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思想史
中共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12-11-13    作者:宋月红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2-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包括少数民族和各民族地区在内的,也是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实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工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政策与历史经验,并根据新阶段民族问题的现实情况和新时代的内涵与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一、科学概括民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什么是民族?这是认识、处理和解决一切民族问题的首要理论问题,也是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观和民族观的核心理念之一。党在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探索和回答了民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的问题,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在什么是民族的问题上形成新的概括,为认识、处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奠定了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根本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今共有56个民族,并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在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形成各类聚居区。这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和重要社会基础。20055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这是国务院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法定化以来的第一次表彰大会。527,胡锦涛在会上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根本点,指出民族的客观存在性和长期性,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一是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二是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以及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因此,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加以改变。而且,对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和消除。这是一个历史过程。[1]此后不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就民族的历史命运问题进一步强调,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的消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1(p.92)新世纪新阶段,中共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民族工作。

  (二)丰富和发展民族概念

  新中国为了实现民族平等,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这一工作持续到80年代末,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正式确认共有56个民族。“几十个解放前不被承认和处于无权状态的少数民族,堂堂正正地成为祖国大家庭里平等的一员。”[2]民族识别是确立民族平等主体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甄别某一族类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如果是少数民族,要区别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其他民族的一部分。民族识别不是代替各民族来决定应不应当成为少数民族或单独民族,只是提供科学的识别依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最终由各族体人民来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指出:“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分,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1(p.93)

  中共对民族问题的认识随着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中共从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出发,逐步将共同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渊源和共同名称等确认为民族概念的内涵。新中国的民族识别,是党探索民族内涵与特征的重要认识来源和实践基础,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概括了关于民族及其特征的总的认识,强调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同时指出民族在历史形成与发展中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是指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特殊性表现在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pp.9192)这一关于民族内涵、特征及其成因的描述,是党对于什么是民族进行长期探索和实践的思想认识成果,具有整体性、包容性和发展性,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内涵,又吸收了我国在民族识别中形成的关于民族属性的科学认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什么是民族的新概括。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新阶段中国民族问题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认识、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对于什么是民族问题、如何处理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和发展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以及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作了比较系统性的概括和表述。199091,江泽民在新疆考察工作时发表讲话,就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着重提出了关于民族一律平等、民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民族差别和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五个方面的内容。[2(pp.23)

  1992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中共处理民族问题的观点和政策概括和发展为八个方面,突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交织在一起等内容。[2(pp.4041)2001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李瑞环进一步将党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具体概括为十项内容,强调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以及各民族要加强互助合作等。[2(pp.304305)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作了进一步概括。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1]随后,《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在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和世界的民族以及民族问题的变化发展,强调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等,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概述为十二条,[1(pp.9193)深化了中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分析我国民族问题,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胡锦涛强调,只要有民族和民族差别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他指出,新阶段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这一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和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与新特点是:第一,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地区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日趋活跃,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千方百计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1(pp.4950,73,155)第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面临着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民族地区同国内其他地区协调发展、特别是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任务繁重,为此,胡锦涛强调,要注意研究世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及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影响,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工作的特点,特别是要加强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1(pp.4951)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对正确认识和把握新阶段的民族问题作出了新概括和新论述。(1)坚持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科学认识,并将关于我国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和存在状态的认识,由“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和“民族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丰富并具体化为四种问题的“交织”,即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和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深刻阐述了我国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性。[1(pp.7071)2)提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党政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1(p.52)3)进一步指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强调解决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1(pp.717576)4)进一步强调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1(p.92)我们所指的“西藏问题”和“新疆问题”等,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发展问题,而不是什么“主权问题”、“人权问题”。(5)进一步指出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严格区分矛盾性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的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都归结为民族问题,谨防将民间纠纷转化为民族纷争。[1(pp.5808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脉相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民族工作、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三、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形成中华民族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休戚与共、相互依存和相互学习,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当代中国包括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在内的一切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因素、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的实际,对中国民族关系的社会性质、发展阶段和本质特征作出了探索和回答,成为新阶段丰富和发展民族关系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特征的认识基础与来源。中共十六大以前,一般将平等、团结和互助作为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1982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宪法基础与法制保障。

  民族平等、团结和互助,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同时又不断深化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各民族要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和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体化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由此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关系的“两个离不开”和“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和谐”成为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重要内容,并指出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这一重要论述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上实现了新的理论发展。

  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520041021,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各民族大团结,就要“提倡和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和交流,实现和谐相处和共同进步”。 1(p.52)他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p.69)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趋势的阐明。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本质特征,是建立在党中央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主题的基础之上的。200334,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这一主题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概括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他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是要更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是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共同团结奋斗的坚实基础。[1(pp.23)在这一主题中,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互为目的与条件,是相互统一的。关于这一主题的内涵,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阐述,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基础,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旨在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1(p.73)胡锦涛关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阐述,贯穿了民族工作的主题,彰显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对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地位与作用。随后,《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三个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把和谐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本质特征,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首先,关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提出了“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的观点。2006710,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入阐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指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其中,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胡锦涛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1(p.156)其次,关于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标准问题,提出“四个有利于”的观点,将“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要标准之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和基本趋势。201011820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胡锦涛强调,要把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6]这一论述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统一于民族工作之中。再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问题,提出了增强各民族人民群众“四个认同”的观点。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需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需要增强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517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胡锦涛指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7]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繁衍生息的“根”与“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蕴涵着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不断发展进步的方向与道路。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六大以来,在解决民族问题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入探求民族问题自身变化规律、世界民族问题变化规律和中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民族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也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化,巩固和增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思想理论基础。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288页。

  6]《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人民日报》2010123

  7]《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人民日报》2010521

  [责任编辑:郑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