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综合类
《总要有人说出真相》
发布时间: 2013-10-29    作者:杨松林    来源:南海出版公司 2013-10-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  者:杨松林 著

  出 版 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 10 

  内容提要:

     1959年到1961年,中国历史上遭遇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此后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将有关饥荒死亡人口的统计资料列为绝密。进入1980年后,随着有关资料逐步解密,饥荒情况方才为外界所知。至此,关于困难时期的议论喧嚣四起。 这段被外国视作“二十世纪两次最大饥荒”之一的时期,真的有三千万人在饥荒中丧命?

  引言:为什么写这本书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一个“猜大数”运动  

  三、还是有不同意见  

  四、让人想到苏联解体  

  五、历史对数字竞猜的奖赏  

  第一编他们都是怎么“算”的  

  第一章  

  关于研究的概念、范围和方法  

  第一节关于概念  

  第二节关于研究范围  

  第三节关于“非正常死亡人口”的计算方法  

  第二章  

  “中国的问题最好由中国人自己来回答”  

  第一节外国人口学者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用婚育调查推算的“漏报出生”是哪些人  

  第三节 回顾性婚育调查数据更接近实际吗?  

  第四节不能回避的数字矛盾  

  第五节外国学者显然不熟悉中国  

  第三章  

  蒋正华先生的研究  

  第一节蒋正华先生的研究方法和结论  

  第二节对蒋正华先生出生漏报研究的几点分析  

  第三节来有影的人不能去无踪  

  第四章  

  挑选数字不是严肃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丁抒先生为什么放弃第一个算式  

  第二节 丁抒先生第二个算式的“出生率”究竟指什么  

  第三节 丁抒先生用自己的算式算过其他年份吗?  

  第五章  

  设计一个逻辑周延的算式很重要  

  第一节金辉先生的算式能算出几种结果?  

  第二节有一个“不等式”陷阱  

  第二节在多项式里已经计算在内的数字在单项式里不能再用  

  第六章  

  按下一个葫芦浮起三个瓢  

  第一节究竟谁“有意”调整了数字  

  第二节怎么都迷上了“不等式”  

  第三节按下一个葫芦浮起三个瓢  

  第七章  

  《墓碑》真的算出了3600万“非正常死亡”吗?  

  第一节杨继绳先生并没有“计算”出3600万非正常死亡  

  第二节杨继绳先生的算法能够遵循“一致性原则”吗?  

  第三节杨继绳先生是怎么把“非正常死亡”算到2000多万的  

  第八章  

  《皇帝的新衣》和《兔子汤的汤》  

  第一节曹树基教授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这不是“非正常死亡人口”  

  第三节新衣是怎样织成的  

  第四节兔子汤的汤的汤  

  第九章  

  用“知情人”的数字并不可靠  

  第二编掷向圆垒中心  

  第十章  

  有这样两个“坑”  

  第一节一深一浅两个“坑”  

  第二节两组数字应该有一组更接近实际人口数  

  第十一章  

  孙经先教授的研究  

  第一节迁移因素对户籍人口数的影响  

  第二节20世纪50—70年代人口非正常变动的社会原因  

  第三节孙经先教授推算的结论与历史记载相符  

  第十二章  

  对孙经先教授研究的思考、分析和补充  

  第一节关于迁移漏报和补报的思考  

  第二节迁移漏报及其纠正对这一时期人口数字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增长人口数比户籍增长人口数更接近  

  实际人口数  

  第十三章  

  进一步靠近实际年末人口数  

  第一节人口存留率与出生漏报和补报  

  第二节1960年—1962年出生人口的存留率均明显异常  

  第三节用出生漏报和补报推测1953年—1964年的人口数字  

  第四节孙经先教授研究的意义  

  第十四章  

  哪些数据才能计算出“非正常死亡”  

  第一节毛泽东不相信统计数字  

  第二节也许罗斯福总统也不相信  

  第三节用登记死亡人口分析“非正常死亡人口”  

  第十五章  

  死亡漏报、死亡补报与超线性死亡  

  第一节让人吃惊的人文发展指标  

  第二节长线分析中国死亡人口数的疑点  

  第三节1982年前存在大量死亡漏报、瞒报情况  

  第四节对于死亡漏报和死亡补报的估计  

  第五节 “另类”的超线性死亡  

  第六节1959年—1961年超线性死亡分析  

  第七节推算1953年—1982年的人口数字  

  第三编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  

  第十六章  

  三分天灾?  

  第一节 “那就是人祸!”  

  第二节确实发生了自然灾害  

  第十七章  

  几分人祸?  

  第一节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第二节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  

  第十八章  

  制造灾难的罪魁祸首  

  第一节违反规律就要受惩罚  

  第二节“共产风”、“大食堂”和“坏干部”是罪魁祸首  

  第三节需要总结的历史教训  

  第十九章  

  还是要讲点历史  

  第一节饥饿不是历史传说  

  第二节饥饿是怎么衡量的  

  第二十章  

  摆脱饥饿的途径  

  第一节增加人均产粮  

  第二节市场经济照样饿死人  

  第三节粮票的故事  

  第二十一章  

  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难题  

  第二节最后一口烧饼  

  第三节粮食增长靠什么  

  第四节有比较才有鉴别  

  第五节人口增长速度怎样降低了  

  第六节制度创新是关键  

  第七节森的疑惑  

  第二十二章  

  抓改革、促生产  

  第一节第二次制度创新带来的成果  

  第二节农民家庭经济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问题和出路  

  附录:国家统计局公布1949年—1985年人口数字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