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正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修改后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健全地方政权体制的重大举措,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完善。为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刊登的是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讲述的第一个省级人大常委会诞生的故事。
6月27日,热地在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向记者讲述西藏人大常委会设立的故事。晓蔡摄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正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修改后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当年,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会。也就在这一年的8月14日,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成立,这是我国设立的首个省级人大常委会。
我国首个省级人大常委会是怎样设立的?又是如何代表西藏各族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的?6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向记者讲述了那段不平凡的故事。
常委会刚设立的时候,怎么开展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当时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成立了西藏自治区。“正当西藏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当家作主、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时候,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热地今年71岁,亲身经历了西藏的巨变。在他的回忆里,那段历史仿佛就在眼前。“西藏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可能按照法定程序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上议事日程。1979年8月14日,西藏自治区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关于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的规定,为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地方政权组织,选举产生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等常委会组成人员。
当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共45人,其中藏族27人,占60%。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共12人,其中藏族8人,占67%。“首任主任是阿沛·阿旺晋美,我是第一副主任,陈竞波、苗丕一、王静之、胡宗林、王运祥、德格·格桑旺堆、次仁拉姆、崔科·顿珠才仁、朗顿·贡噶旺秋、生钦·洛桑坚赞为副主任。”
热地的记忆是:“常委会刚设立的时候,怎么开展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当时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摸索经验。”
“我记得,1979年8月24日,常委会第一次主任会议是阿沛·阿旺晋美主任主持的,他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构人员,要少而精,要灶小火力旺。会上他还宣布,他经常在北京,不在西藏,委托我全权负责常委会的日常工作。后来自治区党委决定由我来担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这次主任会上,还决定设立常委会办公厅办公室、秘书处等机构,当时的人员编制只有十几个;决定通常情况下每周一召开一次主任会议,开始建立了主任会议制度。”
但是,当时对设立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还有些不同看法。“有人说成立这个机构干什么?有人说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没什么作用。”热地笑着说。
后来,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常委会设立之前,人大没有专门的常设机构,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等权力得不到及时的行使。设立常委会后,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开始运转,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了各级国家权力得以经常性的、充分的行使。
热地强调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对于推动西藏民主法制建设,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增进民族团结,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常委会的主任是由藏族公民担任吗?”热地回答记者说:“是的,历届都是如此。我担任了自治区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历届常委会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比例都在60%以上。2007年通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的3.4万多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