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思想史
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发布时间: 2009-09-25    作者:王炳林    来源:国史网 2009-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思想争鸣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实际上就是在思想争论和观念更新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寻求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使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艰辛的努力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文化大革命”时期,个人崇拜盛行,教条主义泛滥,表面上没有了争论,人们也不敢争论,结果是文化的荒芜、思想的停滞。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坚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沐浴着解放思想的春风,理论园地一派生机盎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观点被逐步提出来了,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们不会忘记,每一个重大理论观念的提出,都引起过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曾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思想争论,有些理论观点甚至还出现过反复。成功地实践和深入的理论探讨,最终使理论获得发展,并逐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1997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国内外都有疑问和担心:今后的中国还能不能按照他设定的思路将改革开放的事业继续推动下去?

  因为人们都清楚:邓小平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是很不容易的,经常受到来自“左”右两个方面力量的干扰,如果不是邓小平坚定地排除各种干扰,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就难以深入持久地推行下去。没有了邓小平的中国如果再出现类似的“左”右言论或行为,中国共产党能否还能像邓小平那样游刃有余地处理?

  面对种种疑虑和担忧,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无疑向世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方向,中国不仅不会因为邓小平的逝世而对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加以抛弃,反而更加充分地利用它。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并将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当然,在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过程中,社会上也有种种议论,有人甚至质疑,邓小平也有理论?有的人认为,理论应该有大部头著作来阐释,而邓小平的著作主要是一些讲话,不能构成理论体系。面对质疑,理论界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强调指出,理论观念是否深刻、是否科学,关键是看它是否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不在于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人们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度大大提高了。人们深深地体会到: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才有了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才有了开拓创新的勇气,才感受到了全球化的浪潮气息,才有了改革开放的顽强精神,才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功。坚持了这个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就有了方向,中国人民的行动就有了目标,我们在实践中就始终感到有力量。

  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理论,也必然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历史进入到21世纪,国际环境和国内情况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十分明显。在国内,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不公平现象十分突出,新社会阶层的出现需要认真研究和慎重对待,反腐败斗争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上也有种种议论。有人觉得它的理论创新不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说过类似的话,并认为“三句话”不能构成理论体系。如此等等,都是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及其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缺乏了解甚至是误解的结果。社会上不同的观点和议论,也促使人们更深入地研究这一理论。人们逐渐认识到,不是说“三句话”构成一个理论体系,而是用这三句话来概括这个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通过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人们对这一科学理论的认同度不断提高,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这一创新理论,社会的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现在强调科学发展,说明过去的发展不科学,甚至认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需要调整。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贯彻科学发展观,是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仍然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党的创新理论的提出,一些人也有另外的担心:理论发展很快,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体系越来越多,人们怎样来学习和把握?

  随着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必然的,如何进行概括,不仅是高深的学术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这样的难题,中共十七大有了科学的解答。十七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新概念,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科学理论都纳入到这一理论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还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实际上也解决了概念越来越多带来的学习与贯彻的困难问题。有了这样的科学概括,就为理论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质疑和纷争。

  理论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与谬误作斗争的过程。了解理论创新中的种种纷争,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论成果来之不易,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顺应时代呼唤,努力开拓,奋力前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