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思想史
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三维解读
发布时间: 2015-08-18    作者:刘衍永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08-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简介:刘衍永(1964- ),男,湖南洞口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邓雅泓,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衡阳 421001
  内容提要: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一脉相承,它至少包括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力主体三大哲学维度。价值主体之维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动力主体之维体现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和依托,权力主体之维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本质的正确定位,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民主体性实践过程中。
  关 键 词: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价值主体之维;动力主体之维;权力主体之维
  标题注释: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执政理念的哲学思维研究”资助(编号:14CJK226)。
  正如列宁所说:“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1]425是否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核心高屋建瓴、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一脉相承了马克思主义先行者的人民主体思想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表现出“辩证特质的哲学思维、改善民生的人本关怀、巧喻妙言的文学意境等理论特质”[2]。
  人民主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本质和核心,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其价值旨归归根结底是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以人民全面幸福为根本特征的“中国梦”理想蓝图。所以说,从理论上厘清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之维,并把握其辩证关系,对于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更广泛地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意志,从而开创中国现代社会生活新气象,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主体之维
  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它回答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谁是价值创造主体、价值评价主体以及发展价值为了谁的问题。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一切历史价值的本质和源泉,他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还创造了包括人自身的价值。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好坏由人民评价,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与此相反,持唯心史观的人由于把社会存在看成是由少数“英雄人物”、“领袖人物”的意志和意识所决定的,而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他们创造历史所运用的材料和工具,于是也就得出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是历史价值创造主体的结论。他们眼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只能由少数人任意摆布和支配,对社会进程他们不应有自己的话语权,也就无所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言,发展的成果就只应由特权阶层、剥削阶级、精英阶层大量占有,而广大的劳动者只能是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一以贯之的行动指南,一直把为人民谋利益、谋价值作为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毛泽东同志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3]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指导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并十分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4]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很显然,“以人为本”的“人”绝不是抽象的“人”,更不是一小撮人、少数人,而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科学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十分明确地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在他看来,既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的确,近些年来,在深化改革和推进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民主体思想在部分领导干部的头脑中淡化了,忘却了党的这个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个人小圈子的“我们”服务,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进行权力寻租,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频频发生。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公平正义原则一时难以实现,老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幸福感并没有显著增强。面对如此形势,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伊始就十分坚定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4后来,他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5]40。“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6]41。“要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98。检验工作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7]8。“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能够感同身受。把自己摆进去感受,就能更好地了解老百姓满不满意、拥不拥护。老百姓强烈反对的,我们就不能做”[7]36。习近平同志这一系列朴实无华、语重心长的谈话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祉的坚强信念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片赤子情怀。

  对阻碍公平正义实现、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利益、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习近平同志主张要有猛药去疴、壮士断腕、雄鹰换羽的决心和勇气与之斗争,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否则便是对人民的犯罪。只有持之以恒地对消极腐败现象采取高压态势才能最终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他强调道:“我们必须下最大力气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8]可以说,近来取得的反腐成效让广大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得到了他们的衷心拥护。

  人民群众作为利益主体是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的逻辑必然。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就必然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和受益者。所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实现好群众利益就成为追求的根本目标,必须想方设法尊重人民群众中的每一个现实个人的利益,真正把群众利益落到实处,要做到这一点必然要有相应的机制保障。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的思想可以说为维护、落实群众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布局和制度设计。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2月2号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开班仪式上首次集中论述“四个全面”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群众利益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体现了为实现好、维护好、落实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所进行的全新的战略决策。可以说,“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9]。

  二 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动力主体之维

  坚持人民历史主体论就必然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主体,这也是唯物史观作为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立场。因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且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社会历史本质上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类活动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进程的推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0]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也必然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就必须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凝聚最广泛的群众力量。习近平同志对此做过一系列专门的论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5]40。“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1]48。“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1]51。“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6]147。“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6]31-32。“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7]120正如毛泽东同志把党与人民的关系比喻为种子和土地的关系一样,习近平同志也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其艰巨性、挑战性可想而知,失去广大群众的力量支持,我们的奋斗目标只会成为空中楼阁,“中国梦”也只会成为黄粱一梦。

    1. 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重大关系
    2. 欧阳雪梅: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3. 习近平博鳌2018主旨演讲:思想光辉照亮美好未来
    4. 习近平出席2018博鳌亚洲论坛前瞻 三大看点值得关注
    5. 习近平的英雄情怀
    6.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 奋力推动安徽乡村振兴
    7. 习近平外交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的世界定位
    8. 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理论体系
    9.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10. 增强“四个意识” 谱写时代新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