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刊剪辑 >> 人民日报社论 >> 人民日报社论66
学习鲁迅的革命硬骨头精神
发布时间: 2010-06-07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6-07
  字体:(     ) 关闭窗口

  标题:学习鲁迅的革命硬骨头精神

  日期:1966.10.19

  版次:2

  专栏:社论

  学习鲁迅的革命硬骨头精神

  今天,我们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纪念我国文化战线上最英勇的伟大旗手鲁迅逝世三十周年,无论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对鲁迅曾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我们纪念鲁迅,一定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继承和发扬鲁迅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硬骨头精神。

  鲁迅是旧世界的批判者、造反者。他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致强敌于死命”。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刻骨仇恨,对维护旧制度的旧思想、旧文化深恶痛绝。一切压迫人民,愚弄人民,毒害人民的反动势力和反动文化,他都憎恶之,暴露之,鞭挞之,扫荡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就是要学习鲁迅的造反精神,大破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四旧,大立无产阶级的四新,大立毛泽东思想,让毛泽东思想占领一切阵地。

  鲁迅在战斗中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敌人对他进行了种种政治迫害,文化“围剿”。披着无产阶级革命外衣,执行王明投降主义路线的周扬一伙,对他进行了恶意的攻击,无耻的中伤。明枪暗箭,使他处于层层包围、内外夹攻之中。但是,鲁迅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高举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大旗,坚决拥护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同资产阶级的反动路线势不两立。鲁迅的政治方向始终是明确的,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挫折而动摇。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浪中,我们要学习鲁迅的敢于斗争、敢于革命的精神,一定要誓死保卫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反动路线,誓死保卫毛主席,誓死保卫党中央,誓死保卫毛泽东思想,谁反对毛主席,谁反对毛泽东思想,就打倒谁。

  鲁迅对任何敌人从不纵恶和姑息。他决不因敌人被打得狼狈不堪而有丝毫的怜悯,更不因敌人已经奄奄一息而就此住手。他主张“打落水狗“,”要打就得打到底“。我们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就要发扬鲁迅这种“打落水狗”的精神,对待敌人决不心软,决不留情。我们要坚决把一小撮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那些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把一切牛鬼蛇神,统统斗倒、斗垮、斗臭,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以苏共领导集团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极端仇视。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对我们进行恶毒的诽谤和攻击。苏联修正主义者,甚至无耻地以“纪念”鲁迅为幌子,吵吵嚷嚷,把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诬蔑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和旧文化的维护者,借以攻击我国的文化大革命。这些无产阶级的叛徒们,在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身上,要想找到攻击我国文化革命的任何借口,都是枉费心机的。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谁要阻挡这个潮流,就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鲁迅说得好:苟有阻碍这前途者,不管是古是今,是人是鬼,全部踏倒他。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这两句诗,是他革命世界观的高度概括。鲁迅在长期的斗争生活中,在毛泽东思想的引导和鼓舞下,不倦地追求无产阶级的革命真理,彻底地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终于成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们学习鲁迅,就要像他那样,在斗争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灵魂,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迎着斗争的暴风雨奋勇前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