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定 价:38元
ISBN: 9787801707833
出版日期:2009-02
标 签:知青上山下乡文革
所属分类:传记 纪实文集 其他正史 杂谈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
【内容选登】
第一部分: 原书目录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目录
第二部分:第一个回合
20世纪50年代曾以热气腾腾、充满希望的时代形象留在一些过来人的记忆中,留在文人的笔下。但50年代有50年代的社会问题,50年代形成的模式几十年难以扭转,错误和偏差也影响了以后的几十年。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在50年代作为一项政策的出台,就是这样的大树结下的一个苦涩的果子。这项政策是从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生回乡务农开始的。
1. 从头说起
2. 不重视教育本身的规律
3. 教育形式的单一化
4. 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
5. 榜样的力量
6. 一条可行的道路
第三部分:知青群体的形成
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工作成为国家的一项专门工作,随着它作为一项政治运动在全国的普遍深入展开,"知识青年"逐渐成为社会上公认的专用名词,取代了以往常用的"中小学毕业生"、"青年学生"等说法。
1. 知青群体的形成 2. 先进典型与先进知青代表会议
3. 青春无悔 4. 城市知识青年队伍的构成
5. 干部子女 6. 一般的"红五类"子女
7. 知识分子与社会名流子女 8. 普通市民的子女
9. 因种种原因失足或有各种毛病的社会青年以及工读学校学生等
10.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第四部分:走在与农民结合的道路上
"文革"使这项工作变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它的结束,并不是如周恩来当年预期的那样,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控制了人口的发展。但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一切变化,如果这一计划能够按照原来的方案实施,它就真的能进行下去而且得到成功吗?
1. 谁改造谁? 2. 向贫下中农学习什么?
3. 怎样与农民结合? 4. 在学校学得的文化知识有什么用?
5. 靠什么来保护自己? 6. 呆下去也是白白浪费青春
7. 粗暴对待下乡知识青年 8. 严重污辱下乡女青年事件
9. 农场所暴露的问题 10. "四清"运动的开展
11. 扼杀他们青春的梦想 12. 回乡知青的处境
第五部分:第一次返城风
1966年6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国家、民族乃至每一个人的命运,都由此发生了突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概莫能外。可是,当"文革"前的几乎一切制度,尤其是由刘少奇主持制定的一切制度都被作为"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而被打倒之后,唯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却从整体上被肯定下来。 知识青年们进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抗争,他们的呼声立即就被"文革"中兴起的其他狂潮淹没了,很少受人重视,几乎无人倾听,更少有人记起。但是,从这些呼声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是深刻的,它被如此漠视这一现象本身,也颇为发人深省。
1. 余波 2. 返城风潮
3. 参加"大串连" 4. 知青的组织
5. 参与地方"文革" 6. 反对经济主义
7. 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
8. 返城风的平息 9. 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