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
继承党的优良传统 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
发布时间: 2010-06-15    作者:张静如 卢洁 等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6-15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探索、创新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就是在理论上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怎样和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历经无数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创新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正是由于有了这两大理论体系,才能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所以,就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形成的一种精神来说,探索和创新是这种精神的核心。

  为什么说探索和创新也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呢?《西柏坡与新中国》书中概括了西柏坡精神的四个方面,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严守纪律、军民一致的团结精神”,“实事求、立国兴邦的创业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且不说这样概括是否准确、合适,可能不同研究者会有不同看法。只说这几种精神的概括,恰恰都说明是由其核心部分派生的,是保证核心部分取得成效的条件。比如,“进取精神”,共产党人如果不知进取,消极了甚至萎靡、堕落,就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再如,“创业精神”,共产党人要改造中国社会,当然要努力创业,不然,就难以成功。但创业与创新并不是一回事,后者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大于前者。因此,我认为,讲西柏坡精神的核心突出一下探索、创新更好。

  不仅如此,说探索、创新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到了西柏坡时期,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在它的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来临。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继续探索、创新的任务。它包括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指导下探索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道路,以及探索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后者完全是新的课题,需要创立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理论体系。显然,没有西柏坡时期提出的艰巨任务,就没有后来的历史发展。因此发扬西柏坡精神,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继续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以指导中国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从毛泽东的历史文献中解读西柏坡精神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 卢洁

  毛泽东在西柏坡只住了短短的300天左右。但在这个小山村,他做了很多铭记史册的大事:指挥了三大战役,主持召开九月会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筹划建立新中国。在这300天的时间,毛泽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

  西柏坡精神是历史形成的,其内涵非常丰富,而历史文献又是承载西柏坡精神的最直接的文献载体和见证。我想从解读

  毛泽东在西柏坡主持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三篇历史文献入手,解析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要素及其当代价值。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开幕时,即1949年3月5日所做的报告,编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题目是《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所做的结论的一部分,以《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为题,编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毛泽东第三篇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文献,就是在1996年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5卷中整理收入的题为《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这三篇历史文献可以说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最重要的基本文献,集中地反映了西柏坡精神的精髓和核心要素,是西柏坡精神的经典文献和传世之作。

  第一,在历史转变的重大关头,为推动工作重心转移,要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的学习精神。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全党要学会一套新的本领,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这就是生产和建设的本领。这是对即将执掌政权、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勇于“学会”、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学习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调整工作重心、永葆先进性的法宝,也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这对于我们全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很有现实意义。

  第二,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的科学精神。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报告中,针对王明等人对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具体运用”的定义,毛泽东明确表示“不要做这种定义”,指出“我们这一套是一个国家的经验”,重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毛泽东还提出干部必读的12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以高级干部的学习带动全党的理论学习,用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第三,面对即将成为执政党,向全党提出要保持“两个务必”的精神。面对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始终提醒全党,决不要让胜利冲昏头脑。他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及时地警告全党:要预防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浓重的执政危机意识,面向胜利保持“两个务必”的精神,无疑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要素。

  第四,“第一步”和新的历史起点的精神。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还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渺小的”,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胸和眼界。他说:“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第五,对中国兴盛的豪情壮志和必胜信念。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描绘了中国未来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毛泽东豪迈地宣告:“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即将取得全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宣言书,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对中华民族的兴盛充满信心。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