、治、平。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更加注重榜样作用、表率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陈云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实现了治党、治国、治家、修身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第九章人格魅力(下)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之中,但多数人将成为过去,只有少数人可以走进历史,而真正属于未来的人则寥若晨星。实践和时间,检验和证明一切。陈云是属于未来的人。

后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