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推进
——论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整体性
作者: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姜迎春
意识形态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基于这一认识定位,习近平就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意识形态工作某些方面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变。比如,网络意识形态歪风得到整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已被系统揭示。可以说,我国意识形态生态发生了系统性变化,这种系统性变化同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整体性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整体把握错误社会思潮的实质与危害,整体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路径,构建了带有整体性特征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深刻把握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整体性特征,对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整体把握错误社会思潮的实质与危害
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这一工作发挥了它独特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发生了许多复杂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应对时代挑战,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成就。同时,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这一挑战主要表现为错误社会思潮的严重泛滥,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构成了带有根本性和整体性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这一挑战的危害性和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重要性作了许多论述,对以否定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为重点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和以否定毛泽东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了明确而深刻的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泛滥趋势受到有效遏阻。
自由主义改革观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核心内容,它试图改变我国改革的正确方向,竭力主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改革均应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立足中国国情,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开这个根本点,中国不可能有实质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自由主义改革论者从来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中国的改革取得成就是因为学习了西方的“普世价值”,现在还存在许多问题是因为学习西方不彻底。在他们看来,西方的基本制度和价值观念是“人类共识”和“共同价值”,具有普世意义;而中国的基本制度和价值理念违背“人类共识”和“共同价值”,只具有特殊意义。在应当以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指导改革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实质上是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之争。自由主义改革论者常常拿私有产权说事,他们对“以公有制为主体”不以为然,认为这正是改革的主要障碍,他们所说的私有产权制度实际上就是完全私有化的经济制度。在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自由主义改革论者将“实行宪政”视为改革的首要目标和先决条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他们不顾基本事实,片面强调市场经济的宪政前提,是想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改革问题上的错误主张,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针对新自由主义强调的所谓市场经济的宪政前提,习近平深刻论述了这一主张的实质和危害,“社会上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见和建设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总是用西方理论或西方价值标准来判断我国改革的成败,习近平强调,“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 的‘掌声’,不能将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这些重要思想是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系统而深刻的批判,彻底否定了自由主义改革观,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理论方面的重要进展。
近年来,以否定毛泽东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甚嚣尘上,这一思潮试图通过否定毛泽东,进而否定新民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合理性。一些人对毛泽东的否定、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怀疑,“表现了他们对于结合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几乎毫无兴趣。他们由于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对于这个错误他们也作了错误的非历史的解释),就对经过了历史考验的整个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表示怀疑。事实上,他们所怀疑的不仅是毛泽东思想,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几十年间的伟大革命实践,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发展。”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观点,习近平强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在这里,习近平从方法论的高度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性,这一批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对错误社会思潮的认识和批判,从整体上促进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维护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和统治性地位。习近平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就是一种整体性思维,这种整体性思维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局部的、阶段性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失误可能导致整个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甚至失败。“一般说来,经济工作中确实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的非自觉的和非原则性的错误,当然也要坚决纠正,还不致影响到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一种发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错误思潮,不同于个别性质、枝节性质的错误,如果不加批评控制,却可能象某种传染病一样,危害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和安定团结。”(《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04页)错误社会思潮这一“传染病”危害的是整个社会,“预防”和“治疗”工作都很重要,如果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或放任这种“传染病”蔓延,其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无法挽回的,因为它损害的是人们的思想,它破坏的是整个社会的精神系统。
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这个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整体。割裂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割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都是错误的;就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而言,“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都是十分有害的。习近平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并将这一完整的思想体系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在这里,习近平一方面强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是能够解决中国历史性课题的主义,过去如此,现在也是这样,马克思列宁主义永远都不能丢,丢了就是丢了根本。另一方面强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逻辑展开和实践发展。
近年来,一些人故意制造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对立,强调这个两个历史时期是相互否定的,从理论和实践上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即整体性,割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把握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就是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坚持联系的观点,就是强调不能割断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发展史,就是强调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就是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习近平善于从方法论上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习近平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还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习近平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从方法论上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他强调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整体把握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十八在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同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得到了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得到了整体推进,开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作单纯经济主义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些目标也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活水源头。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机,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意识提供了丰富内容和前进动力。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针对完全私有化的改革主张,习近平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上,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强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基础必须不断巩固,这对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具有根本性和整体性意义。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强调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当代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具有根本性和整体性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基础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强调,“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有力驳斥了在法治问题上的错误主张,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确立了宪法原则和法治基础。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否有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到党自身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态度。如果不能有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就会受到削弱和动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产生怀疑和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就失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习近平强调,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三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都不能被削弱和动摇,任何一方的削弱和动摇都将威胁到其他两个方面的存在和发展。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对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同样具有根本性和整体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强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径,这将有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从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
[责任编辑:蒋正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