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思想史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
发布时间: 2010-07-27    作者:何小刚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7-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开展民族区域自治管理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民族区域自治,并在陕北等地初步实施这一政策,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

  形成民族区域自治管理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的最核心思想是民族平等思想。1939年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就明确规定“实现蒙、回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与汉族的平等权利”。1941年5月1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照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这两个文件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和方式,落实了民族平等政策。

  开展民族区域自治。1936年豫海县成立回民自治县,定边县的四、五区和城关镇的两个村成立回民自治乡,曲子县的三岔镇成立回民自治区,新正县的一、九区和盐池县的回六庄成立回民自治区。在这些地方,由回族人自己选举区长、乡长,管理区、乡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1942年4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导下,边区政府划定了定边的四、五区和镇关镜的两个自然村为回民自治区。同年9月,又划定曲子县纳三岔镇为回民自治区。之后,又在部分回民聚居的乡村划定若干自治区和自治乡,并将选举权、管理权完全交给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参政议政。1939年2月1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和1941年11月第二届参议会都对少数民族参加选举作了具体规定,提出了少数民族参政议政。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有7位回族代表当选为边区参议员,在第三届参议会(1946年4月)上又有3位回族代表当选。

  三、尊重发展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民族心理的重要表现,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关系重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点从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学习民族宗教文化和兴建宗教建筑入手尊重发展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延安边区政府通过下发了有关回族和伊斯兰教的文件、规定、通知,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如《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规定:“尊重蒙回民族之信仰、宗教、文化、习惯……”《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规定:“尊重回族人民信奉宗教的自由,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反对和禁止任何侮辱与轻视回教的言论行动。”

  学习民族宗教文化。通过在主要报刊发表《回民工作问答讲话》、《回族概述》,出版《回回民族问题》,印发《回回工作简要手册》等,全面介绍伊斯兰教的起源、基本教义、伊斯兰教与回族的关系等,增加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认识,提高处理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

  帮助兴建宗教建筑。边区政府成立后,在境内回民集聚区先后帮助建立起5处清真寺,在建寺时政府给予土地、经费以及各方面的便利。毛泽东同志亲笔为新建的延安清真寺题字。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向第二届边区参议会报告与建议书》载:1941年时,“边区凡有回民之处,均有清真寺”。

  四、振兴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促进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与发展,有益于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发展。延安时期,边区政府注意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在陕甘边区,1939年9月在中央党校成立了回民班;1941年6月在陕北公学成立了民族部;边区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学校,到1944年共办了8所伊斯兰小学,还在边区西北部的定边办了伊斯兰公学,功课里增加了阿拉伯语。另外,还创办了两所蒙古族学校;1941年创办了民族学院,招收了蒙、回、藏、苗、汉等各族青年300多人。筹备成立了蒙古文化促进会、回民文化促进会。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提高和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校、军事政治学院等学校中也招收了一些少数民族青年,培养了少数民族干部。在各民族地区,为了提高民族素质,还通过成人夜校、冬学、识字班、读书组等形式进行扫除文盲率的工作。

  总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方针、政策,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留下了宝贵经验。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1. 张忠山 陈磊: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概念生成的演进逻辑
    2. 张忠山:延安时期毛泽东哲学小组活动始末
    3. 新世纪延安文艺研究的历史性转型
    4. 宋月红:陈云对学习的认识和处理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
    6.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创新的伟大历程、主要成就与经验
    7.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历史底蕴和实践基础
    8. 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9. 储著武: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的生动实践
    10. 罗燕明: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澳门(1921-1950)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