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历史文化讲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3-18    作者:吴宗国    来源:《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资政篇》 2010-03-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官员的选拔任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古代选官制度包括官员的培养、选拔、任用,官员的考核、管理和卸任后的重新任用两个主要方面。

  官员的选用西汉时有时称为选举。但是把官员的选任制度称为选举,则是在唐朝以后。秦汉的选官主要是几个系统。一个是郎官,郎官由两部分人组成,高级官吏子弟可以送到朝廷做郎,“郎”既服一些勤务,同时也是见习官僚。还有“赀选”,有十万钱家产而又不是商人的,可以候选为郎。做了郎以后也可以做官。另一个是“辟举”,主要是一些下属的官吏,比方说中央丞相、太尉的属官,可以由他自己来辟举。地方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下面的佐官,如郡的功曹、州的主簿由长官来辟举。一般的平民可以通过辟举这一途径进入官僚系统。

  汉武帝时期,有两个重大举措。一是开始实行察举制度。察举制度分两种:一种是特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一些杰出人才往往可以通过特科脱颖而出。一种是常科,主要是察举孝廉,是由地方举荐。常科孝廉一开始不需要考试,到东汉以后才需要考试。二是设立太学,有博士、博士弟子,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官立大学。太学生学成以后,也可以做官。东汉以后,豪强大族已经成为势力,在地方经济上占主导地位,地方的政权也就逐步地由他们控制。辟举、察举慢慢地都和门第挂钩,逐步成为豪强大族的一种工具。

  东汉末年,曹操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选官原则,就是乱世用人可以不拘其德行,只要有才能就行,到了治世就必须要有德行。这个话实际上是有片面性的。光有德行,是办不了事的。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实行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官任中正,察访本郡士人,评为九品,作为吏部选任官员的依据。魏时九品官人之法是按人才优劣以定品第,与门第无关。这与“唯才是举”是相通的。但是,发展到西晋,随着豪强大族势力的恢复和发展,中正官为他们所把持,成为他们世代担任高官、垄断政权的工具。

  南北朝时期,随着豪强士族的衰落,军功、才学等原则逐步被提出来。南齐末年萧衍提出“唯才是举”。西魏苏绰提出选举要“不限资荫”。

  隋朝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迈出了几大步:

  第一,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其意义就是选官不限资荫,不看门第。只要有才能,就能做官。在隋文帝、隋炀帝一些诏令中间,明确提出才学标准。

  第二,创立科举制,科举制是从察举制中脱胎而来。科举制是按才学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

  第三,取消州郡长官由佐官辟举的制度,地方官吏都由中央吏部任免。这就结束了豪强士族利用担任地方佐官控制地方行政的历史。隋朝还建立地方官的任期制。为了防止这些地方官吏和地方势力勾结,规定州刺史、县令的任期是三年,佐官为四年。隋文帝还规定,地方官员赴任,父母和15岁以上的儿子不得带到任上。这也是为防止家属犯罪。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选官制度,确立了一整套非常严密的选官制度。

   唐朝的选官制度也叫铨选,做官必须通过考试。不管是高级官僚的子弟或是科举出身,要做官首先要通过出身考试。所谓出身考试,就是获得做官资格的考试。获得做官资格,不等于就可以做官了。要做官,还要参加铨选,要通过身、言、书、判考试。南北朝后期提出来的才学标准有了具体的实现形式。不同出身的人具有不同的考试标准。比方说,高级官员子孙,可以通过进入弘文馆学习,然后进行考试,这个考试就比较容易一些。科举考试是要难一些。虽然还不能做到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但在都要参加考试这一点上,是人人平等的。

  唐朝获得出身即做官资格有三条途径:一是门荫,当朝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根据父祖官位的高低,获得不同的品阶官职。但是首先也需要参加出身考试,然后参加铨选。门荫与门第不同。门荫是给当朝官员的一种特权,而门第是看祖先的门第。二是流外入流,流外官即中央各部门的吏,经过一定年限,经过若干次考核,合格者可参加铨选。三是科举。唐朝的科举也称贡举。科举是宋朝以后的名词,唐朝没有科举这个名词。唐朝科举有制科和常科。制科是皇帝临时下令举行,有官职的没有官职的都可以参加。录取以后,没有官职的可以立即授官,有官职的可以升官。常科包括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这些科目。参加常科考试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国子监学生即生徒。另外一种是不在学的一般人,他们可以到州县报名,在州县考试合格,也可以送到中央参加科举,叫乡贡。科举跟察举有三个区别:一是科举可以自己报名,而察举由地方官举荐,读书人本身没有主动权。二是科举一律要通过考试,而察举在某些时间,比方说汉武帝刚刚建立察举时不需要通过考试。三是从唐朝后期开始,科举成为中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科举制度在选官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察举只是选官制度中的一项,而且其地位时高时低,作用时大时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